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很多环卫工人,各有不同。我也见过很多用不同方式对待环卫工人的人,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行为也不同。好人坏人,好事坏事。其中的多数,说不清,也管不尽。那一抹——你可能在晨起看到,也可能在午间瞥见,又或者在入夜偶遇——的橙色,常常被称作边缘人,但边缘并不是编外,他们和他们的生活都深深地嵌在每一片他们反复打扫的土地上。 一 在我下班的路上,会经过一家小商店,因着顺路的缘故,时常到店里买些日常用的东西。日子久了,跟老板也就熟络了,下班路过总要打个招呼,说两句有的没的的,才会继续往家里走。久而久之,成了惯例。 北方的冬天,从来都是不由分说就来了的。好像昨天还是夏天,今天忽然下一场雪,就这么简单直接的告诉你,冬了。 冬,下班,天已黑透,老板正在安饮水机。忙的不亦乐乎,老板看过走近,大声嚷嚷着,要我过去坐一下。一般这样的时候,老板都是想要跟我多聊上几句的意思。我也喜欢听他三五不时的说些周遭的新鲜事儿。记得读书时候老师说过,对社会的研究从来也不在那些假模假式的社会调查和问卷调查里面,而是试着投入到社会之中去亲切的体验和细致的观察。 老板说他年纪大了以后,睡眠少了很多,越是岁数大越是很早就起床。看着每天在天还没完全亮时,就已经有清洁工在忙碌的情况。他觉得他们不容易,天寒地冻,塞北的风从来都是刀子一样的。老板指着他捣鼓了半天的饮水机说搞了这个,能喝冷水又能喝热水,冬天进来暖暖手,夏天进来消消暑。 后来他在店里又加了几把椅子,说是因为看着进来的环卫工人没地方坐,站着喝水的情势,让他也不好意思坐着。彼此都会局促不安。一杯热水,花不上几个钱,更谈不上施舍,就是一个人单纯的希望能给他身边的人做点什么,这已经很不易了。 二 上大学时候,校园里有两个总是搭档一起干活的环卫工人。两个人都很瘦弱,一个身高不足一米五,另一个眼睛有点斜视。听学哥学姐说,两个人都是能够领残疾人补助的。可都不愿意领,一定要自食其力。大学四年,遇到他们推车四处打扫卫生的时候,看到的学生都会上去搭把手。 我的一个朋友甚至跟其中眼睛有点斜视的大哥关系处的特别好,称兄道弟。平常偶尔会送些牛奶面包一类吃的和棉服手头一类的衣物。大哥每次见到朋友我们几个出去玩儿,总是会特别开心的笑着跟我们打招呼。毕业后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问起那位朋友是否还有联系,他说“联系呀,有空闲了就会回去看他,他会寄快递了,偶尔还会邮寄点东西过来给我”。朋友大学毕业后一直混的不错,想来,这样的人是任谁都愿意交往的。 几年前,趁着五一小长假的机会,偷闲到学校转了一圈。又见到了他们两个,老搭档看来还在一起搭档。两个人正在跟一个抱着篮球的男生聊得火热,不时便有笑声传出,看来聊得很开心。每个人的生活中都难免有苦涩,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可能只有苦涩。人与人之间需要的并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和怜悯,而是平等的体验有限生活空间制造出的可能快乐。 三 刚来上班时租住小区外的路上,常有个环卫大爷会在垃圾桶里捡矿泉水瓶。总是能看到他一个挨一个的垃圾桶找空矿泉水瓶和废旧的纸箱纸壳。有时候跑步回来会把手里的矿泉水瓶给大爷放在袋子里,大爷也会笑笑。算是仅有的交流。 曾经有一阵子两三个星期没见到大爷过来转悠,终于有天大爷来了,只是一只手还用纱布包着。另一只手上多了个短棍。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因为有人把打破了的玻璃碴扔在垃圾桶里,大爷捡瓶子的时候不小心就划到了。大爷说这次是太不小心,伤口有些大。平常会特别小心,即便是划到了也只是几个小伤口而已。 看网络新闻上说,有人会弄碎了瓶子把茬口特殊摆放一下,去划拾荒者的手。我愿意相信,大爷手受伤是个意外。跟物业商量了一下,在垃圾桶附近的几个单元门上贴了妥善处理碎玻璃的告示。没多久,我就搬了家,大爷后来过得怎么样,就成了个远远的事情。 四 网络上隔段时间就会有人出来呼吁,要少扔垃圾,给辛苦的环卫工人减减负担。遇到这样的倡议,我总是会转发一下。有个朋友在我的转发下留言问我:如果人人都不扔了,那环卫工人岂不是要失业了吗? 这真的有点小看环卫工人的职能作用了。除了这些被乱扔的生活垃圾,那些没有乱扔的,被规规矩矩扔掉的,也是他们处理的。除了这些生活垃圾,城市绿化之类的树木花草产生的枯叶一类的垃圾也要他们处理,城市中的栖息着的为数不多的鸟类的排泄物和人们投给它们的食物,都是要他们去处理的。 事实上,只要人类社会还在运作,各类废物垃圾是无法避免的。他们不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就会以那样的形式出现。所以,当我们能稍稍在现有垃圾处理形式下减少些可见的负担,总还是有一些意义的。 如果我们愿意试着去把自己投入到一个环卫工人的视角,满地乱丢的垃圾,就必然是一个回避不掉的现实问题。这是能量守恒,供求平衡一类的大道理没办法说服他的。 事实上人都是也只能是具体情境中的人,人的情感也只能是在具体情境中生成,并在具体情境中发挥作用的。一个孩子生活过的不算好,你拿出钱来帮他的时候不会去考虑是不是在遥远的哪里更有需要你帮助,更急需这笔钱的人。在这个情境中,这个孩子就是引出了你的恻隐之心,你就是要伸把手帮他。这不需要一个价值排行榜,这不需要衡量哪个更需要帮助,这个帮助就在这个具体情境的眼前形成了,那它就是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