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真诚纳谏乃领导者的必备素养_楚 航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汉特斯邦德007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06
摘要:真诚纳谏乃领导者的必备素养 楚 航 最近笔者研读《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发现其中涉及不少帝王将相如何面对与处置各类谏言的典故,这些典故对现代领导决策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古往今来,王侯将相若能注重培养自己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胸襟,

真诚纳谏领导者必备素养


楚 航


最近笔者研读《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发现其中涉及不少帝王将相如何面对与处置各类谏言的典故,这些典故对现代领导决策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古往今来,王侯将相若能注重培养自己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胸襟,养成一种真诚纳谏的习惯,并将其转化为一种为官之道,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定能广结善缘与见贤思齐,最终国力强盛而被百姓所拥戴。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善于纳谏、行谏合一的品性成就了他们一番事业。相反,凡是那些好独断专行、刚愎自用、忠奸不分、不善采纳臣属谏言者,轻者失道寡助、人才流失、决策失误;重者奸臣当道、战争溃败、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国家政权衰亡。

一、领导者应懂得舍弃自己的物欲

《通鉴》载“孟尝君用谏”:公元前321年,齐国贵族孟尝君(田文)出访楚国,楚王送给他一张象牙床,他令手下的人准备将其送回国;但随同出访的公孙戍对孟尝君说,“各个小国延请您担任国相,是因为您能扶弱助贫,大家十分钦佩您的仁义与廉洁,现在您刚到楚国就接受这么厚重的礼物,那些还没有接待您的国家拿什么来接待您呢?”孟尝君觉得公孙戍说的有道理,于是拒绝接受象牙床。后来孟尝君令人贴出告示:“无论何人,只要能弘扬我田文的名声,劝阻我田文的过失,都请大家及时提出意见。”

同样,《通鉴》里关于“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记载: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取咸阳,见秦王宫中的宫室、帷帐、贵重宝器乃至狗马、宫女数以千计,便想留下来在皇宫里居住享用。但大将樊哙劝谏说,“您是想拥有天下,还是只想做一个富翁呢?这些奢华之物,都是招致秦朝覆灭的东西,您要它们有什么用?望您尽快返回霸上,不要在宫中滞留。”刚开始刘邦很不乐意,张良又说,“秦朝因为不施仁政,所以您才能够来到这里,并为天下人铲贼抚民,现在您刚入秦都,就要安享其乐,这无异于助纣为虐了,况且樊将军刚才的话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望您能听取他的劝告。”这才令刘邦率军返回霸上。

上述典故中,尽管当初田文与刘邦的心态各异,但在听到臣属的谏言后,他们都懂得克制自己的物欲,最终做出了正确选择,也才有了后来的功名。领导者善于听取与自己喜好相悖的谏言是何等重要,无论是开疆拓土还是创业守成,惟有明白肩上的重任与使命,才不至于在物欲中迷失做人为官的道德底线。而驱动这个“重任与使命”的力量,则来自他们对“为政以德”的内心确认。

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与魏武侯论“山河之固”时曾有一段著名论断:武侯回望自己的国土时感慨:“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而吴起说,“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意即国君应当珍视的,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您不修朝政,恐怕就连这条船上的人也会成为您的敌人;最终武侯称赞并接纳了吴起的政治谏言。同样,在历代国君眼里,究竟是物重要还是人重要,他们也有不同见解。公元前335年,齐威王与魏惠王论国宝时,惠王说,“寡人的国家(魏国)虽小但有十颗直径一寸的明珠,能照耀十二辆车马;难道像齐国如此大的国家没有宝物吗?”威王说,“寡人所认为的珍宝与你的不同,我有檀子镇守南城,楚国人不敢前来侵扰;我有盼子镇守高唐,赵国人不敢向东逾越;我有黔夫镇守徐州,燕赵两国的人在那里祭拜祈福;我派臣子种首防御盗贼,那里民风淳朴。这四位臣子足以照耀千里,岂止是十二辆车子呢?”惠王听罢顿时面红耳赤。

现实中,物欲诱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是何等深远,而在有些领导者心里,对人才问题的态度却显得无足轻重,用“以物取人”代替了“德才并重”的标准。在监管领域,领导者如何修炼自己的政治涵养?只要你身为领导与警察的双重角色,就该明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当下一些领导在“惟利是图”与“唯才是举”的价值取向上出了问题,他们十分重视监狱的硬件建设,热衷于土地资源、建筑工程、生产订单的运作,似乎只有将“物化”的监狱打造成铜墙铁壁,并将经济指标搞上去了,方能彰显自己的政绩,却很少反思“山河险固不如修政以德”的政治逻辑,正因这些领导有物欲的驱使,才得以使罪犯的劳动手段蜕变为最大限度追逐经济利润的工具;他们不是不知道这类病态的加班生产模式偏离了国家办监狱的宗旨,而是被各种利益链条绑在了同一条“战船”上;平时他们远离民主政治生活,拒绝接受群众监督,以至出现了一些“能力强、功劳大、贪得多”的下马官员。太多反腐案例表明,领导者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善于听取群众建议,罔顾历史而肆意拨弄手中的权力,因贪图财物或迷恋女色等,最终不仅坑害国家与群众利益,也必将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

二、领导者应善于识别谏言的真伪

《通鉴》里“李斯谏逐客令”载,公元前237年,因李斯在被逐之列,他想留在秦国为始皇效力,于是在谏书里援引穆公招徕百里奚、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等四位先王之德,以此证明外来客卿乃秦国的有功之臣;又以“物与人”的取舍来直言始皇好玩弄异国所获的美女、音乐、珠宝,而轻视外来人才;再以“泰山不辞细土、海洋不斥溪流、圣王不弃民众”来隐喻先王的美德;最后谏书点破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现在您(始皇)抛弃那些非秦籍的平民百姓,使他们去帮助敌国,辞退那些外来宾客,令他们去为各诸侯效力,这无异于将武器借给入侵者,把粮食送给盗匪一样。”秦王看到这封谏书后,即招李斯入见,恢复了他的官职,并撤消了逐客令。

如果说李斯正是当年成功说服始皇并被委以重任,才得以他后来辅助完成了统一大业,那么30年后的李斯其命运就很悲惨。因为他不仅输给了太监赵高,而且也输在了自己不知功成身退的“软肋”上。《通鉴》载:当时李斯在谏言中如此评价赵高:“他专擅赏罚权,他的权力跟陛下没什么区别了,如今他有邪恶放纵之心,阴险反叛之行,他的私家富足,贪得无厌,追逐利禄不止……窃取陛下威信,如果您(胡亥)不设法对付,恐怕他将来必定要作乱。”可二世胡亥皇帝说:“这是什么话?赵高本来就是个宦官,但他从不因处境安逸而胡作非为,不因处境危难而改变忠心,他行为廉洁上向,靠自己的努力才得到今天的地位,他因忠诚而得到任用,因守信而保持职位,况且赵高为人精明强干,对下能了解民心,对上则能适合朕意,就请您丞相不要再猜疑他了吧。”对同样一个赵高的评判,在李斯与二世眼里竟有如此天壤之别。正因当年二世不懂得识别忠奸,以至于不仅李斯被打入死牢,而且自己也被赵高之婿阎乐等人威逼自杀。

责任编辑:汉特斯邦德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