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格局(2)
来源:中新网 作者:周亚强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1-17
摘要: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加大贫困村基本人居卫生条件改善力度,消除威胁农民群众健康安全的人
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加大贫困村基本人居卫生条件改善力度,消除威胁农民群众健康安全的人居卫生安全隐患。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在准确甄别水库移民中的贫困人口并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整合后期扶持、扶贫开发等多28个渠道资金,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加大对贫困移民扶持力度。
《规划》提出,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完善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推进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扩大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加强农村基层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能力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发展惠及农村的远程会诊系统。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巩固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和改造,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健全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规划》提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探索建立驻村规划师制度,因地制宜制定村庄规划,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和时序,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继续实行“以奖促治”政策,31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行县域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的城乡污水垃圾治理,实现9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采取城镇管网延伸、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等多种形式,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普遍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推行“河长制”等管理机制,改善农村河流生态。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强化农村工业企业污染和固体废物排放监管,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开展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与创新试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最后,《规划》表示,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一)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支持力度,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41补偿等措施,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三农”重点项目和工程的支持力度,研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发挥规划统领作用,多层次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支农事权,明确政府间支出责任,推进各级政府支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在东北地区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强政策的灵活性。总结评估棉花和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调整完善补贴政策。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方式,搞活市场流通,增强市场活力。稳步有序消化超量库存,合理确定中央储备规模,完善中央和地方储备管理制度,提高储备安全性和轮换吞吐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