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喜看国人域外秀

来源:法行天下 作者:法行天下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喜看国人域外秀 中国人历来遵守秩序,敬畏皇权,与人处世“克已服礼”,行为趋于低调保守,满脑子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毫无疑问,这是儒家文化教育的结果。这样的教育给统治者带来的是秩序和政令畅通。用现在的话说,带来的是类似“法治”的人治状态,是古代
喜看国人域外秀 中国人历来遵守秩序,敬畏皇权,与人处世“克已服礼”,行为趋于低调保守,满脑子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毫无疑问,这是儒家文化教育的结果。这样的教育给统治者带来的是秩序和政令畅通。用现在的话说,带来的是类似“法治”的人治状态,是古代中国法治形态。虽然,古代中国的法治与西方法治完全不同,但,统治者在追求紧然有序的社会秩序和服从国家法令政令上,中国和西方是一致的。中国人骨子里的服从意识甚至盲从意识,是长期教化的结果,这种意识深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植入到了中国人的肌肤里。这样的意识受到所有统治者的欢迎。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条件,中国人的秩序意识就会显现。离开适合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意识可能会被埋藏。哪些意识呢,我总结了一下,中国人有如下可贵的、值得永久保持的意识:礼仪意识;敬畏权威(包括皇权)意识;低调而不张扬的意识;守法意识;中庸意识;克已意识;重文意识;勤俭持家、勤劳致富意识;忠君爱国意识;孝道意识;父子君臣等级意识;敬老爱幼意识;互助意识;公平意识;疾恶如仇意识等。经常因公因私到国外,看到在国外的中国人一改在中国的做法,变得与外国人相似,一样的遵守秩序,一样的彬彬有礼,一样的文明大方,一样的富有内涵。似乎是不经教育即成优雅,其实,这是骨子里的文化的表露,是2000年孔孟教育的自然蕴涵,人人都有的。在适合的环境下,国人的优雅立马显现。总结一下,国人在国外给我如下的印象:1、按顺排队,鲜有插队。在国内,排队是经常的事,但你会常常看到有人插队,尤其是汽车拥堵时,插队已成为常态,不插队反而鲜少,尽管是少数人的行为,但会引起群情敌视。但到了国外,国人与外国人一样,排队、慢进、等待,显得极为守法高贵。2、遵守交通秩序,少有横穿马路。国人在国内,大部分会遵守交规,违反交规的只是少数。这些少数喜欢违反规定的人,到了国外,却一改国内的任性,也做起了遵守交规的带头人。在纽约的第五大道,各街区间有不少马路,中国人很少有横穿的,总是等到绿灯时才匆匆走过。3、少有抽烟。中国的瘾君子到了国外,受制于国外的法律规定,都变成了乖乖仔。他们或者不抽,或者在规定场所抽,与国外的所谓的“文明族”并无二致。4、少有大声喧哗。有些文章说中国人“丑陋”,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或者大声打电话。但那只是极少数人,我发现绝大多数中国人在外国的机场、餐厅和公共场所是轻声轻语。虽然中国人还须改进,但与国内相比,中国人在国外已经进步很多了。5、少有少有讨价还价。讨价还价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我的记忆里,6、70年代我们到供销社买东西从没有还价一说,更别说讨价还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了“讨价还价”,国人才热衷于讨价还价。现在,我发现,国人在国内热衷于讨价还价,但国人到了国外,也许是面子原因或者是其他原因,国人少有还价,让西方的“巴黎春天”和“老佛爷”等赚得满钵满盘。6、少有随意吐痰丢垃圾。随意吐痰和乱丢垃圾,是一直以来国人的陋习。长期以来改观有限。近来,本人在国外发现,原来的乱丢一族,现在变得很守规矩,基本没有随意吐痰和乱丢垃圾的现象。奇怪,到了国外,乍就这么规矩呢。7、少有妨碍公务的,尤其对国外警察较敬畏。国人在国内可能会对抗执法,群起妨碍公务,这可能被认为是对执法不公的应对,是对不公平的感性回答。但,到了国外,国人十分尊重执法者,尤其对警察是尊重有加,更谈不上妨碍公务了。在此,对国人的法治意识点赞!8、少有欠债不还的而躲至国内的。国人中的少数,在国内欠债后躲至国外,想通过移民等手段逃避债务。但,国人到国外后,尊重当地法律和习俗,很少有人欠外国公司的债务而逃到国内的。他们会合法了断与当地业务单位间的债权债务,不会为逃债而躲到国内的。9、少有损公肥私。国人到了国外,少有损公肥私的。更不会想到将公共财物据为已有,仿佛变了一个人。究其原因,还是环境和竟全的法制使然。国人骨子里的秩序意识也是原因之一。10、少有霸占前后庭院。到了国外,不少中国人置产养家。他们很快融入当地,很少像国内一样霸占前后庭院,或者占用公共地带,常常是遵守秩序的带头人。11、少有对祖国贬损。到了国外,国人相当爱国,处处维护国家有尊严和荣誉,很少有对祖国贬损的言论。遇有对祖国微词的君子,可能会群起而攻之。只有到了国外才知道什么是爱国。12、在国外中国人更爱面子。到了国外,才知道中国人是如何的爱面子。他们将自己的面子与国家的面子联系起来,将自己的举止与国家荣誉联系起来。尽管他们的经济条件还不十分好,但他们在国外是不会装出一副“穷相”的,更不会丢自己的面子和国家的面子。要举的例子还有许多。以上事实足可说明,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华夏国度,中国人本来就是孔孟教化下的谦谦君子。骨子里的文明优雅是去不掉的,历经磨难也依然不褪色。国人在国外十分优秀,回到国内就旧病复发,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还是由于环境和氛围使然。本来就是好学生,由于环境和条件原因,其表现却完全不同。在国外法治的环境下,国人很快适应,并成为优秀的学生,而回到国内,由于环境原因又使其成为中下等的学生。这就是人的两面性、中国人的惰性,也与中国的历史有关联。简单的讲,华夏文明本来在中原一带,后来向四周扩散,走向世界。到秦朝时,华夏文明已经较为发达,礼仪、规制、文字等均已定型。华夏文明较为保守,且汉族对自己的文化有优越感,将外族称为“夷”、“蛮夷”、“鞑虏”、“胡”等,对外族文化采取的是拒止和排斥的态度。然而,秦朝以后二千年的几件事,冲击了华夏文明,外族文化的乘乱进入中原,又冲淡了华夏文明的原汁原味。这就是为什么国人在国内国外有双重的表现甚至双重的人格状态。哪几件事呢?本人认为,如下几件大事,使得华夏文明遭受了无法修复的破坏。1、焚书坑儒。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摧毁了前二千年大部分的文明成果,除“秦史”以外的众多“诗”“书”被烧毁,同时坑杀了500个大儒。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浩劫,摧残了思想,限制了百家学说,强制人们的思想归于皇权,禁止私学。可以说,焚书坑儒让中华文明倒退不止千年。2、五胡乱华。五胡乱华发生在西晋时代。当时,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国家四分五裂。塞北地区的五个少数民族部落乘机进入中原地区,开始了五胡乱华的黑暗时期。这五个少数民族乘西晋动乱之机,结成联盟,纷纷出兵南下。他们仇视汉文化,屠杀汉人,抢夺汉人的土地和财富,毁灭中华文明。彼时,汉人被杀者至少达500万左右,余下汉人纷纷逃往长江中下游的东晋,中原地区呈现出“望断关山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五胡乱华,是中华历史上最大文化浩劫,汉人的许多优良的习俗被改变,胡人的陋习被传入中原,形成了中华文明中的“劣性”。3、元清异族入侵。元朝的蒙古人和清朝的满人入主中原后,对汉文明也有很大改变,元朝时的国民分为四等,依次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汉人屈居第三,汉人精英感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而罪恶的“初夜权”制度,给汉人带来的耻辱无以复加。元朝入主中原,使得中原汉人损失了70%,余下的也变成了三等公民。汉文明被“马上文明”和“沙漠文化”统治,华夏文化被元统治者视为可有可无之物。清朝入关,虽不象元朝统治者那样自负,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也是难以忘怀的耻辱记忆。清兵入关将大明的文化积累和财富积累破坏殆尽,更可悲的是200年的“文字狱”,将汉族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创造性彻底摧毁,中华文明停滞不前,旗服、旗装盛行,尊贵的汉服被贬为丧服和不登大雅之堂的服饰。可以说,元、清两朝,对中华文明的持久破坏造成的后果是无法弥补的。4、文革。文革是一场浩劫,是华夏文明的大灾难。文革十年,有二百万左右的当权者或者学术权威被关被斗致死,因“破四旧”导致全国70%左右的文物和古迹遭到破坏,有些破坏是无法修复的毁灭。因破四旧,一半以上的古籍被抢、被烧、被毁。八国联军只毁了一个圆明园,就被中国人骂了100年,但与红卫兵相比,八国联军则是小巫见大巫了。文革,在国人的灵灵魂中植入了斗争、破坏、辱骂、武斗、犯上、轻文、夺权、混乱的基因,国人平日里的种种陋习,都能在文革中找到源头。因此,我们可以说,华夏文明是世界最优秀的文明之一,但由于几次文化灾难,使得华夏文明伤痕累累,国人的行为也时时表现出异常状态。探讨华夏文明的灾难史,可以让我们找到国人陋习的根源,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理,使得国人重新找到归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法行天下

上一篇:扬扬:缘于法律博客的追星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