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报纸改变了我的命运

来源:维权之声 作者:维权之声 发布时间:2017-06-21
摘要:老吴看天下 报纸改变了我的命运三分靠命运,七分靠打拼。成功之门永远向坚持不懈之人敞开,路就在脚下。肯耕耘,必有收获。这些话十分有道理。20世纪60年代初,我出生于豫南大别山下固始县一个贫穷而偏僻的农村。17岁那年,正在读中学的我本想拼命发奋读书,
老吴看天下 报纸改变了我的命运三分靠命运,七分靠打拼。成功之门永远向坚持不懈之人敞开,路就在脚下。肯耕耘,必有收获。这些话十分有道理。20世纪60年代初,我出生于豫南大别山下固始县一个贫穷而偏僻的农村。17岁那年,正在读中学的我本想拼命发奋读书,考上大学跳出大别山沟,可年仅43岁在大队当会计的父亲却突患重病去世。为了养活14岁的弟弟和一个11岁、一个8岁的妹妹,作为家里的老大,我不得不放下书包,回到生产队和母亲一块参加劳动挣工分,养活三个年幼的弟妹。大队干部们看在父亲担任过多年会计的分上,安排我在生产队担任民兵排长。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大队为了方便农村青年读书看报,按照上级要求都开办了“青年民兵之家”阅览室。阅览室里除了必备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河南农村报》等主要报刊外,还有不少小说、散文之类书籍,从此我便成了“青年民兵”阅览室的常客,为了看书读报方便,时常从阅览室借出一些书报回家留作晚上读。作为一个农村青年,当时我最喜欢读和想了解农村方面新闻的当然非《河南农村报》莫属,记得当时我喜爱读的“读者来信”、“帮帮忙”、“民间验方”等栏目,随着读报的时间的增长,我心中突发奇想,别人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我为何不能?于是便拿出过去在学校读书时没有用完的作文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连夜赶写了一篇关于山村青年读书看报难的小文章寄给了报社。让我做梦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多月后,我收到了报社给我寄的牛皮信封,打开信封抽出报纸,看到“固始县武庙乡迎水寺村吴贤德”一行字时,我的心都快从嗓子眼跳出来了。更没有让我想到的是,这篇“小豆腐干”使我获得当年全县“优秀通讯员”荣誉,还被县邮电局招到公社邮电所成为一名山区投递员。尝到写稿甜头,到邮电所担任投递员后,不管白天爬山送报送信多累,晚上拼命读书看报、写稿,随着稿件在《河南农村报》等报刊的发表,连年不但被评为全县“优秀通讯员”,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为了圆心中的“记者梦”,1991年我辞掉了家乡工作,带上在家乡获得的一大摞“优秀通讯员”荣誉证书和行李,踏上南下的汽车加入打工大军队伍,一边打工一边拼命为当地报纸写稿,随着稿件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苏州日报》《吴江报》等报刊经常地刊发,1992年,我如愿以偿被北京某报驻华东工作站聘用,圆了我的“记者梦”。1998年,我从苏州转到郑州寻找工作时,是《河南农村报》帮了我的大忙。可以说没有《河南农村报》,就没有我的今天。当我盲目来到举目无亲的郑州寻找工作无望,突发奇想求助于农村报“帮帮忙”栏目,我的“求职启事”在报纸上刊发后,很快被北京某报社驻河南记者站聘为记者。《河南农村报》作为省级党报,“威力”真不小。2000年10月,我回老家固始办事时,发现晚上村里很多家庭电灯都不亮,打听得知村里借农网改造之机,对过去拖欠村里各项“提留款”的农户实行捆绑,不把拖欠的“提留款”交清不送电。返回郑州后,我立即以《农网改造,这村农民为啥难高兴》为题,写成稿件亲自送到农村报编辑部,文章以读者来信见报后,村民们纷纷打电话告诉我:全村都通电了,感谢《河南农村报》。几年前,因工作需要不再从事专业新闻工作,业余时间仍坚持一边学习摄影技术,一边为《河南日报农村版》写稿,不少作品见诸报端。在《河南日报农村版》编辑的指导下,我从一个文字写作者,成为全国多家报刊的特约摄影师。(2017年6月13日《河南日报.农村版》)
责任编辑:维权之声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