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王海光:教授、博导并非都是学者_朝霞满天(2)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碧水蓝天 发布时间:2017-08-17
摘要:在当前名气就是金钱的市场大潮中,敢于在没有研究的领域夸夸其谈,天下事无所不晓,无所不谈,这是媒体英雄的作为,严肃的学者一般是不会去凑这个热闹的。学者对知识具有严谨如仪的态度,有安分守拙的智慧,自会有

在当前名气就是金钱的市场大潮中,敢于在没有研究的领域夸夸其谈,天下事无所不晓,无所不谈,这是媒体英雄的作为,严肃的学者一般是不会去凑这个热闹的。学者对知识具有严谨如仪的态度,有安分守拙的智慧,自会有着为学的诚实和为人的率真。著名历史学者沈志华先生与笔者把酒论学时曾说:“离开冷战史领域,我就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可谓是唯大学者能本色。能够坦诚承认自己所知的有限性,正是恪守了学者的本份,这是敬畏知识的表现,是学问有道的诚实态度。

由于知识传承系统的断裂和社会道德体系的崩溃,当下常见有些为学者不知深浅的出格表现。读了几本书,一知半解,敝帚自珍,牛气烘烘地摆出一副傲睨古今的样子,以不世出的学者自居。这只能说明其为学浮躁,根器浅薄,未入品流,观者大可不必在意。学术的积累,有尺寸之功已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动辄说自己对前人有多少创新的人,多半是还没有读懂前人。据笔者阅人经验,凡是把自己的学问说成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谈阔论以让人不知所云为能事的,不是有意自我炒作的狂妄之士,就是不知深浅的轻浮子弟,实不足以论学。

第三,是否有一以贯之的价值标准。

当今知识社会,学科门类越来越细化,各种专业术语层出不穷,各种学说流派各种观点五花八门。社会知识总量的快速膨胀,同时带来了学科间的认知障碍,不可能再出现通晓各门学问的宗师大家了。但学者以学问立身,并不在于涉猎的学科领域多少,通晓的术语概念多少,而是看其是否具有稳定的价值系统,立言立行是否具有一以贯之的价值标准。

学者的学问根基,在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具有价值系统的稳定性。价值系统的稳定性是由系统内在的统一性决定的,表现为价值标准的一致性。统一性不仅是理论能否彻底,学说能否自洽的逻辑前提,更是其核心价值观的规定性使然。其统一性的时空范围越大,其价值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能够一以贯之的知识体系,必然是符合经验常识,具有人类普世价值的。可以放之四海,穿越时空,彰显文明,是学问的大道。凡带有个人、集团、党派、阶级的偏私,都是不能一个价值标准贯彻到底的,必然要背离经验常识,制造理论上的吊诡,其价值系统是不稳定的。虽可以有应时的热闹,但一时喧嚣之后,必定是烟消云散。孔夫子的“吾道一以贯之”,讲的就是夫子之道内在的价值稳定性。几千年的时空变幻,浪淘尽多少时髦学说,而孔子之学至今仍然在给我们温故知新的知识启迪,可不谓圣乎!

学者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传承者,文明守望者,并非天纵圣贤,绝顶聪明,而是有着对真实知识的执着心,有着推己及人的学识修养,有着稳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因而可以超然物外,充当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真伪善恶的一把直尺。所以,正是因其能执着,有价值系统的稳定性,学者才被赋予了社会良知的度量衡的意义。而这恰恰是精于利益算计,价值标准游移不定的聪明人做不来的。

是否保持价值标准的一致性,不仅是一个学理的要求,也是一个学品的要求。学者“外察诸物,反求诸己”。没有内心的澄明,反思自我的悟性不够,将会影响到对外部世界的审视能力,学业修为是很难登堂入室的。所谓德之不修,虽学有道,其行不远。另一方面,既便是学富五车,如果没有稳定的价值立场,知识就是浮萍飞絮,很容易趋炎附势,物化为权力和金钱的附庸,那就是“知识越多越反动”了。

学品如人品。学品的高低,人品的真伪,是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的。从知与行是否具有一致性上,判断其价值系统的稳定性。知行能够统一,知识的修为和道德的完善就能够相得益彰;知行如果相悖,言行表里不一,多重价值标准,势必造成道德取向的分裂,形成双重人格。所以,有没有道德品行的自觉自律,对知识的态度是大不一样的。自己享受着锦衣玉食,却向饥寒交迫者进行知足常乐的布道,既便能讲得天花乱坠,也不过是非常滑稽的愚人节目。当学业失去了道德内化的意义,成为单纯牟利的知识工具时,离自欺欺人也就不远了。笔者不敏,对当下这些五花八门的理论观点实在无力辨别高下,只有一个笨办法,就是看其能否保持价值标准的一致性。能够言行一致的就是真学,不能言行一致的就是伪学。却倒也是屡试不爽,经常可以看到在某些冠冕堂皇言语下面的私欲作祟。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系统瓦解,道德体系崩溃,诚信不立,是非混乱,各种腐败现象并发。不乏有以教师爷学者面目出现,靠贩卖仁义道德谋权求财取色的伪君子。相对一般意义上的弄权枉法、假公济私的贪污腐败,那些唱着反腐倡廉的高调,干着男盗女娼勾当的伪善君子的腐化堕落,尤其为人们不耻。凡是以大公无私、奉献自我的高调道德要求他人的,多半是自己还没有建立起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其名利兼收的城府更不可测,贪财渔色的欲壑更难填平。据说有位以鼓吹“三个代表”闻名全国的著名学者官员,对外讲话撰文俱是义正严词,然而对内却执政能力不强,让二奶抱着孩子公开打到单位上来,被人们戏称为“四个代表”——再加上包二奶的官员代表。这一类道貌岸然、口是心非、欺世盗名的学术骗子,对社会道德基础的毁坏,远胜过鸡鸣狗盗的窃贼、明火执仗的强盗。

第四,是否具有专业化的知识水准。

对学者的学术价值的认识,并不看有多少著述,而是看有多少文化贡献。孔子“述而不作”,是为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大宗师。正如朱熹所说:“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在知识精英化的文化时代,学界的学术传承有序,知识层次分明,学业标准清晰。而今的学界,先是文化刨根的革命,继之市场大潮的冲击,加之以官本位的管理体制,再难担得起“继往开来”四字了。取而代之的是急功近利的风气盛极一时。“述而不作”者鲜有罕见,“作而不述”者比比皆是。能写书而不读书的,有网上功夫而无读书功夫的,也是不乏其人。虽然著书立说的多不胜数,低端产品评定了职称,高端产品成就了策士,但国家的文化实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反而是不断下降的趋势。

知识活动是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其价值是很难量化的。而学术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判断不出学术活动的质量高低,甚至经常把创新当成异端,必然是以数量多少作为评价标准,造成知识的平质化和劣质化。互联网时代,要拼凑出个“著作等身”的大师来,并非难事,粗通文墨者就可以做到。而那些整理年谱、注释著作、编选资料、修订校勘等具有公益性质的学术基础建设工作,没有辨伪存真的学术功底,却是做不来也做不好的。从学术史上看,一部扎实的资料书籍,对学术界的贡献,要远比一般著作大得多,也长远的多。但在现行评价体系上,往往拿不上台面。当前,虽然坊间新版书籍汗牛充栋,但具有原创性价值的屈指可数,知识含量的差异更是判若云泥。有些书的出版之日,也就是它的寿限之期。包括一些小有名气的写手级教授、博士级官员、老板级博导,如果论起学问底子,多是几本教科书培养出来的。如果略微留心一下,从大众媒体到官方行文,从学习文件到名人讲坛,经常可以看出一些常识性错误、知识性硬伤和贻笑大方的逻辑混乱。这是一种既缺乏知识积累,又缺乏知识创新的低水平轮回状态。而要打破这种低水平轮回,就是要实现知识活动的专业化。对此,学者是责无旁贷的。

责任编辑: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