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众神的舞蹈:首届法学科研方法高级研讨班印象

来源:兰理工法律人 作者:兰理工法律人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兄弟院校 众神的舞蹈:首届法学科研方法高级研讨班印象发表时间:2011-12-29 00:42 阅读次数:266 所属分类:研究方法 2011年马上就结束了。在聊大的各项工作正在收宫。我提前结束了法理学和法学名著导读的授课, 12月22日至25日来苏大参加为期四天的首届法学
兄弟院校 众神的舞蹈:首届法学科研方法高级研讨班印象发表时间:2011-12-29 00:42 阅读次数:266 所属分类:研究方法 2011年马上就结束了。在聊大的各项工作正在收宫。我提前结束了法理学和法学名著导读的授课, 12月22日至25日来苏大参加为期四天的首届法学科研方法高级研讨班。 第一场由行政法学的青年翘楚章志远教授主讲,题目是“法学研究的问题意识”,讲座分为“当下中国需要浓郁的问题意识”、“法学研究问题意识的培养路径”、“法学研究问题提炼能力的训练”、“三点主义”。章教授完全现身说法,以自己9年来的研究成果,展示性地讲解了自己与国内行政法学各位名家的研究心得与路径。章老师抱有现实主义的案例研究态度。他的讲演具有很强的煽动性,饶有兴味的是他认为“21世纪上半叶大的权力变局不可能发生”,基于此,他对行政法学研究抱有一种现实主义的立场。 第二场由国内法理学名家周永坤教授主讲,题目是“学术批评与法学发展——基于法学性质的分析”。其讲演分为“一、真理与正义,二、追求正义是一个无穷的论辩过程,三、勇于批评,四、善于批评,五、中国法学论辩的经验与教训”五部分。周教授以学贯中西的深厚学养、独立坦诚的学术人格、沉郁精思的大家风范,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见解,他认为离开了理性论辩就不会产生对正义的认识。周老师结合自己追求独立的学术批评所带来的惨痛教训,结合中国文化和中国法学的诸多理性欠缺,道出了发人深省的观点,彰显了老教授多年来挣扎在学术良知的边缘,力图促动中国法学学术与政治的分离所必然带来的艰辛与坚定。有意思的是,周老师对国内宪法学研究相当熟悉,他对政治宪法学与习惯宪法学等学术尝试也有自己的看法。第三场由国内经济行政法名家、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王克稳主讲。题目是“法学研究的实务视角”。王教授认为多年来自己经历了研究领域与视角的收缩,主要关注理论与实务、制度与实务的关系,这次讲座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即如何搞好应用研究。王教授的演讲分为六部分,一、通过实务,发现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不断修正理论的研究方向。二,从实务的视角,我们才能发现真正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三,从实务视角,本来以为立法已经解决的问题,往往仍然需要理论上重新处理。四,从实务视角,可以发现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探寻这种差异及其原因是一种理论研究需要。五,从实务视角,可以发现立法与理论研究上的缺陷与不足。六、从实务视角,可以发现法治实践真正需要的法学理论。在每一部分,王教授都结合行政法制中重要的实务问题、特定的行政法热点给出了极为深刻的阐述与讨论,比如土地储备制度架空“公共利益”条款、民事行为与行政行为在实践中的混淆、特定行政许可与审批的实务区分等等。正如本场主持人胡玉鸿院长所言如何通过实务研究发现、总结和抽象出相关的理论,如何通过实务研究实现理论研究的实效化、精细化和抽象化是这场报告的主要启发。第四场由民法学的青年翘楚方新军副教授主讲“法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教授从隐微知识与外显知识的差异切入演讲,认为以下的内容并不是传授,而是交流,是将自己在学术研究中的困惑、感触与心得与大家交流。接着他重点谈了“法学研究为什么需要深度与广度”,第一,学术槽的提高。第二,法学研究的必然要求和趋势。相对应用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更容易挖掘理论的深度与广度,“无用即为大用”,学者应当告别功利。第三,人文社科的内在共通性,即跨学科性。方老师具体举出了中外许多法学名家的跨学科研究能力。方老师谈的第三个问题是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对法学的影响和意义。方老师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向我们介绍了哲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历史学可能对法学研究产生的影响。第四个问题是法学研究如何拓展深度和广度,方老师以其个人研究为样本向我们阐述了这一问题。他以其发表在《法学研究》上的《论盖尤斯“无体物”概念的建构与分解》、《权利概念的历史》以及即将发表的《利益保护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三篇文章为文本,系统讲述了如何提出问题、纵深挖掘问题、横向展开问题以及如何谋篇布局等关键性的技巧。 第五场由国内法理学名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舒国滢主讲。题目是“从治学经历谈研究方法”。舒老师首先回顾了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经历,其所经历的三次研究主题的转换。第二部分结合自己目前的研究《论题学》,揭示了学术问题的选择、专业眼界的养成和学术研究的态度;第三部分讲了科研方法:点-线-面渐进法、避免盲目、学术规划、文章建构等。其实,演讲远比上述三个问题丰富,包括中国目前计划学术的弊端、法学教育的杂乱、学位论文的考评标准、思想与学术的分际、如何保护那些学术体制下的弱势教师等等,正如主持人王健法学院院长胡玉鸿教授所言,舒老师的讲座真真正正让大家见识了娓娓道来的大家风范、字字珠玑的学术大餐、润物于无形的迷津指点。第六场由法律史学的青年翘楚方潇副教授主讲,题目是“法学论文题目的推敲”。讲座分为下列四部分:一、论文题目的重要性,二、论文题目常见的一些不足,三、拟定题目需注意的几个方面,四、几点心得。方教授结合自己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如:《法律如何则天?——星占学视域下的法律模拟分析》,《中外法学》2011年第4期;《跪还是不跪:人权的一个身体姿态史考察——以中国法律史为主要视野》,《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4期;《医人医国:医学对唐代司法的影响》,《中外法学》2009年第2期。还结合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各种不足,剀切有力地总结了法学论文题目的重要性,拟定论文题目的各种技巧,包括一级标题的拟定技巧。第七场由国内著名的刑事诉讼法学家与法学研究方法研究者、北京大学教授陈瑞华主讲,题目是“从经验到理论——法学研究方法的一些探索”。首先,陈教授概述了大陆法学界研究的一般问题:止步于对策研究,不能产出理论与概念。接着从正-反-合三个层次论述了部门法中的规范法学,认为这种规范法学有两个形态即法对策学与解释法学,界定了何谓法对策学与何谓解释法学之后,陈教授归纳了它们的优势(好处)、可反思之处和可改进之处。第二个大问题是反思思辨法学的得与失。这种思辨法学包括法理学研究和部门法学中的法理学研究,陈教授仍然从正-反-合三个层次论述了这种研究路径的贡献、不足与可改进之处。第三个大问题是实证法学的兴起,从实证法学的界定,到兴起的标志,从积极性的结果到可反思之处,陈老师结合丰富的研究经验与例举,作出了独到的论述。最后是从经验到理论的方法,这是陈老师倡导的法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陈老师讲了三个关键问题:如何看待经验?如何看待理论?如何实现从经验到理论?在最后一个核心问题,陈老师认为有三个环节:(1)从对现状的描述上升到类型化模式,即模式理论。(2)因果关系的归纳,即因果律理论。(3)制度变迁的规律与功能分析(即制度变迁理论)。陈老师特别强调了学会概念化、概念与理论解释的普遍性、反向论证、如何验证理论。最后陈老师对本次演讲作出总结:1、问题是一切研究的起点,先找出制度问题,再上升到理论问题。2、要区分学术与政治、法学与法制。3、选择论文题目,宜小处着手,大出着眼,最好是选择那种与大理论嫁接起来的小问题。4、先归纳,再演绎。5、要学会证伪,驳倒现成的或潜在的反对观点。 陈老师的本次演讲就是其所倡导的从经验到理论的研究路径的一个典范运用。第八场由国内著名法理学家、王健法学院院长胡玉鸿教授主讲“法学科研项目的申报”。胡教授首先介绍了法学类科研项目的类别。接着胡教授以其丰富的经验阐述了科研项目申报的意义、基础和态度。他认为申报是意义在于:1、深化申报人此前的研究;2、占领学术研究前沿平台;3、为申报人增加学术动力。申报的基础包括:1、成果基础;2、资料基础,即国内外主要观点的把握,和20本有代表性的参考书;3、方法基础,要有独到的研究视角,能够拓深某一传统领域的相关研究内容,有较好的逻辑水平,能够书写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内容大纲,有较强的分解、分类能力;4、政策基础:要求申报者了解政府项目对课题的政治要求,并掌握公告申报中的政策要求。申报的态度最好定位于百折不挠和谦虚谨慎。第三部分,胡院长指导了科研项目论证书的写作:1、题目要选新颖性的、自己熟悉的题目,命题要吸引人。2、关键词要注意能够涵盖该课题的核心内容。3、课题论证在述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创新之处等方面都有基本的规矩与技巧。4、在“完成项目研究的条件和保障”上,如何概述主持人的学术简历和相关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在经费预算上的各科目分配。胡教授还提出了科研申报特别注意的四个事项:专家匿名评审的主要标准;能使用表格、图示的地方尽量使用;研究方向与研究风格的逐步定型;文本的美观与规范等。最后,胡教授以自己的一项社科基金项目作为示范印证了上述诸要点。这些内容讲来不容易有趣味,但是,胡老师凭着个人的幽默和坦诚,把这个话题演绎得既有用也有趣。八场独具风格的讲座圆满结束了,正如陈瑞华教授的评价,这可能是国内法学科研方法的首次高级讲习班。此次活动的动议人胡玉鸿院长在完成第八场讲座后,接着对八场讲座作了总结,他强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学术精神,对这次高级讲习班的各位主讲人付出的坦诚与智慧表示感谢,他承诺今后还会举行类似的交流活动,为促进苏州大学法学院的科研提供有力指引。杨盛达2011年12月22日—28日于苏州大学与聊城大学
责任编辑:兰理工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