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章 学术 初生牛犊 体会 随想 日记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有颗乐观向上的心,比如三国,长假的颜色应该是多彩的。而对于我这样不知足老是比较、眺望的心,本想把它写成灰色,但也乐观一些,把它说成绿色吧。就像家乡的各种绿色,河岸边,还有池塘的路…… 所以心态还是很重要的,我也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安分守己,才是最舒适的吧,比如好好看手机里面的书库,在家呆着,或者去练车,至于旅游什么的,就免了吧。想象就好,也不擅长于出去玩了,就本分,多阅读吧,毕竟后来居上就得努力。 最近和父亲斗嘴很多,有时候他蛮无语的,也透露我的不成熟,所以我也该消停消停。今天到楼下坐了,有时候帮忙看看,这也是父亲提出的模式,他说:“你老是待在楼上看的进去东西吗”。是的,看不进去。所以我也就下楼了,反而收获一些,看的进去手机里的,也有些收获和发现,比如田飞龙先生的联邦党人文集课,视频,我也觉得名著介绍视频资源不大多,一直觉得诸如《论法的精神》《论政府》《法的一般原理》(纯粹法)等法政名著个人觉得看起来比较“枯燥”或者难以理解,所以视频导读对于法科学子(研究生)应该是一味良剂,尤其有志于学术的研究生等。个人觉得。至于那种一本一本专著看下来的人,我实在是敬佩其毅力和耐心,过去我多挑着读,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却可能缺乏真正的通读和咀嚼,就像《常识》(潘恩),只看了一部分,了解了书的影响和背景、潘恩生平还有几个名句,就放下了这本粉红色的小册子(纸8k大小),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大概我是在熟悉书目,为以后所用所选,但似乎也缺少了通读的领悟和积累,真正的积累。弊大于利吧大概。故应该通读,就像微信里面期刊公众号的学术文章。是为应该注意的地方…… 学术实在不易,看了央视新闻对大妈持枪案的报导,主持人资料的收集也比较全面,不禁觉得自己资料收集有所不够,虽立意不错,也许因为收集资料不够导致言语臃肿白话文,从而论证不够有力,缺少吸引力说服力。嗯。 发现名家的访谈录、采访录都是可以被期刊收录的,便觉得学界还是认可名气讲究身份的,故要让观点真正被广泛赞许认可了解甚至运用于现实中,路径大概是通过初稿修改加精,最后发表于期刊(影响因子越大越好),是为一个体会,下次下笔应该更加注意谨慎,以免再现浅薄,减轻修改痛苦,甚至减少修改任务。 例子处女作(此博客置顶文章):《法治公墓制度的构建》 http://hxz.fyfz.cn/b/909202 曾经觉得公墓提出可能是首创者,有点创业者刚开始的幻想和激情,最后也逐渐被“打击”,经历信心折扣等必经之路,如今暂时石沉大海,准备瞄准下个目标,或者等待被发现,或者抱着古往今来多少提议一开始不被重视,之后闪耀这样的不死心。或者慢慢修改,来日方长,虽然我也用了不少方法推广此提议(建立法治公墓,以推崇法治文化,弘扬法治文明,保障受害者人权尊严、防止刑讯逼供和冤假错案),或者我将继续一开始的心,继续奔走相告,就像一件卖不出去的商品,继续推销,或者把商品修改得好一些,让品质看得见,别被“普通的外壳”引去了内在的色彩,就像法律人的热情,如射出去的箭,掉在地上,还在燃烧!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7fd1941a0102wks3.html?wm=3049_a111 年轻资历浅不被认可,但还是回归到论证,还有写作水平的提高上来,就像陈老师说的多看论文是不二法门。最近也在朋友圈落得有点多,应该有所收敛,也给自己一些余地。 写作的姿态,头脑清晰,有所读和思考,才能有所灵感。但愿自己能好好练车,或者多学习一些精神上的、表达上的、处事上的东西吧,超星移动图书馆…… 先就此绝笔,希望法治公墓有一天被认可,或者随它去吧,人生有什么事情是大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