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狱 转载网络
来源: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作者: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发布时间:2017-07-30
摘要:学点政治 由于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常常一字多义,音义之间互相转换,有强大的隐喻功能,因此,所谓含沙射影之类的文字功能也经常被文人所运用。中国的儒文化,说到底就是专制皇权文化,对于百姓来说就是学会怎样为奴的文化。自然,在这种极其森严的上下
学点政治 由于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常常一字多义,音义之间互相转换,有强大的隐喻功能,因此,所谓含沙射影之类的文字功能也经常被文人所运用。中国的儒文化,说到底就是专制皇权文化,对于百姓来说就是学会怎样为奴的文化。自然,在这种极其森严的上下尊卑秩序中,皇权的绝对权威是不容挑战的,那怕只是所谓的腹诽,都是不允许的。而用汉字中的隐喻功能进行含沙射影更是不得了的叛逆行为。因此,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避讳,就成了构陷文字狱的极好借口。 中国历史上有过多少血腥而残酷的文字狱?现在恐怕是无法准确统计了。这种文字狱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杀少正卯的五条理由。之后中国便开了因言获罪的先河,随着捏造罪名杀人的孔子被后人层层加码,终于演变成了“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第一圣人,孔圣人的所有言行举止都成为中国人的“万世师表”,自然也包括了他捍造罪名杀少正卯的行为。许多人就为孔子辩护,说圣人就是杀得好,杀得有理。甚至只恨当年孔子为什么只杀一个少正卯,为什么没有多杀他几个。 中国历代的皇权对于读书人,常常有两种方法对付,一是通过科举考试,以获得功名利禄为诱饵,对于甘心为奴的读书人,给予名份与奖励,让他们享受黄金屋、获得颜如玉以及拥有千钟粟。但是,即使是这样,也还有一些不能够顾及到的“漏网之鱼”,这些人或者落榜,或者因为“淡泊名利”,而不受诱惑,对付这样的人,皇权的恩惠不能够奏效的。因此,皇权便用“文字狱”来对付他们。中国的象形文字蕴含的信息量常常不是拉丁字母组成的文字所能够相比的。一语双关,一字多义,音形相互映衬,因此,容易发生歧义。这种歧义常常就为制造文字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最温和的文字狱要算是唐代的李贺,他的诗才在唐代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三李”,具有鬼才之称。然而他的命运很糟糕。照说,唐代的科举制度有考诗词赋的,这么有诗才的李贺,在科举场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因为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因“晋”与“进”同音,因此,李贺就被排除在进士之外,因为儒家文化要“为亲者讳”,否则就大逆不道,如果李贺考中进士,对他父亲有什么冒犯呢?原因很简单,自己如果考中进士,这个“进”字便冒犯了父亲的大名“晋”,因此,就这样,李贺因为他父亲的名字取得不好,一生都无缘于科举,最后因为不是进士——也就像现在不是博士——而一生仕途不得志,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这个文字狱不过是让诗人李贺无缘仕途而已。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最早因文字狱而入狱差点丢掉性命的文人。那个著名的“乌台诗案”,差点让苏轼丢掉性命。乌台,就是北宋时民间称“御史台”,苏轼调任湖州太守时,作《湖州谢上表》,因文中最后一句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结果,监察御史何大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给苏轼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说“生事”是攻击王安石变法,“新进”是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为了进一步打倒苏轼,又他的其他诗集里鸡蛋里挑骨头,从诗句中找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在讽刺朝廷搞水利工程,“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朝廷搞盐专卖,等等。其罪名当杀,好在北宋有不杀文人大臣的惯例,因此苏轼得以免死,但就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史。这个文字狱总算没有要苏轼的老命。 但是,到了明朝就没有这样好运气了。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对读书人自然是心存在防范。当时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因作《万寿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一句,就被朱元璋杀掉了。而另一具官员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也因作的《万寿表》一文中的“垂子孙而作则”而被杀,因为,“则”与“贼”同音,朱元璋认为,这是在讽刺他早年落草为寇的经历。即使是读音相近也不行。 文字狱最惨烈的要算满清时期。我也不知道,中国现代的文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编写历史讴歌清王朝。即使现在祭孔的时候,许多地方还不忘记穿上满清时的服装。孔子与满清王朝究竟有什么渊源关系? 满清时的文字狱,可谓是罄竹难书。比如康熙大帝,在他手上就有过明史案、黄培诗案、《南山集案》、朱方旦中补说谎案等四大文字狱。明史案最富有戏曲性。当时明朝已经灭亡,但是,民间还有一些想为明朝修史的文人。明崇祯时的首辅朱国祯被大太监魏忠贤排挤之后,告老还乡,撰写了一本《皇明史概》,在有生之年没有刊行发表,明灭亡之后,当时浙江湖州有一个富裕人家叫庄廷鑨,因为失明,就想着也学学左丘明的“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也想弄一本史书出来,但是,这个庄瞎子却不是一个左丘明式的文化人,对历史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凭着其雄厚的财力从朱国祯后人那里买来这部史稿,然后又到江南一带搜罗有志于纂修明史的文人修补,这部署名“庄廷鑨”,其实是花钱买来的《明史》很快就出台了。这部史稿完全站在明朝的立场上把满清入关的事情说成是“夷寇”与“耿贼”,“贼匪”,这部书出来好几年都相安无事,有一天一个小吏吴之荣告发之后,康熙勃然大怒,将相关人员悉数抓获,共70多人,全部凌迟或杖毙,或绞死,或者砍头示众,当时这个庄瞎子已经死了,但是,仍然被剖棺戮尸,数百人被牵连进来,充军发配。 与雍正相比,康熙的文字狱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雍正为了把“功高震主”的年羹尧除掉,不惜大量制造文字狱,仅年羹尧案所牵连的人就不计其数,当时平湖县甚至有“屠城”一说。 在雍正年间,最著名的文字狱案就是“裘琏案”和“清风不识字,为何乱翻书”案。裘琏少年时曾在康熙年初年作过一首诗《拟张良招四皓书》,虽然很有才学,但是,一直到康熙末年,才中了进士并且当了官,这个时候可怜裘琏已经是70岁了,也难怪康熙在位60年,不熬死人才怪。在雍正7年那年,85岁的裘琏告老还乡,安度晚年,算他长寿,70岁中进士开始做官,还竟然做到85岁。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徐骏的翰林庶吉士在告发的奏章里,竟然把“陛下”写成了“狴下”,当场将其革职,并且派人去查徐骏的诗集,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到了“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因此,徐骏以诽谤大清的罪名被斩立决。 文字狱发展到乾隆帝时,已经多如牛毛,冤案如山,连皇帝也感觉“不胜其忧”,才让各地对此类案件,“俱不必查办”。可以说整个满清王朝将中国的文字狱发展到了顶峰。却没有想到中国的“文革”时期,此类文字狱与思想罪又大大地超过了满清王朝。从文字狱来看,中国文化的思想罪与文字狱是一脉相承的。自孔子开头到中国的“文革”结束,二千多年时间里,在文字狱与思想罪的历史长河中,简直是暗无天日,万马齐喑。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里怎么可能会有什么知识产权与版权意识? 中国文字狱是人类历史上最蛮横最残暴的。 文字狱的目的就是搞历史欺骗。专制主义者大都是历史欺骗主义者,都要隐瞒对自己不利的历史事实。 越是自卑的专制者越不能容忍冒犯,无意的冒犯也不行,疑似冒犯也不行。有时候为了避免被冒犯,就先发制人,制造冤案。 文字狱杀害的都是顺民,它警示更多的顺民在正常表达时也要前思后想战战兢兢,它有着阉割思想制造群盲的神奇功效。文字狱对中华民族的戕害巨大,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习惯说官话套话,害怕犯错误。一些老年人对年轻人的嘱咐还是:不要乱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