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胡适情事:新旧交替时代的一个缩影

来源:后进分子 作者:后进分子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8
摘要:读史 胡适情事:新旧交替时代的一个缩影 恋爱和婚姻自由,是当下诸多常识之一种。但其实,从父母之命到婚恋自由,不过是近一百年间的事情。传统中国的婚俗,在西化浪潮冲击之下,随着观念的更迭和社会的变迁,一步一步地被扫进历史的博物馆。在这期间,曾经有
读史 胡适情事:新旧交替时代的一个缩影 恋爱和婚姻自由,是当下诸多常识之一种。但其实,从父母之命到婚恋自由,不过是近一百年间的事情。传统中国的婚俗,在西化浪潮冲击之下,随着观念的更迭和社会的变迁,一步一步地被扫进历史的博物馆。在这期间,曾经有过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身处其中之人,或曾为婚恋自由欢欣,或曾被父母之命束缚。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就恰好处在新旧并存的境况之中,他的情事也就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留美博士娶了个小脚太太 1917年,26岁的胡适从美归国,刚取得博士头衔的他受聘著名学府北京大学,开始了自己“搅弄风云”的生涯。这一年年底,胡适遵从母命,与订婚已经十年之久的江冬秀成婚。婚礼上,胡适第一次见到江冬秀,这个母亲亲自挑选的未来伴侣,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小脚太太。胡适当时的心情不得而知。关于婚礼,他也不过在书信中提到,自认为是新式人物的他,对老旧的婚礼习俗做了一番改革。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暴得大名”,逐渐成为名满天下的新派代表。他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用科学方法研究传统思想文化,并且就广泛的社会议题发表看法,例如妇女解放、教育革新、国际形势。但是,在这样一个新派人物身上,却有一个深深地旧的烙印——胡适娶了一个小脚太太。作为胡适的晚辈和后学的唐德刚,在回忆胡适时提到:“在胡适之先生的生命中,一件国人认为‘难能可贵’的,也是一般人所津津乐道的小事,便是他有一位‘小脚太太’。······笔者(指唐德刚)在孩提,便听到家中父执辈闲谈及之而啧啧称奇。嗣后由小学、中学、大学以至留学,所听到的有关这件‘奇事’的讨论,也未尝稍息。胡适大名垂宇宙,夫人小脚亦随之!因而这位胡太太在我的心目中,便一直是位白雪公主式的神秘夫人!所以当胡先生第一次为托我向图书馆还书,因而约我到他公寓里‘坐坐’之时,我心头立刻泛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想我到胡先生公寓里去,不就是要看到他的‘小脚太太’了吗?!······”友人也曾拿此事表达对胡适的赞许。胡适在日记里记载道:朋友谈起我的婚事,说许多旧派人物都恭维我不背旧婚约,是一件最可佩服的事!朋友还说,他的敬重我,这也是一个原因。胡适问他,这一件事有什么难能可贵之处?朋友说,这是一件大牺牲。要知道,当时的一派留学生,出国前大多也遵从父母之命,有旧婚约在身,大约也是江冬秀一类的小脚太太。但他们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留学归来之后,纷纷毁弃旧约,再找姻缘,如郭沫若、傅斯年、郁达夫等人。深受国外思想文化濡染的新派人物,打破旧式婚约,追求婚恋自由,在当时的社会舆论看来,不仅不是什么应当被指责的事情,反而是时代趋势。毕竟,人们很难指望一个海外博士与一个不识字的小脚太太共度一生,他们背负的婚约不过是落后习俗的一点残留,同追求西化的大势不相容。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胡适的做法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反而使他在新旧交锋之中,赢得一班老派人物的敬重。 甘苦自知 在日记里,胡适是这样答复友人的。“我说,我生平做的事,没有一件比这件最讨便宜的了,有什么大牺牲?他问我何以最讨便宜。我说,当初我并不曾准备什么牺牲,我不过心里不忍伤几个人的心罢了。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的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其实我家庭里并没有什么大过不去的地方。这已是占便宜了。最占便宜的,是社会上对于此事的过分赞许;这种精神上的反应,真是意外的便宜。我是不怕人骂的,不也不曾求人赞许,我不过行吾心之所安罢了,而竟得这种意外的过分报酬,岂不是最便宜的事吗?若此事可算牺牲,谁不肯牺牲呢?”可见,胡适与江冬秀成婚并非心甘情愿,只是有其他顾虑,不忍伤人心。一是,他不愿意伤母亲的心。胡适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去世,打小由寡母抚养长大,其中艰辛,非常人可以想象。因而,胡适对他母亲非常敬重。婚事既然由母亲所定,江冬秀也一直在胡家照顾其母,毁弃婚约第一个会伤害到胡适的母亲。更不用说,在二十世纪初年,胡适该如何跟一个压根没离开过家的寡母讲“婚姻自由”?二是,胡适深知如果他背弃婚约,江冬秀可能面临的遭遇。江冬秀何罪?在那个年代的乡下,她不过是遵从父母之命,许配给胡适。假如胡适归国之后甩开她,相当于“休妻”,江冬秀只能回父母家,势必被当地人唾弃,永无抬头之日。正如胡适所说,真的如此,他自己一辈子都会被良心不安所折磨。因此,胡适选择与江冬秀完婚,是有多少无奈在心头。更无奈的是,胡适因此错过了“更好的一半”,那就是韦莲司。韦莲司是胡适在康奈尔大学求学时认识的女友,一个美国白人女性。在留学日记里,胡适这样评价韦莲司:“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近乎狂狷。”在给韦莲司的信里,胡适写道:“也许你不知道,在我们交往之中,我一直是一个受益者。你的谈话总是刺激我认真的思考。刺激这个词不恰当,在此应该说启发。我相信我思想上的互相启发才是一种最有价值的友谊。”在美留学期间,两人结伴游玩,时常探讨,胡适从韦莲司身上感受到温情,也体会到知识交流的愉悦。相比之下,江冬秀就难以跟胡适处在同一个精神层次。胡适在信中提到江冬秀说:“在她心目中,我也许已经理想化了,但她对我的思想全然一无所知,因为她连写封短短问候的信都有困难,她的阅读能力也很差。在寒暄的信中是无法传达思想的,我早已放弃让她来做我知识上的伴侣了。这当然不是没有遗憾的。”韦莲司对胡适也是爱慕有加。虽然是来自弱国的留学生,胡适在康奈尔和哥伦比亚的表现都是非常突出的,远远超过当时很多的美国学生。胡适因而能够成为韦莲司一家的座上宾,时常受邀到韦莲司家里吃饭闲聊。但俩人都明白的一点是,在当时美国排华的大环境下,他们不可能走到一起,终成眷属。胡适归国成婚后,韦莲司曾在信中坦白,有人正在追求她。不过,韦莲司说,胡适才是她唯一想嫁的人。最终,韦莲司终身未嫁。就这样,俩人的关系一直处于“在爱慕与矜持之间”,持续了一场跨越五十年的精神上的友谊,或者说恋爱。“情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胡适曾用此语来宽解自己为何接纳和江冬秀的婚事。那么,站在韦莲司的角度来说的话,“情愿孤独的自由”,应该是她对胡适一往情深的写照。 新文化与旧道德 胡适晚年曾说:娶妻结婚,最好找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句话,既可能是胡适对自身遭遇的一句怨言,也可能是他对年轻后学的一点建议。总体而言,他和江冬秀的一生,还算美满。江冬秀为其养育二子,老来也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另一个近代思想文化巨人鲁迅,怨恨就要大得多。1906年,鲁迅收到母亲病重的电报回到老家。到家之后他才明白,电报是个谎言,其实是母亲安排他和朱安结婚,也是一个小脚太太。朱安的遭遇就比江冬秀差了很多,鲁迅不曾正眼看过她,始终认为朱安是母亲娶的媳妇,而不是他本人。鲁迅曾谈及他们一代人的婚姻:“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我们既发觉着人类的道德·······又不能责备异性,于是只好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在某种程度上说,胡适和鲁迅,江冬秀和朱安,也都是做了一世的牺牲。胡适在台湾逝世,蒋介石送了一副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蒋介石对胡适的评价,恰如其分地点出了胡适身上那种新旧并存的状态,用这句话来作为胡适情事的一个注解,也未尝不可。 参考文献:周质平著:《在爱慕与矜持之间:胡适与韦莲司》,华文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责任编辑:后进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