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高歌谁和余?

来源: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 作者: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发布时间:2017-07-21
摘要:法静亦水 效忠朝廷 辛弃疾;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可能是小时候身体不好,大人为祈盼他的健康而起的名、字),42岁时,为表达自己对农业劳动的重视,自号稼轩。 他是山东济南历城人,南宋时,这里沦为金人统治区。 少年辛弃疾,常
法静亦水 效忠朝廷 辛弃疾;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可能是小时候身体不好,大人为祈盼他的健康而起的名、字),42岁时,为表达自己对农业劳动的重视,自号稼轩。 他是山东济南历城人,南宋时,这里沦为金人统治区。 少年辛弃疾,常跟随祖父辛赞,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哪是古战场,哪里可成为用兵之凭借。学问上,师从刘瞻,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 最终,辛弃疾率众起义,归宋抗金,而党怀英则留而事金,成为金朝的官员、文人领袖、书法大家。 01 1161年,22岁的辛弃疾,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人生。他率2000余众起义抗金,并投归耿京领导的山东最大的一支义军队伍,成为“掌书记”(类似于文字、机要秘书,或者参谋之类。) 听从辛弃疾劝告、同时投归耿京的一个义端和尚,被敌人收买,从营中逃脱,而且还盗走了耿京的“节度使”大印。 人是辛弃疾领来的,印是从辛弃疾这里偷走的,耿京欲杀辛弃疾,辛弃疾则告:给我3天,若不手擒义端,我甘愿就死。果然辛弃疾逮住了义端,义端央求免死,辛弃疾则手起刀落,提人头报耿京。 此事让耿京更为器重辛弃疾,因为他确实是“下马能够草檄,上马能够杀贼”的文武全才。在辛弃疾的力劝下,耿京决定归附南宋,受朝廷节制,一旦北方无法立足,即可全军调往宋境,成为南宋的正规军。辛弃疾起草章表,并与副统帅贾瑞一起潜入建康,得到赵构皇帝的“接见”,并立刻授予官衔,让他们速回山东传旨。 不想,在返回义军的路上,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耿京的副帅张安国被金人收买,杀害了耿京,投降了金国。已行至宋金边界的辛弃疾如为个人安危计,可以折返朝廷,做个小官。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只带了50人的亲兵卫队,纵马直入有5万人防守的金军大营,活擒了叛徒张安国,并招集了数千名不愿做叛徒的义军将士,慷然南渡,昼夜兼行,将叛徒张安国交付朝廷,明正刑典,斩首正法。 ▲辛弃疾塑像 这是座落在江西省铅山县城广场上的辛弃疾塑像。关于辛弃疾的形象,已无当时的画像存在,因而想像的成份很多。 但当时关于他形象的描述却多有流传,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知道,他身材高大,目光有锋芒,是那种英姿勃发的漂亮人物。 后人的画像与塑像均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与本人的形象都有距离,比如这座塑像,就展示了一个忧愤的老者形象,比较契合他晚年闲居铅山的心境。 当是时,辛弃疾年仅23岁,真个是:气吞万里如虎。 为此,他再度受到高宗皇帝的接见,在朝堂之上,他力陈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同时代人洪迈记载:“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奋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02 此后,辛弃疾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仕宦生涯,先后做过地方签判、知州、安抚使、提刑以及京城的大理寺副卿等官,按现在的标准说,是从县长、市长、省长直到中央政府的副部长,都干过。为官任上,辛弃疾在各个岗位上干得都还不错,显示了出色的政治才干,其出色政绩略举如下: 1、恢复经济:在滁州知州任上,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把这个历经几次战祸,几成废墟的城市,建成“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的好地方,具体方法是免欠租、招民户、完善公共设施、减免商贩赋税、吸引商人进驻,很类似今天的开发区。 2、镇压农民起义:在江西提点刑狱任上,他干了一票大事,扑灭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辛弃疾的做法是(非常天才,能够准确地找到要害并付诸实施),先观察分析出茶商军的战术优势是借助地形展开运动战,然后召集壮勇和熟悉当地地形的民兵,分头驻扎在茶商军的运动关节点上,茶商军的优势立刻消失,辛弃疾不失时机开始招降,在其领袖赖文政也无奈投降之时,辛弃疾确认已经大功告成,立刻将其处斩,茶商军终告覆灭。然后遣散不愿当兵的人回家,将愿意当兵者编入部队。朝廷耗时半年,用了近一万人的军队都没摆平的茶商军,在辛弃疾手上不到两个月便悉数剿灭,足见辛弃疾具有带兵打仗的军事才能。 此后,在湖南、福建安抚使的任上,辛弃疾还剿灭过多起地方骚乱。这些行为曾被现代研究者批评为镇压农民起义,如从现代阶级斗争的眼光看,确实是这个性质。但当时作为朝廷命官的辛弃疾,除了效忠朝廷外,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 ▲辛弃疾铜像 3、打击恶霸、黑势力:在以铁腕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辛弃疾给朝廷上书指出:农民之所以被逼为“盗”,全在于贪官污吏横行、盘剥太甚、赋役太重。所以,解决“盗贼蜂起”的根本办法,在于整肃吏治、轻徭薄赋。他不仅这么说,而且也这么干。在做地方官的任上,他打击黑恶势力绝不手软,甚至用“钓鱼执法”的手段,诱使一些没人敢惹的“兵痞”,“抢”了“贡品”,就地正法。最厉害的是在江西安抚使任上时,他纵容属下的新建县令汪义和斩杀了一批违反赈灾法令、囤积居奇的不法商贩,其中竟有当朝郭皇后的侄子。这件事的责任,辛弃疾一人揽到头上,这也是他日后被罢官的一个重要原因。 4、创建地方军队:湖南南部一带,素来就有“乡社”,以武力欺压乡民,阻止朝廷政令,乃至发起武装暴动。 辛弃疾做了湖南安抚使后,经过深入调研,上书朝廷:按照各乡社及其统领的好坏,分门别类加以处理,不听话的取缔,听话的保留并且分割,隶属各县巡尉,然后建立一支真正能打仗、有威慑的军队——飞虎军,来对付不服管理的当地少数民族力量“蛮夷”诸部落。当时,无论朝廷还是地方,军队涣散虚弱、已经完全不可用,辛弃疾深知于此。 在征得朝廷同意后,他立即行动,加班加点,建营房固垒,招兵买马。由于砖瓦缺少可能推迟工期,辛弃疾决定出钱购买,下令长沙城居民每家供瓦二十片,则可领100文钱,两天之内,20万片瓦凑齐;缺垒石,则无法驱使百姓了,辛弃疾调发当地囚徒去城北开凿,按照数量酌情赎罪,很短时间内垒石凑齐。辛弃疾为什么这样赶?因为他深知,朝中一定会有人说闲话,可能导致建立飞虎军的计划泡汤。果真,一道金字牌下达,让他立即停止工作。 辛弃疾呢?他把令牌藏起来,就像啥事没有,继续监督工程进展。一切完毕,他才将组建飞虎军的经营过程、财务报表、飞虎军兵营的工程图纸等资料汇总,作为依据上交朝廷,用事实回答了朝廷不善意的质询。宋孝宗自然释怀。 ▲辛弃疾率兵画像 辛弃疾的飞虎军虽然只有2500人,但由于训练严格,纪律严明,当时成为沿江各地方军队中的最强一支,不仅湖南一路赖之以安,也是长江沿岸重要的国防力量,金人忌惮而称之为“虎儿军”。 辛弃疾创立这支部队,直接的名义是镇慑当地的苗侗“蛮夷”,其深层动机也是想拥有一支部队作为北伐的根基。但辛弃疾调任他处后,这支军队的纪律逐渐松弛,后来朱熹帅湘时,将此军解散。 5、规划北伐战略:辛弃疾这一生,念念不忘的就是收复北方被金人占领的故土,他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慨然南归的。1163年5月,刚即位不久的宋孝宗有意北伐,起用主战派老将张浚,不想,因为种种原因,竟遭致了符离之败。这一年底,在主和派的压力下,宋适再度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宋金之间恢复到高宗时的边界线一带,只是宋人给金人的“岁币”由25万减少到20万,宋对金国不再称“臣”,而称“叔”。这么一个本质上仍是屈辱的协议,竟让朝廷内的主和派欢欣鼓舞,一时间,主和派的舆论甚嚣尘上、占尽上风。 1165年,年仅26岁,官任江阴鉴判(相当于江阴县代理副县长)的辛弃疾,给孝宗皇帝上了一道一万多字的长篇奏章《美芹十论》,系统地提出了北伐主张,其要点如下: (1)符离之败只是个偶然的挫折,不能因为这个小挫折而放弃北伐战略,不敢再战了。(说出这种大实话,还是要有点儿勇气的。) (2)客观分析了宋、金两国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指出北伐必胜的理由。 (3)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辛弃疾提出的北伐方案是:在川陕、荆襄、两淮三个方向上明面上屯积重兵、虚张声势,声称要从这三个方向上挥师北伐。但实际上,集结起一只五万人左右的精兵,走海路从山东半岛登陆,山东是金人防御的空虚地带,宋军可迅速拿下山东,并直接威胁金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中心燕京(今北京)地区,如此,金人必然要从川陕、荆襄、两淮抽调兵力回防,这时,宋军再全线北上,便何光复失地,重整河山。 据笔者之阅读范围之所见,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大规模跨海登陆作战的军事家,他的这一构想,确实有出奇制胜之处,很富军事天才,他自己说这与当年楚汉战争时韩信绕过中原、直取齐地,有异曲同工之效。只可惜没有英明的君主来支持实施这一方案。 从上面的事实可以看出,无论从军事战略水平、战役组织实施能力,还是治国安邦的行政才干,乃至个人的战术水平,辛弃疾都足以跻身于中国历史中一流人才的行列,以至于有辛弃疾的传记作者说,如果南宋朝廷真的重用辛弃疾的话,那么宋金的历史将会改写。 ▲月下雄伟的辛弃疾雕塑 03 历史没改写,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因为辛弃疾不仅没被重用,还被罢官。1182年(宋淳熙九年)九日,辛弃疾被罢官,回到信州带湖(今江西上饶市北门乡龙牙亭)闲居,这一闲,就是十年,从43岁—53岁,最为黄金的十年,就在乡间闲居中流逝了。 他被贬官的原因很多,好理解:服从朝廷命令,积极镇压农民起义,一部分老百姓憎恨他;打击贪官污吏、恶霸兵痞、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一部分官僚忌恨他;斩杀不法的皇亲国戚、得罪了皇后,宫里也饶不了他。除了被贬官外,还能有别的下场吗? 不过,也正是在带湖闲居期间,他在距带湖不远的鹅湖(今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人的友谊和诗篇。 ▲谷向阳书《破阵子》 04 自南渡以来,辛弃疾总共有25年为官时间,另20年退隐闲居在乡间。据初步统计,在他留下的601首词作中,有477首是在这闲居的二十年间做的,约近80%左右。这些词中有一部分描写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在隐居期间,他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只在信州(今上饶市)一带,方圆不出百里,但就这么狭小的一块地方,竟被他描写得美仑美奂、宛若仙境,如他对上饶附近雨岩的描写:“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寻常的农家生活,也被他渲染出诗情画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但更多的,是抒发他壮志未酬的悲慨。他发牢骚,说朝廷“不念江左英雄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尊”,这里是使动用法,意谓“使中国受到世人尊重”);他枕戈待旦,时刻准备重上战场,以致出现了幻听的感觉:“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将夜半狂风吹响的檐间风铃,幻听为前线的金铁交鸣);还出现了幻视的感觉:“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有时,他感到彻底的绝望,那冰冷的寒意直刺心底:“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痛苦抑郁的夜晚中,他那健壮的身体一天天老去,有史料记载,在临终之前,他突然睁开昏睡着的双眼,大呼数声:“杀贼”后,气绝身亡。唉,男儿到死心如铁! ▲辛弃疾墓侧的文物保护标志碑 05 依辛弃疾本人的志向和才干,根本没想做什么舞文弄墨的词人,他的理想是带兵打仗、扫除腥膻、重整山河。他的手本是要提刀杀人、起草军事命令的,不是用来写歌词儿的。但不幸的是,时代没有给他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机会。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时刻,他空负一身的武艺和韬略,却只能踡居在乡间草舍中,无所事事,眼看着斑斑白发长满颜际(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其胸间的郁勃不平之气就总要找到一个出口释放出来,这个出口就是“词”。 那时的“词”就是现在的“歌词”,所谓“词牌”就如同现在京剧中的“西皮、二黄”之类的一些定型的曲调,所以,词填好后,立即就能唱出来,这本是那些落魄文人和无聊少年在勾栏瓦舍(类似于今天的卡拉OK练歌房)中玩的游戏。 辛不屑于此等勾当,只是蛰伏草野日久,心中郁闷,只好顺手拣起这种连呼带唱的形式,略抒心志而已。在辛弃疾留下来的词作中,约有80%是在闲居中写的。说明在他做官工作时,忙于政务,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摆弄这些东西;而踡居乡下,只能填词饮洒,来对付那一个个愤慨难眠的夜晚。 他本来也没把这些歌词当回事,并不冀望于以此等歌词留传后世,歌唱过后,心情略微好受些;词填了,寄给一二同道,权当是让朋友远程听歌了,这些也就够了。 他最看重的是自己的策论,如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可惜那些重整山河的雄文,既未见重于当时,也不显彰于后世,随着他的肉体生命,随着那个时代,沉没在历史里了。 他以文学家、词人的身份垂名后世。是的,他也当得起这些称号,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如果没有了他,南宋就没有文学史了。 但那不是他的本意,他的本意是像马援、霍去病那样驰骋天下。后世治文学史者无不钦慕辛的文笔,以为“豪放派”之圭臬,但那种东西其实是学不来的,若非心底自有山河,怎么能吟诵那么深沉强烈的对祖国山河的爱恋;若非有雄心壮志盘郁胸间,又怎么豪言硬语盘空而出? 词者,小道也。大道乃是:一腔英雄热血! ▲辛弃疾墓 辛弃疾墓座落于今江西省铅山县永平镇陈家寨村颜家垄山坡上,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墓现在处于一片荒草之中,简朴苍凉,墓前仅有两棵石柱,是1982年重修时铅山县政府所立,上镌刻有郭沫若题写的一幅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围绕辛弃疾墓前的是长达数十米的荒草,有半人之高,虽然苍凉,但也正能映照出这位英雄孤独悲怆的一生。 所以,我们建议当地有关部门,在重修辛弃疾墓时,千万保留下这些荒草,保留下这难得的悲怆氛围。
责任编辑: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上一篇:你投诉司法鉴定违规我关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