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吴贤德:难忘当年小喇叭

来源:维权之声 作者:维权之声 发布时间:2017-06-01
摘要:老吴看天下 吴贤德:难忘当年小喇叭六十年代初,笔者出生于豫南山区一个偏僻而仅贫困山村,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许许多多难以忘怀,永远刻在心头和大脑里大大小小有趣的故事,在我的记忆里,有件让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事,那就是当年村里家家户户都必须安装收听上
老吴看天下 吴贤德:难忘当年小喇叭六十年代初,笔者出生于豫南山区一个偏僻而仅贫困山村,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许许多多难以忘怀,永远刻在心头和大脑里大大小小有趣的故事,在我的记忆里,有件让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事,那就是当年村里家家户户都必须安装收听上至中央、省、地区(现为市)、县、公社(现乡镇)政策,下至大队(现村委会)、生产队(现村民小组)传达各类政策和通知的小广播。那时村里老年人,也称其为“话匣子”。 村里老年人,为何要把小广播称之为“话匣子”呢?话匣子,为笔者老家方言,对其称呼有褒有贬,褒义,称某个人能话会道有才华,贬义,指某些人爱占风头,和大家一起拉家常时,嘴叭嗒、叭嗒个不停,别人根本插不上话。话匣子同时,从早上6点钟播放完《东方红》歌曲和广播体操后,一值不停的叭嗒完这事,又叭嗒到那事,直到叭嗒停播时间才消停。在五、六、七、八、九十那个年代,老年人们除了喜爱听《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歌唱毛主席、共产党红色歌曲外,大都听不懂广播里播放其它节目普通话,更准确的地说,那个年代,村里老年人们心中,除了喜爱听歌唱毛主席和共产党歌曲外,任何东西都听不进去,这就是毛主席和共产党,在老年人心中的魅力。老年人心中,只知道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90年代前,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连吃饭都成大问题,早上天麻麻亮就下地干活,除了中午个把钟头吃饭时间,下午干到干到晚上屋里上灯才收工,那个贫困和文化水平落后,村里中年和年轾人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干活累得“半死”那个年代,除了干部们有时问听广播外,老百姓们哪里有空闲时间听?家家户户虽然都安装有广播,最大的作用,就是收听上面紧急通知,这几天抓紧收割稻子、麦子,明天抓紧……通知外,大都成了摆设。 80年代初,笔者因侥幸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一篇300余字,反映《山区青年读书看报难》一块“豆腐干”(文章),从生产队民兵排长,抽调到公社邮电所,除担任山村投递员外,还兼任公社通讯员,当街道电线杆上,大喇叭里传来县广播站播音员:本站通讯员吴贤德报道……仔细听完播音员,播送完自己写的新闻稿内容后,马不停蹄的跑回邮电所里,取出当天我所负责几个大队报刊和信件,骑上自行车像疯了般的狂奔,完成当天任务后,狂蹲自行车跑回家,吃完晚饭后,点上昏暗的煤油灯,拿出纸和笔,开始挑灯夜战写文章。在自己坚持不懈努力下,连年不但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被县委宣传部评为全县“优秀通讯员”等荣誉。直到今天,当时那股一边拼命工作,一边拼命学习,一边拼命写稿,是什么在支撑着我?那股拼命精神究竟是为了什么。 91年3月,为了圆我心中的“记者梦”,我在全家人反对情况下,我毅然辞掉家乡工作,身背一大包装满衣物的“蛇皮袋”(化肥袋),踏上开往苏州的公共汽车,加入了打工“大军”,从此我便成了打工族一员。我在建筑工地当过小工,在马路边修过自行车和卖过甘蔗,当过补鞋匠,打苦让我落过泪,打工让我……打工给我痛苦,也给过欢乐,打工的酸甜苦辣,只有打工人自己知道。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值得庆幸的是,92年,时任吴江市(县级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江报》社社长吴延元先生,在吴江市优秀通讯员表彰会上,得知我是一位来自河南白天在街头修理自行车,晚上在租住的农村废弃养猪棚写稿,得知我在家乡工作时,是一名全县“优秀通讯员”时,为了圆“记者梦”走上打工之路时,现场安排随行时任《吴江报》社总编辑王炜老师,《吴江报》免费为我刊登“求职启示”,只到我找到满意工作,并安排为了我便于在苏州找工作方便,《吴江报》破例为外地打工者,办个“特约通讯员”证。求职启示刊登第三天,我便被北京某报驻华东工作站聘请当了记者,圆了我的“记者梦”。回过头来,咱们把话题转到农村小广播上,从我记事时,农村小广播制造十分简单,就是一圆形黑色盆尾部,一块圆形薄铁皮上焊接两根铜线,一头用手拧紧缠绕在从外面拉进屋里一般铁丝上,一头用手拧紧缠绕埋在下面土里踩实的铁丝上,就能听节目了,就这么简单。随着有线广播事业受上级重视,从当初的一张黑色薄纸盆,逐步换成由磁铁和厚铁皮、纸盆等生产的小喇叭。少数细心家庭怕广播纸弄烂(烂),还特地做个小木箱,把喇叭安装在本箱里,用锁把喇叭锁起来。因为喇叭纸盆一不小心弄烂声音就变调了。90年代初,随广播器材技术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商,随着农村煤油灯变成电灯,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和技术的发展,昔日深受人们喜爱听的有线广播,逐步被技术先进收录机和电视机代替,有线广播彻底完成了,无她不可替代的光荣年代,淡出了人们视线。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怎样先进,有线广播功不可没,她虽然退出中国广播事业的历史舞台,将永远成为历史,但她代表中国广播事业从落后走向先进,在她担当重任和承载那个时代,是任何先进东西永远代替不了的,因为她记录着中国广播事业一个时代音符和一段段历史。笔者记事起,小广播应该分早、中、晚三个时段播放,每天县广播站必须转播节目,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等新闻节目外,还担负农业科技方面知识普及和天气预报节目,除中央广播电台节目外,如: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本省新闻、农业科普……以及自编自制本地新闻及其它方面节目。不用笔者解释,就知道在那个年代一只小喇叭有多么的重要。那时无论多么偏远的乡村,村里户户都安装有广播,谁家要是敢抗拒不安装广播,不是一般问题,一旦地方政府较真和上纲上线,不是吃不了兜着走的事,给你扣个不拥护中央的等“罪名”是很正常的事。不过全是免费安装的,所以家家户户也都愿意安装。在六、七、八十年代,当时的小广播绝不亚于今天家家户户的电视机,在当时那个贫穷落后,和科技不发达年代,只有通过家里的广播,了解国家每天国内外所发生的大小事,除了报纸外,广播是唯一的了解工具。当时,笔者除了公社邮递员一份工作外,还有公社通讯员另一个身份,其它节目可以不听,每天播报本县新闻节目必听,主要听听自己采写稿件采用了没有。那时县广播站采用一篇稿件,稿费虽然只有两三毛钱,不过那时的两三毛钱,少则顶替今天二、三十块,甚至上百。 时间过的真快呀!我从当年十七、八岁的棒小伙,转眼已迈入奔“六十”的人了,看看今天,家家户户用的什么?吃的什么?喝的什么?穿的什么?往事不堪回首,今天是个多么好的年代。每每想起小广播那个年代,心中不免仍有些留恋,她虽然落后,但她毕竟代表着一个让人不能忘掉的时代,她永远烙印在我的心中。 一根根圆形木杆,木杆上螺着一只只弯钩凹槽形状瓷葫芦上,缠绕着一根根普通铁丝,从县城到公社、从公社到大队、从大队到生产队、从生产队到一家一户,穿山越岭掩埋在田间、地头、沟壑,无论多远,但她们传输的却是共同一个内容。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策、科普、医疗、卫生……你接着我,我连着你,好似一道道“风景线”。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维权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