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慰问”,今年不搞了 本报记者 乔 栋 “要慰问一个人,我们得事先找好三个人备着。”说起此前的春节慰问,一位在乡里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很是感慨,“慰问之前,上面会先打电话通知,要求找特定的慰问对象,我们再根据要求,找到这样的人,一般来说是‘1∶3’。”通过新春走访,记者了解到, 以往一些地方在新春慰问群众的时候,大多有老“套路”。 “在挑选慰问对象的时候还要注意,‘上访户’、特别困难的群众需要回避,还得注意挑选几个表达能力比较强的人,以方便和领导交流。此外,有的村里人为了能得到500到1000的慰问金,会找人说情,想方设法让领导去‘慰问’。” 然而,今年春节,这个位于中部某省的小县城,县委大院里显得很冷清。 “前些年,春节前和春节期间,县里的领导干部慰问群众和在岗工作人员,是‘保留项目’,是一定要走一走的‘程序’”。一位在当地县委办工作了多年的工作人员说:“但是从去年开始,这些春节前和春节期间的慰问活动大为减少。” 该县主要领导在谈及春节慰问时说,“慰问的过程,其实也是接触了解干部群众生活的过程,本意是好的,但有时没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尤其是被“安排”的慰问,很容易流于形式。县领导班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了解不到实际情况,‘走过场’的慰问,不如不做或少做。” “春节慰问虽然少了,可工作必须要做在平时。”该县某主要领导说,“去年我们县基本实现‘第一书记’全覆盖,这些驻村干部常驻基层,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此外,为了减少‘安排好’的慰问,平时我也会进行一些不提前‘打招呼’的基层走访。” 大年初四,县委大院里,各个部门的值班人员,包括县委班子值班领导,都在办公室整理文件或部署工作。“春节期间去看看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是应该的,需要给他们送去鼓励和认同。但对变味的‘慰问’,尽量还是少一点。”这位领导说。 拜完年,回去就开办公会 潘俊强 于志君 “高铁路过的地方,一些村庄需要征地和拆迁,希望进度上能再快一些。”大年三十,看到前来拜年的山东潍坊市寒亭区寒亭街道党工委书记叶增明,济青高铁项目部经理李斌开门见山。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全力以赴。”叶增明笑应,“你放心,济青高铁是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区里也要求我们全力支持。只要你们有困难,我们保准协助解决好!” 过年期间,济青高铁寒亭段的技术施工人员依然留守在这里,加班加点。 速度快是高铁最显著的标志。高铁的建设,速度同样重要。“速度”之问,不仅是项目建设方开年的心头大事,更是新一年街道工作的一大难点和考验,叶增明说:“我们的工作是‘打前站’,就是协调解决好高铁建设中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拆迁倒地、道路建设、用电等一系列问题,确保高铁顺利施工。”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汇源路、汇鑫路等4条村级路,是周边4个村、4000多群众出行的道路,也是高铁施工车辆的必经之路。那些来回穿梭、轰轰作响的大型施工车辆,对村级道路的损坏可以想象。高铁建设方倒也痛快:工程完工后,我们出钱重修!但群众最讲实惠,他们不期盼未来路多好,只在乎眼下路好走。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街道立即派出工作组,逐村逐户地做工作。动之以情地讲明舍小家顾大家的意义,晓之以理地告诉大家未来高铁建成后带来的便利,仅用三天时间就争取到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支持,也让走过南闯过北的高铁建设方竖起了大拇指。 跟全国千千万万个基层干部一样,叶增明的心头也有个平衡点:既要干好工作,又得让群众满意。从项目部拜年回来,正月初五一大早,叶增明就召集街道几个主要领导,开了新年第一次“书记办公会”。 “今年高铁建设我们是‘两条线’推进。潍莱高铁年后马上开始的拆迁倒地等一系列工作,很多事还要像济青高铁那样再过一次,既有经验可借鉴,也有教训可吸取,没有什么捷径,只有一步步扎实推进。”叶增明说。 济青、潍莱两条高铁穿邢家东庄村而过。“高铁通了,但未来的邢家东庄村不能没了。” 叶增明说,今年街道将优先考虑类似邢家东庄村这些村庄的改造,用足用活争取到的棚户区改造政策,努力做到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与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双同步”。“高铁建好,村民生活更要好。” 摘穷帽,书记现场出点子 本报记者 张 文 两层高的新居,粉刷一新的墙壁在阳光下格外耀眼,院坝扫得干干净净,大红灯笼挂上门檐,屋内则铺满了锃光瓦亮的地板砖。 而几年前,这里的土坯房下雨就漏,猪牛圈挨着正房,一到夏天臭死人。 正月初三,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区委书记张平阳来到该区水宁寺镇龙台村村民李国成家拜年。 对龙台村这个典型的深山贫困村,张平阳印象非常深刻:烂泥路、土坯房,村民们在黄土地里刨食,“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远远不能满足脱贫需要。 “这里2014年底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500元吧?”听了张平阳的发问,李国成欣慰地说:“幸亏有驻村干部帮忙,只用两天就办到了无抵押、无担保、政府贴息的5万元扶贫贷款,用这笔钱买来生产资料到合作社入了股,去年收入已6万多元,还搬进了政府补贴修建的‘巴山新居’新村定居点。” 自从区里开展统筹扶贫,如今龙台村3米多宽的水泥村道四通八达,成片的核桃园、规模化的巴药基地、年出栏万余只的生态土鸡等特色产业正加快发展,90余户统一规划的“巴山新居”也已竣工。目前84户贫困户已超过六成住进新居,预计今年能全部脱贫。 “新居搬迁要尊重百姓意愿,更要注重后续发展。”张平阳边听边嘱咐随行的村干部。 “书记说得对!新居住着挺舒服,关键是咋跟致富挂上钩?”刚好来串门的村民张仕诚忍不住说:“咱不能住着新房子,还戴着穷帽子。” “仕诚老头真不知足,去附近的核桃园、中药基地打打零工不就行了?”有的村民插话说。 张平阳赶紧摆摆手:“扶贫关键是扶志气,有志气早日摘掉穷帽子就是好样的!其实办法就在眼前。” 张平阳告诉大家,龙台村生态环境好,又地处深山,每户村民的新居只要腾出两三间客房搞农家乐,生意一定不错。“回头区里研究一下政策,争取资金统一打造农家乐风貌,结合你们村的种养殖业搞采摘和乡村游,一定火。” “挪穷窝得和兴产业相结合,要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张平阳的几句话像一根火柴,把在场村民的斗志“点燃”了,大家议起农家乐的规划:“我们村干部回去拟一个规划,农家乐的特色、经营模式争取统筹打造!” “我家两层新居至少能腾出两间客房,还可以办农家宴!”…… “常听驻村干部说,现在脱贫工作是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这就是金点子啊!”书记走后,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李国成依然兴奋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