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世平
来源:开花的桫椤树 作者:开花的桫椤树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摄影欣赏 “跳世平”是一种边唱边舞的民间艺术,活跃在河北省内丘县西张村李家街,2017年1月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民间艺术主要在过年的时候在家庭祠堂中演出,表示对祖先的缅怀,对美满生活的寄托,祈求五谷丰登,追求爱情幸福。
摄影欣赏 “跳世平”是一种边唱边舞的民间艺术,活跃在河北省内丘县西张村李家街,2017年1月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民间艺术主要在过年的时候在家庭祠堂中演出,表示对祖先的缅怀,对美满生活的寄托,祈求五谷丰登,追求爱情幸福。它不仅展示了一种年俗,而且是一道非常朴实的春节文化大餐。相传“跳世平”是明末清初时,安徽省凤阳县一讨饭人流落西张村李家街,因感激当地人的热情照顾而传教下来。至今已有6代传人。 安徽凤阳是朱元璋的故乡,被称“叫花子”出身。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跳世平”出自明廷。另有清晰的李氏家谱、家庙大殿石柱铭刻和宗祠镶石等来佐证。李氏三世孙李真曾救过明成祖朱棣的命,朱棣做了皇帝后,对李氏宗族大加封赏。四世孙李伴哥曾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伴童,所以叫伴哥。朱瞻基赐其银回乡兴建家庙。在祭祀祖宗时也效仿皇家配以舞乐,而形成了跳世平。李氏感念明朝,所以在《两头忙》中没有“说凤阳、道凤阳……”一段。又因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便将“我的心肝,我的心肝,心肝的引我上了煤山……”一段去掉了。而且对吴三桂是痛恨有加,因其引清兵入关,推翻了明朝。便将末尾的道白换成了“报……吴南蛮子杀仗过来了……”这些演变其实是在清康熙年间形成的。据李氏族人相传,当年李自成的军队路过张村,李氏宗族非常排斥,皆因同姓之故,从此也可见李氏对明朝的留恋。 跳世平这种民间艺术不论生、旦、净、末、丑都是由男性来扮演,起因是古代妇女地位低下,不得进家庙,所以才出现男扮女装。另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在郊社之祭时不用女乐,选道童充乐舞生,并亲自击磬助乐。跳世平演出时先祭拜祖宗,然后载歌载舞——主要以扭、跳等舞蹈动作来表现,然后到一个宽阔的地方拉开架势,一个剧目一个剧目地进行说唱,用小云锣控制节拍。旦角双腿绑上木制小脚,用踩高跷展示小脚女人的三寸金莲。表演中间换场的时候还有“打搅”,也就是一个人用诙谐的顺口溜或快板的形式来说道,像“奴家生来一枝花,本是不愁一大家,未入青春十六岁,怎肯二九一十八呀”;“墙上一棵草,刮风四面倒,新媳妇不出门,必定金莲小吆”等。这些道白听起来粗俗逗乐,而实际却寓意深刻,表现人们向往冲破封建礼制束缚,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世平调表演形式有沿街和按场两种,沿街时由11人组成,1人在前,1人随之,4男4女,两队随后,最后由1人压阵。最前面1人差人打场,吹海螺开道;后一个人身穿马褂,头戴红缨顶帽,手拿云锣敲打作为指挥;后4男身穿大衫,戴帽,手拿纸扇;4女头扎绣球,腰系围裙,手拿彩巾与4男并行;最后一丑角头梳后鬓,双耳挂辣椒,嘴叼烟袋,腰掖棒槌。队伍边走边演。其队形活像一只展翅凤凰,妙趣横生。按场时则在固定场所表演,人数不一。在表演中,小云锣是伴奏的主要乐器,演员则按锣声变换队形。世平调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富有极强的乡野生活气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其内容多为表现男女爱情、生产劳动和生活情趣,每逢春节、农闲季节,人们自娱自乐,吹吹打打,唱唱跳跳,活跃于村头巷尾,以表示庆节日、庆丰收的欢乐心情。世平调演唱歌词现已保存的有《上庙》、《小放牛》、《锯大缸》、《十二月》、《打唠子》、《五个姐儿》、《祝英台鼓打五更》、《打搅》、《樊梨花鼓打五更》、《两头忙》等,这些都成为珍贵的民俗文化遗存。“跳世平”是流传在内丘城北、泜水南岸,西张村一带的一种特殊的民俗,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它与明代皇家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历史渊源,是一种典型的民俗孝悌文化传承,尤其体现了孝悌文化的精髓,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从形式上说,载歌载舞,边舞边唱,表演动作优美大方,腔调悠扬婉转动听,简单易学。从内容上来说,句式有长有短,根据节奏有时加入具有地方特点的方言或道白,表现出浓郁的地方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