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是公正的生产线。3月12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以严谨朴实的语言展示了鲜活生动的司法正义。3月15日上午,该报告表决赞成率为91.83%,创本届全国人大会议新高。定纷止争、公平正义,打击犯罪、保护人权……117个数据描绘了人民司法一年来所取得成就的三维图景和全息画像。 2016年,全国法院系统受理案件突破2300万件,审结、执结近2000万件,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均上升18%以上。结案标的额达到4.98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31%。案件多了,但群众诉讼更方便了。全国法院当场登记立案率达95%,有的地方法院创新立案形式,平均立案时间仅有约15分钟,还有的地方,能够全市联网,异地立案。 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情况,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社情民意“风向标”,集中体现了国家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人民群众的真实期待。从报告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安全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发展是最深切的社会期待,公平是最广泛的公众需求,正义是最珍贵的价值基准;而所有这一切,主体都是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司法最根本的使命,也是中国司法最大的政治优势。正是基于这一点,人民法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发展理念,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服务民生发展和保障人民权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发展前提、民之所欲,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11.6万件,严惩暴力恐怖、邪教犯罪,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贪腐分子是国之大害、民之所痛,各级法院审结贪污贿赂案件4.5件6.3万人,涉及原省部级以上干部35人,厅局级以上240人。严惩贪污腐败、打击暴力犯罪、深挖电信诈骗、保护妇女儿童、惩治校园暴力、对准蝇贪村霸、助力精准扶贫、建设信用中国、强化自身建设、推进司法公开,以问题为导向,人民疾苦在哪里,群众期待在哪里,人民司法的着力点就在哪里。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透明司法建设。2016年是全面深化司法改革、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攻坚之年。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作为人民法院的深刻变革,已经成为人民法院工作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各级法院坚持以信息化为司法改革提供科技支撑,以司法改革需求引领信息化发展,着力破解难题,努力提高司法公信力。深化司法公开,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健全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进一步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审判流程公开,实现全国法院全覆盖、各类案件全覆盖,当事人可随时查询案件进展。加强庭审公开,最高人民法院自去年7月1日起所有公开开庭案件都上网直播,各级法院直播庭审62.5万次,观看量达到20.7亿人次。截至今年2月底,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裁判文书超过2680万份,访问量突破62亿人次,覆盖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有影响的裁判文书网。在执行信息网公开信息4711万条,江苏等地法院通过网络大力推进执行过程公开,有效提升执行工作透明度。 近年来,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的要求,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呼应人民群众多元需求,植根司法公开优良传统,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司法公开行稳致远,全方位、系统化公开格局已经形成,大数据、智能化智慧法院轮廓初现。基于人民司法政治优势,利用网络信息最新技术,我国司法公开工作正实现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弯道超车,并在诸多方面呈现出领先之势。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上德若谷,不弃不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期待为第一动力,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中国司法就一定能行稳致远,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激动人心的中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