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的上一句是什么?
来源: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 作者: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8
摘要:独赏江山 接地气的品格和高度 王者与人民、粮食三者的辩证关系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了。但其实原话是分上下两句,“民以食为天”只是下句。那么,它的上一句是什么,原话又是出自哪里呢? 据《史记.郦生陆贾列
独赏江山 接地气的品格和高度 王者与人民、粮食三者的辩证关系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了。但其实原话是分上下两句,“民以食为天”只是下句。那么,它的上一句是什么,原话又是出自哪里呢? 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楚汉之争时,刘邦被项羽困在成皋,刘邦想要放弃成皋,这时谋士郦食其劝刘邦道:我听说知天命者为王。 王者以人民为天,而人民以食为天。对于老百姓来说,粮食是最重要的。 现在楚国屯粮的地方叫敖仓,但楚军却没有派重兵坚守敖仓。假如大王派兵攻打敖仓,夺得楚国的粮食,那就等于争取了楚国的人民。这样一来,大王必然会扭转战局,打败楚军。刘邦大大赞赏,于是派兵攻取敖仓,战局得到了扭转。 司马迁记载的原话是“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这句话在《汉书》中变成了“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去掉了“人”字,就成了我们今天的“民以食为天”了。来源: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f=w&ctid=205873&boardid=2&id=11837597由于邓放弃了阶级斗争,自由主义盛行, 在八十年代后期, 经济新贵和官僚权力在社会转型期结合起来, 借制度漏洞不公平地攫取新增财富。 这种势力在九十年代有加速扩大之势。 根据唐代司马贞为《史记》做的《索隐》,“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最早乃是管仲的思想。管仲的原话是“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和郦食其的活学活用比起来,管仲的话在逻辑上更精当,在视野上更高远:老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粮食,而王者的事业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由此自然而然地能够得出一个结论:王者必须重视老百姓的粮食问题,重视民生。 作为农耕文明的中华文明,粮食生产自然是社会生活中的重中之重。“食”不仅仅是人民的天,也是王者的天。这个“食”不是“作威作福玉食”的食,而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粮食。 《尚书.洪范》篇所列举的“八政”中,就把“食”列在第一,“货”(商业)列在第二,而其他诸如祭祀、军事等等都排在后面,因此“八政”又称“农用八政”,可见先王对粮食的重视。《礼记.王制》云“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粮食储备在王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礼仪之邦,帝王也要通过每年开春亲自耕种示范,表达最高领导人对农业的重视:“天子亲耕於南郊,以共齐盛。”(《礼记.祭统》)“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礼记.祭统》)。以身作则,上行下效。 也正因为粮食是人民的首要问题,所以历代统治者除了重视农业生产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减轻农民负担,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论语》就记载,鲁哀公遇到荒年,鲁哀公怕王氏闹粮荒,于是想把农业税提高到十分之二,而孔子的学生有若却仍然主张十分之一,并说了“百姓不富足,您又如何能富足呢?百姓富足了,您又如何能不富足呢?”这话很好地体现了王者与人民、粮食三者的辩证关系:粮食是百姓的天,老百姓的天广阔了,君王的天才会广阔。来源: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f=w&ctid=205873&boardid=2&id=11837597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虽然是两句紧密联系的话,但由于前一句在儒家经典中屡见不鲜,如《尚书》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惟天惠民,惟辟(即“王”)奉天”等,所以前一句并不算新鲜,而后一句因为其接地气的品格和高度的概括性,而成为了一句妇孺皆知的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