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诗意乏陈的田园生活_马建红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茶香与书香 发布时间:2017-05-28
摘要:厌倦了都市喧嚣的人,言谈中似乎都有种去乡村过一过田园生活的渴望,希冀在质朴中发现诗意,体悟人生的哲理。其实这只不过是都市人的想象而已。在节假日里偶尔驱车去名山大川里看看风景,在农民的大棚里 “采摘”一下瓜果,在农家乐中品尝粗粝的大锅炖鸡或

诗意乏陈的田园生活_马建红

厌倦了都市喧嚣的人,言谈中似乎都有种去乡村过一过田园生活的渴望,希冀在质朴中发现诗意,体悟人生的哲理。其实这只不过是都市人的想象而已。在节假日里偶尔驱车去名山大川里看看风景,在农民的大棚里“采摘”一下瓜果,在农家乐中品尝粗粝的大锅炖鸡或乡居野味,或许能诌出几句打油诗来,如果让你长时间地生活在农村,过极普通极家常的生活,还要不时地亲自去劳作“打造”田园时,再美好的日子也会变得平淡乏味,想要在这里发现“诗意”和“哲理”,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要不然中国有几亿的农民,那得产生多少诗人和哲学家呢!

笔者说这话,并非故意“煞风景”,实在是源于一种对过往生活的记忆。时下人们谈起农民时,总是语带轻蔑,仿佛农民是保守憨愚的代名词,其实三代以上哪家不是农民呢,即便是所谓的“市民”,不也曾经上过山下过乡接受过再教育嘛!所以,除了现在依然在从事“修理地球”职业的农民外,对于许多五十开外的中年人来说,应该都有在农村生活的记忆,也多少都有些在乡间劳作的经验。在我们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假期总是和“劳动”分不开,夏天有“麦假”,秋收时节有“秋假”,寒假里好像也不得闲,还会有拾粪的任务。即便在不放假的日子里,也会有各种“活计”要做,这倒不是说学生不上学,而是劳动本身就是学习的内容之一。记得小学课本上的“五七指示”,说的是“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在学工、学军和批判资产阶级不很方便的农村,做各种农活儿就成为“兼学别样”重要方式,所以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不辨麦菽”或分不清麦苗、韭菜的人恐怕不多。

端午节就要到了,民间习俗中家家门前要悬挂艾蒿以压邪气,要喝雄黄酒以避五毒,孩子们手脖脚脖上要系五彩丝线。在我们的小时候,这些仪式性的民俗确实增加了童趣,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而显得浓郁,不过,让生活在物质匮乏年代的我们更觉实惠的,其实还是吃粽子一事。“节分端午有讹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为了纪念屈原而能吃上带着粽叶清香的粽子,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伟大的爱国者。不过,每个人的记忆都是独特的,每到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笔者联想到的却是在麦田里拾麦穗儿的事。

歌手李健的歌曲《风吹麦浪》中,有一句颇有诗意的歌词,“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不过,五黄六月麦收季节来临时,农人们是没有闲情欣赏这“金色麦浪”的,因为抢收不及时的话,一场雨下来,就会把结在穗上成熟了的麦子泡了,而吸足了水的麦子会在麦穗儿上发芽,发芽后的麦子磨成面粉,黏糊糊地没法儿吃。所以“三夏大忙”,就有抢收小麦这一节。上小学的时候,学生们在夏天一般会有十几天的“麦假”,十岁左右的孩子们,够不上生产队的劳动力,还无法挥镰割麦,力所能及的农活儿就只剩下拾麦穗儿,即在大人们割完麦子后,麦田里还会遗留下些麦穗儿,为减少生产队的损失,学校就组织学生把这些麦穗儿拾回来,充作口粮。为了抢“凉快”,一般在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学生们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到了麦地里,每人负责四垅或六垅麦茬,一字排开干活儿,捡拾好一小把后就放在田间,等到了地头,再折返回来将一把一把的麦子收起、捆好,然后背回到村里的麦场上过秤,记账。拾麦子是有报酬的,记得当时的规定是拾一斤麦子一分钱,干活儿利索又有力气的同学,一个麦假能拾一百多斤,那就该有一块多钱的收入呢,我手笨脚慢,最多也就捡拾个七八十斤,应该能领七八毛钱,不过好像从来没有兑现过。

拾麦子的事说起来简单,可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还是蛮辛苦的。睡眼惺忪中起床,带上剩窝头做干粮,和小伙伴儿们一起步行到已经收割过的麦地。每天要去的地方是不一样的,有的离村近,有的离村远,而且山西的黄土地并不平整,从那些叫做什么“沟”或什么“梁”的地名就可以猜出一二,大寨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就很有代表性。看似近在眼前的一片麦田,你可能需要从多少代人踩出来的羊肠小道上下到沟底,再爬上对面的山梁才能到达。所以出家门的时候太阳还没出山,等到了目的地时已经是日上三竿。麦子在没有收割前是随风起伏的“金色麦浪”,收割完后的地里却是一片寸把高的“麦茬”!麦茬刺破手脚是很稀松平常的。最幸福的时候,莫过于拾完一块儿地的麦穗并将其捆扎好后,坐在地头大家一起吃干粮,玉米面窝头是最寻常的农家饭,如果有谁带了块儿老咸菜,就会成为大家分享的最好的佐餐佳肴,当然,偶尔还会有生产队统一送来的绿豆汤解渴解暑。吃完早饭,还要转战到另一块儿地里继续干活儿,天气越来越热,当你在似火骄阳下,望着看不到尽头的麦田时,内心里的绝望无以言表,怎么还可能激发出诗情呢。小时候写作文,经常会说“看着拾回来堆成小山一样的麦垛,同学们高兴地笑了”,现在想想,那种所谓的“笑”是多么的苦涩和勉强。

不过,麦收时节一般都在端午前后。在没有防晒霜也没有遮阳帽防护的情况下,小脸儿被晒得通红地回到家时,吃一个老妈包好的原味儿的粽子,那种香甜却又是由内而外且沁人心脾的,吃饭的“幸福感”,或许正因有了“汗滴禾下土”的经历,才有了深切的体会。

小时候做过的农活儿可不止拾麦穗儿一种。抢收小麦之后是“抢种”谷子,谷子出苗了,还要“间苗”,那可是个细致活儿,需要蹲着把多余的苗和地里的草拔掉,顺便用小锄头给谷子松一下土,蹲着往前一步一步挪,腿麻脚酸很正常。秋天到了,要在“青纱帐”里掰棒子,要在密实的地里把高粱穗截下来,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白而细高粱花,它会粘在你的脸上,钻进人们脖子里,与汗水和在一起,越挠越痒,奇痒难耐。棉花成熟了,要带着特制的围兜去摘棉花,美国电影《为奴十二载》中的场景,看上去熟悉而亲切。红薯、土豆、胡萝卜成熟了,大人们在前面刨,小学生跟在后面拾。皓月当空,夜凉如水,忙碌的大人小孩儿还须把刨出的这些既当粮食又当菜的东西收拾回来,这可是村里每家每户一冬天的“活项”呢!收工后的乡民,在困乏中倒头即睡,谁还有力气赏月吟诗呢。

责任编辑:茶香与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