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种表达手法:表明自己的某个主张有据可查或者有章可循,但却又不引用所说的证据或者文献。而是利用“众所周知······”、“显而易见······”、“毋庸置疑······”诸如此类的词汇一笔带过。耳濡目染,这样表达手法也被自己运用的“游刃有余”,我查看了一下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才发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众所周知”、“显而易见”、“毋庸置疑”诸如此类的语汇。 可是,再行反思的时候才发现,众所周知引出来并不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显而易见得出的却并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毋庸置疑后面紧跟着的却是一个漏洞百出的结果。回想自己撰写毕业论文时的情景,实际上每写一个“众所周知”都是源于自己没办法提供可靠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因而为了省事,一笔带过。 前几天又翻到那一本《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才知道自己的这种表达手法就叫【替代证明】,在这一篇章中指出:替代证明只是替代品,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证明或证据。即便真有这样的证明或证据,但在尚未展示之前,你的断言或者主张仍然没有得到支持。充其量替代证明只是草率的研究。而且也不排除最坏的情形——替代证明知识宣传。 而由此所产生的逻辑谬误也被称之为【诉诸公众的论证】,仅以所有人或大多数人或者相当多的人相信它为根据,力劝某人接受某个判断,这种谬误就随之诞生。而事实上,大多数人相信某件事是事实,并不能成为他就是事实的证据,而这一点似乎也是“众所周知”的。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做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又可以发现利用“众所周知”不仅可以不做论证,而且可以避免他人的刁难,因为除了苏格拉底说自己“我知无知”之外,恐怕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无知”,那么在众所周知的面前谁还会通过质疑来显示自己的无知而是自己成为“众”之外的另类呢? 我们平常一些不经意的行为习惯都打着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的传统的烙印,尽管我们可能并不认同,但无形之中,我们却作为这些习惯的践行者,甚至是捍卫者。就像你的论文中的那些“众所周知······”们,你写的是那样的自然,因为你认为这些东西都是不言自明的,不需要多费口舌。而实际上,你的内心里还是会有疑惑的,只是久而久之,你习惯了这样,之后就不以为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