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事成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祝福语,每个人都希望心中所想,最终都变成现实。可是,我们所遇到的,往往事与愿违,我们心中所想,常常都一一落空,有的人可能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从此意志消沉,放浪人生。 我们一直追问的一个问题应该是,心想为何事竟不成?我们能否找到一个可靠的方法让我们的梦想最终都变成现实?如果人类能找到这个方法,那世界又会变成怎样?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人类作出了种种努力。可是,结论却是如此的令人悲观。这个世界太复杂,而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我们根本不可能凭借自己的理性认识这个世界,我们掉入了不可知论的口袋。世界既然是不可认识的,那么,这个世界一定是存在一个神一样的东西,在指导着我们,于是,我们觉得自己在一望无际的世界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卑微。我们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一定存在着神,是神在安排我们的命运,偶然常伴左右,必然无处遁形,人生如水中的浮萍,任他风吹雨打,无处安放自己的灵魂。 于是,晚年的牛顿转向了,爱因斯坦也转向了,他们在大彻大悟之后,从此变得谨小慎微。 唯物主义曾经的豪言壮语,至今听起来是那么的豪情万丈。我们一定可以改变世界,驯服世界,让世界为我服务,人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所在,我们人一定可以胜天,我们一定心想事成。我们曾一度相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科学无所不能,科技一切皆有可能。人类在披上了科技的外衣后,无限的展望让人浮想联翩。 在18世纪,有一个大思想家,他的名字叫休谟。我们的教科书中曾经认定,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者,怀疑论者,不可知论者。因此,我们要拿起批判的武器,掘地三尺,把的理论驱逐出我们的认知领域。后来,我们发现,我们都错了。康德曾经认定,休谟是哪个把他从独断论中惊醒的那个人。同样,休谟也是那个把我从混沌中拉向明白中的那个人。休谟留给世人的应该就是那个所谓休谟问题。休谟问题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如何从事实推倒出价值。后来的思想家沿着这条路继续推演,论证了实然与应然的问题。 是的,休谟的这个观点太伟大了。从此以后,人类的所有研究都逃不过他的这个分法。我们究竟能否从事实中发现永恒。反过来说,我们能否按照永恒去建构事实?如果可以,那么我们就完成了心想事成的建构,这是一个多么有创意的想象。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经济学曾经一度认定本学科是研究稀缺的学问。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是的,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有些资源是独一无二的,那么究竟由谁来占有并且使用,就成了我们追问正义之含义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曾经的乌托邦发挥无限想象,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所有的物质都是按需分配,我们一定可以实现心想事成的目标。可是,后来的实践证明,我们根本无法实现这个乌托邦的社会,哈耶克经过充分论证,用其如椽之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我们一意孤行,那么,我们将进入通往奴役之路,万劫不复。 有人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反驳,心想事不一定成。我们知道,美女是这个世界的稀缺资源,是的,对于男人来说,追求美女是每个男人的梦想。可是,面对有限的美女资源,究竟该怎么分配?网上有人骂老男人与小姑娘在一起,认定老男人抢了其资源,表示了愤慨与不满。如何分配美女资源也许成了一个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心想追美女,可是,往往事竟不成。 于是,佛站出来说,断了你的欲望吧。所以,你什么也不要去想,你才会涅槃。从此,我们不再去想了,所以,我们索性再也不需要考虑事情了,六根从此清净了。 社会科学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有的理论建构都是在发挥想象,想象着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看到了现实世界是个坏世界,我们怒其不争,世人为何如此的不堪?我们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们试图建构一个美好的世界,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心想事成,每个人都幸福快乐。 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我们根本无法逾越。所以,心想事一定不成,从概率的角度来看,是占大多数。王健林说,先定一个小目标,赚他一个亿,也许,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是天方夜谭。但是,这个对于老王来说,是他的一个愿望,他可以心想事成。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想,这个心想一定是建立在自己客观条件的范围之内,才能事成。如果,我们的目标定的太高,那事往往很难成。所以,关键的核心是,我们该如何去想,这个就变得如此的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