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如水:春色满园关不住
来源:沉静如水 作者:沉静如水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8
摘要:读书笔记 春色满园关不住 闲暇重读汤显祖《牡丹亭》,依然感动其文字之优美,依然沉浸在杜丽娘忧郁的情绪中,依然叹服第十出“惊梦”中那段优美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垣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牡丹亭》之魅力,自一脱稿
读书笔记 春色满园关不住 闲暇重读汤显祖《牡丹亭》,依然感动其文字之优美,依然沉浸在杜丽娘忧郁的情绪中,依然叹服第十出“惊梦”中那段优美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垣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牡丹亭》之魅力,自一脱稿便“家传户送,几令《西厢》减价”、“优伶争歌舞之”。当时娄江丽人俞二娘,酷嗜《牡丹亭》曲,年仅十七岁便愤惋断肠而死。又有杭州女伶商小伶,尤擅演《牡丹亭》,以至沉迷其中,一日演“寻梦”一节,泪水盈面,随声倚地,人们上前探视,气已绝矣。故事简单。宋光宗年间,南安太守杜宝一心想让自己的宝贝女儿杜丽娘嫁个好人家,整日督促学诗、学女红,打造时代“淑女”,即使自己家“姹紫嫣红”的后花园都不让她知道,怕她见景生春,坏了良家女儿的心思。一天,《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引动思绪,在春香引领下来到自己家的后花园,触景生情,梦见一书生执柳枝飘然而至,“牡丹亭畔、芍药栏边,共成云雨之欢。”自此相思成病,中秋之夜,伤春而逝,埋葬在后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之下。广州秀才柳梦梅,考试途中借宿供奉杜丽娘神位的梅花庵。恰拾杜丽娘的春容匣子,燃香跪拜,日日呼唤杜丽娘。情动阴阳,掘坟开棺,终使丽娘还魂,佳人成好。读《牡丹亭》,人们往往感叹杜丽娘用情之深,《牡丹亭》题词有言:“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人也。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何以“情不知所起”?芳心丽娘生活在两大阴影之下。一者是观念的压力。贞节烈女盛行,至宋代已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到了明代朱元璋,开始由朝廷旌表贞烈之女,建立贞节牌坊,由此风行天下。徽州可查的最后一道牌坊,上面骇然刻着一行文字:“徽州府属孝贞节烈65078口”。难怪福州旧俗,节烈女子自尽,先日于众人集会处,搭起高台,“扶女上,父母皆拜台下。俟女缢讫,乃才鼓吹迎尸归殓。”女子节烈死,是一件多么光荣神圣的事情啊!二者是身体的束缚。表现就是对女性正常生理、心理的压抑和贬斥。她们整日生活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闺阁之内。剧中杜丽娘生活的闺房,楼梯下面的板子是抽掉的,也就是说,她是不可以轻易下得绣楼的。她的母亲对她说:“孩儿,这后花园冷静,少去闲行。”但是,人情是无法阻止的,丽娘一见姹紫嫣红的春景,心打开了,梦来了,汤显祖的《牡丹亭》来了。春色满园,景色是关不住的。由《牡丹亭》,想到西汉扬恽《报刘会宗书》中的一句话:“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牡丹亭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人情不可禁,而且也禁不住,尽管江河九曲,终将归入大海,剧本大团圆的结局让人们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圣人不禁的人情,以前是禁的。看来以前的肉食者,还不入圣人的行列。难怪二千多年前的孔子都说:“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做不到圣人,君子亦可,君子以已度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部《牡丹亭》,穿越历史,依然警醒着今天的人们。经常翻看,也是对汤显祖这位东方的塞万提斯最好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