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羞笼红麝串,宝钗无意亦或有心?

来源:enid 作者:enid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红楼乱弹 《红楼梦》写得非常蕴藉。有许多细节,你可能读了许多遍却都忽略了,可有一天却忽然有所会心。好吧,那天中午,边骑着自行车,边胡思乱想,忽然想到了宝姐姐戴红麝串那一回故事。发现自己读了那么多回,一直忽略了这故事中其实藏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
红楼乱弹 《红楼梦》写得非常蕴藉。有许多细节,你可能读了许多遍却都忽略了,可有一天却忽然有所会心。好吧,那天中午,边骑着自行车,边胡思乱想,忽然想到了宝姐姐戴红麝串那一回故事。发现自己读了那么多回,一直忽略了这故事中其实藏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宝姐姐羞笼红麝串,她究竟是无意?亦或有心?我们知道,宝姐姐是从来不爱花儿粉儿这类饰物的。《红楼梦》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薛姨妈对周瑞家的说: “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儿来的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王夫人道:“留着给宝丫头戴罢,又想着他们作什么。”薛姨妈道:“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那这一次,她为何偏偏爱上了红麝串?待将宝姐姐的心思自以为揣摩明白后,我越发佩服曹公写人就是如此含蓄。先情景回放一下吧,揣摩结论附后。情景回放: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元妃给大家赐了端午节的节礼,独独宝玉、宝钗的一样: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而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的都没了。相比较,实在微薄了许多啊!对此,宝玉的态度是: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接着,将礼物叫丫鬟送到黛玉处让爱留什么留什么。黛玉的态度是:宝玉赶上去笑道:“我的东西叫你拣,你怎么不拣?”林黛玉昨日所恼宝玉的心事早又丢开,又顾今日的事了,因说道:“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黛玉、宝玉都是极聪慧之人,当然体会到元妃送端午节礼所含的“礼”外之意。宝玉听她提出“金玉”二字来,不觉心动疑猜,为了剖白心意,宝玉向黛玉又一次赌咒发誓,宝玉实在很爱发誓,难怪林妹妹要替他数发誓的回数,宝玉说道:“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也不知宝钗听了有何想法,闹了那么多回,总要有所耳闻吧。叹叹!宝钗的态度是: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书中于此处第一次明确提出金玉之说。但从前文可知,这一种说法在大观园中已经是一种流行之说)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 我的揣摩结论(姑妄言之):个人觉得“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不过是作者的障眼之笔。从宝钗得了红麝串立刻就戴上,可推知其得到与宝玉一样的赏赐,心里并非越发没意思,而是颇为喜欢才是。平时不喜欢花儿粉儿的宝姐姐,此时令人意外地笼上红麝串,自然非为修饰,不过因是元春所赐,一者是知恩谢赏的乖巧;二者当然是只她与宝玉的一样,值得特别向众人昭示。如果姐妹们都得了串子,你想宝姐姐会笼得如此羞涩吗?她的羞涩,从作者所写似乎是因为宝玉呆看她的胳膊,其实更主要的却应当是她从元妃这一节礼的赏赐中所感受到的一种暗示吧。这一层曹公当然不会明白写出。你若再想一想,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这样的一种说法其实得到宝姐姐行为的默认支持。不然那个金锁,口里说是沉甸甸戴着怪没趣的,可一样还是天天郑重戴着。其实和尚让天天戴着这样的话哪里当得真,金锁这个要缔结金玉良缘的象征之物,不过是当事人心思的外化啊!无论是金锁还是红麝串,不爱花儿粉儿的宝姐姐,她在意的是将其佩戴之物作为一种标识、一种金玉良缘的确认,直到宝玉在睡梦中骂了和尚道士,她才有些灰心。羞笼红麝串,宝姐姐的无意亦或有心,看到此处应当已经很清楚。可是,曹公写书就是如此举重若轻(还有不少处的障眼之笔),他自然不会将宝钗的心思明白写与你看,此处他只闲闲写了一笔,写的是“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用了“可巧”两字,这两字显得如此轻巧,似乎宝钗非常巧合地戴上了贵妃所赐节礼。曹公用“可巧”两字,帮着掩饰了宝钗戴红麝串的欢喜和有意,也某种程度蒙混过了读者的眼睛,让大家没有觉出宝钗羞笼红麝串的郑重和用心。当事人明明有心,作者偏偏朝无意上写。那曹公又为何如此落笔呢?我想,在读了《红楼梦》许多遍之后,也许会有所明白。而正是在明白之后,你才会慨叹这部书的写作,正如作者开篇所言:“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这确实是一部需要好好体会的微妙之书。(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en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