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产论,战国时代孟子的重要经济思想。恒产就是长期占有的财产(生产资料)。《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他认为人们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是稳定社会秩序、维持“善良习惯”的必要条件。 而孟子“制民恒产”中所说的“百亩之田”就是井田,即要实现理想的小康社会,必须要恢复和完善西周的井田制。毫无疑问,孟子希望恢复井田的构想主观愿望是好的,他希望通过重新划定井田的田界,以保证老百姓有赖以生存的最大的恒产——土地,藉以安身立命,休养生息,实现他构想的那种大同社会式的理想王国。尤其是他主张轻赋薄税,限制暴君和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刻剥,无不体现了他一贯的贵民思想,这在那个群雄割据、诸侯争霸的时代尤为可贵和难得,就是在当代,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中产的焦虑”逐渐成为当下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农村的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很快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定位,真正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因为对于目前的中产阶级,尤其是其中曾经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来说,选择合适的中学教育途径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学业上能否取得成功,毕业后能否进入大学深造,能否跻身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成长一直伴随着某种程度的不安全感和焦虑心态,这种不安全感和焦虑心态在最近几年进一步增长和蔓延。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急剧激化,生活成本持续上升,股市、房市剧烈波动,以及未来的社会经济风险凸显,更增强了中产阶级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诸如继续向上流动无望;医疗、社保等社会保护网不健全,导致因为突发的疾病、工伤、意外等因素一下子把一整个家庭甩到社会底层的可能性相当大;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社会资源分配和资产定价中的不确定性;孩子教育的集体焦虑;财富分配的扁平结构向金字塔结构转变,社会分层越来越精致等等 2016年春节前后,朋友圈及互联网上出现一大批由农村出身知识分子和媒体人撰写的回乡笔记或随笔。如《失落的乡村:一位大学教授的乡村笔记》。换个角度来看,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通过教育以及个人奋斗拼出来的新中产们,他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艰辛积累财富、解放思想打拼起来的,于是就更加坚定地了解自身不希望回到过去的决心,也就是说,他们一定要为自己、为自己的后代捍卫住留在这一阶层的资本。然而,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服务质量差,使他们没有中产的生活状态和安全感。过去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急剧社会变迁导致了一种社会心态:极强的物质欲望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满足感和缺乏安全感。 去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公布,这一制度设计传递的积极信号是,国家将依法保护公民产权权益和创新收益,增强公众财产财富安全感。其背景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日渐扩大,人们对产权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作为“人类文明轴心时期”所创造的核心观念,我们在当下的每一次新飞跃,都无法不始于对这一时期的回顾,因为“轴心时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时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历史的起源与目的》)恒产之论,不仅本身即与作为家庭私产之基础的“宅基地”使用权有关,而且在《孟子》中也能发现理解更加广泛的“人民权利”观念的理想范型。 但在现代经济中“恒产”的概念变了,经济意义上的中产与主观认同的中产不是一码事。中产自外于中产的现象并不是一天两天了。伴随经济发展而产生自决策行为存在以来,决策预期就伴随着其产生发展。从马歇尔开始人们才逐步关注和研究决策的预期,并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预期理论。凯恩斯将预期在经济决策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由此形成了其相关理论,使得预期在经济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变得举足轻重。凯恩斯之后,人们又对预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形成了在现代决策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理性预期理论。 中产们一方面对于自己的充满绝对的自信不回到过去的生活,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现实细致的洞察力造成其对未来乐观预期的影响。并且,中产阶级对于未来的预期存在着年龄差异,年轻的中产阶级表现出更多的悲观情绪,这可能是由于他们承受着更大的购房压力和就业竞争压力,以及日益活跃的经济交易活动与薪资购买力不成正比的焦躁。 故而,真正能够产生“恒心”的,源头上不是“恒产”,而是预期。因为对于青年人最好的激励就是基于已有成功之上乐观的预期而自发的动力。即,中产焦虑的本质是公平焦虑。 2017.5.29 兰州 西北师大法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