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社会观察笔记04:养儿防老,防老养儿

来源:耕思辑录 作者:耕思辑录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社会观察笔记 养儿防老,防老养儿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一天一点新”包叔和包婶终究还是决定要去北京安慰儿子几天,包叔口中念念有词,“你还年轻,还没孩子,不知道孩子对父母意味着什么”,反反复复的唠叨这句话,好像是在为自己曾经撂下的赌咒发誓不再去
社会观察笔记 养儿防老,防老养儿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一天一点新”包叔和包婶终究还是决定要去北京安慰儿子几天,包叔口中念念有词,“你还年轻,还没孩子,不知道孩子对父母意味着什么”,反反复复的唠叨这句话,好像是在为自己曾经撂下的赌咒发誓不再去北京见儿子的气话寻个开脱,为自己毫不迟疑的决定找个说辞。一很多年前,包叔一家和我家是同村。因着父亲工作上的一些交集,两家人很熟络,来往很多。包哥是他家的独子,比我大三岁。儿时有阵子总愿意跑去跟着包哥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儿。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里面设置的相差三四岁的兄弟之间相亲相爱的场景确实挺感人,只是,在我的童年生活里,还有小伙伴的经历看,更多的情况是,哥哥弟弟一路打到大。这也让我总是对类似的场景抱着很虚幻感觉的原因。包叔家跟我家没什么亲戚关系,包哥也只因年长,我才会叫他做哥。不过,数量有限的几次跟着大孩子们玩儿的经历里,包哥对待我,跟其他的亲兄弟、堂兄弟、表兄弟毫无二致。有过乡下一群孩子在一起折腾经历的都知道,折腾的意念一起,犯坏的时候一律都是大孩子们怂恿年纪小又傻呵呵的小孩子去犯。彼时,我就是那个年纪小又傻呵呵的小孩子。偷个玉米、扛个西瓜、解个拴牛马的缰绳什么的事情,做过几次,因为笨,做几次就被抓几次。被玉米地主人、西瓜地主人、牛马的主人拎过去见家长的次数多了,挨训斥的次数多了,羞愧和跟一群人玩儿的意愿之间如此反复搏斗上几个回合之后,也就不再跟他们一起玩儿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要用羞耻心战胜参加群体行动的渴望,从来是件很艰难的事。那时候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几个大孩子的家长会来家里跟我爸妈解释。大概就是说我还小,不懂事。都是几个大孩子唆使的,可千万别打孩子。包哥是唯一不会受训斥的孩子。包哥的爸妈也是唯一不会来我家提这件事的父母。二包哥的容易被原谅,也并不是家长毫无理由的溺爱。他从上小学读书开始,就一直是班级里学习最好的,是那种考了第二名都要闷闷不乐到下次考试的学霸。是很多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是很多人眼里的“前途无量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自然是容易得到原谅的,更何况孩子们折腾的事情,本来就不是个什么大事情。这样的孩子,无疑是父母的骄傲。记得那时我最怕包婶来我家聊天。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之后,来家串门的包婶,给我留下的心理阴影直到今天都还在。我本来就学习成绩一般。想像一下每次成绩一出,总有个学霸的家长来家里说“我家孩子在二年级时考了多少分考了第几名”“我家孩子三年级的时候都考了多少分考了第几名”……,那个悲惨程度不足为外人道。幸好那时父母对我的期望值没高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否则,我一定会形成一条考完试包婶出现,我就做好挨揍准备的新条件反射。包哥没让那些念叨他和看好他的人失望,学校虽然不是一流名校,毕竟985/211。毕业就留在北京工作,有份薪酬颇丰的工作。我毕了业之后,虽然搬家了,偶尔来家里串门的包婶,给我的阴影依然在持续。包婶开始跟母亲儿子工资是多少钱,这几年涨了多少钱,这阵子又涨了多少。在北京的哪个地方看房子,准备买。在看哪个牌子的车,准备买。大城市如何好,小城市如何不方便,诸如此类。有个这样的人作对比,童年真的会失色很多。想想看,作为一个普通人,要拿出来大把的时间想方设法的训练一遍缩短110米跨栏比赛里头跟刘翔的差距。三2015年初,包哥结婚了,定居北京。说是在延庆那边买了房子,包嫂算是北漂时候认识的,靠自己的努力,工作上也已经小有些成绩,两个人经历相似,日子过得很好。对此,包叔包婶都很满意。转过年来,刚刚入夏包嫂就生了个儿子。老两口高兴异常。准备坐火车到北京抱抱孙子。因为我家搬到了县城,从乡下到县城坐火车,包婶会来家里串串门,跟母亲聊聊天。恰好赶上我周末回家,看得出,去北京看儿子抱孙子,老两口发自内心的兴奋。吃过饭,把老两口送上火车,母亲还在跟着兴奋。母亲是个特别容易投入情绪的人,跟着别人高兴,跟着难过,这样的情况司空见惯。周中请假往家里送东西,一进门,发现包婶坐在家里沙发上哭,母亲也跟着垂泪,容易投入情绪的状态依然。包叔在一遍神情严肃的抽着闷烟。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进京后,儿媳妇嫌老两口是从农村过来的,觉得不卫生,说什么也让抱孩子。在离家挺远的地方找了个旅店把老两口安置下来。老两口人生地不熟,第二天想再去家里再看看孩子,才发现,找不到儿子家的具体位置。几番电话联络后,儿媳妇还是不太情愿让老两口来。老两口跟儿子抱怨了几句,包哥说媳妇儿产后心情不好,有些抑郁,买了车票,下午就把老两口送上了回乡的火车。吃过饭,姐夫送老两口回了乡下的家。母亲怎么也想不通,一个从小就那么优秀的农村孩子,娶了一个也是从农村努力打拼出来的孩子,怎么会嫌村里来的爸妈不卫生呢?我说,可能是太爱比吧,从包哥上学开始,就一路那么比较着。在比较中找成就感,找意义。父母在这个时候或许成了他们参与新的比较里面的不利因素了吧。其实,谁又想得通呢。四回到家后,包叔除了日常的农活,一有空闲就会喝点酒,赌咒发誓再也不去北京,就当没有这个儿子,没有那一家人。包婶偶尔来串门,也不再提儿子如何优秀,涨工资、买房买车的事儿了。想来是真的伤心了。没过多久,就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小孩死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包哥给爸妈打电话哭诉,包叔包婶没像他们放狠话说的那样再不进京,而是第一时间就收拾东西去了北京。老话说“养儿防老”,传统的说法是,养了儿子就是希望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类似的说法还有“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之类的。如今世道早就变了,说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那么大的变。从距离上看,儿女和父母在一个小范围内生活的已经很少。从习惯上看,儿女成家后跟父母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更少。传统意义上的防老已经不可能了,养儿,经济条件尚可的或能有所养,但是已经很难有所依了。如今可能“防老养儿”才更是常态。养了儿,那就多大岁数都不能停下来颐养天年,要不断的为儿女考虑这考虑那。不是不会老,而是不能老。养了儿,就是为了让自己在多大年龄都要去做年轻时候的事情,保持年轻时候的干劲儿。变被动的要被养,要去依,为主动的无限延伸的养儿,并在无限延伸的养儿行为中寻求精神上的有所依。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从具体情境中的个体来说,他们虽然总是提“这也是没办法”,但毕竟是自己做出的选择,包括那个没办法本身,都是自己做出的选择,好不好都要忍着。要是从社会角度来看,这样的情况的发生或许可以追究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上,也或许可以追究到社会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布上面。给出的也都是些为何会如此的解释。至于,应该如何?从长远看,这样的老年人不下火线的状况,在这批“老龄潮”过后,可能会产生出一大批老年人孵化出来的生活理念略畸形,生存能力略弱化的世代。
责任编辑:耕思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