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律师:康德对真理的标准揭示和概括——《跟刘峰读康德》系列文章(5)
来源:刘峰律师博客 作者:刘峰律师博客 发布时间:2017-06-07
摘要:原创 康德对真理标准的揭示和概括——《理性之旅:跟刘峰读康德》系列文章(5)作者:刘峰,广东未央律师事务所律师2017年5月31日写于北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生活中常这么说或常听人这么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者的论断。这一论断对与错先不说
原创 康德对真理标准的揭示和概括——《理性之旅:跟刘峰读康德》系列文章(5)作者:刘峰,广东未央律师事务所律师2017年5月31日写于北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生活中常这么说或常听人这么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者的论断。这一论断对与错先不说,但“检验标准”和标准并非一回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序言,是对全书的提炼和总结。两个版本各有一个序,第二版的序比第一版长的多。但研究康德哲学的人,这两个版本的序都不会错过,要放在一起对照看。两个版本的序,剖析起来,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其中对真理的标准做出了揭示和概括。“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自卑同时又是自负到极致者的话。这就是彻底的怀疑论,既对人类的认识能力缺乏任何自信,又狂妄到去揣摩上帝。康德对此是极为反对的,康德也将其称为“冷淡主义者”,但同时指出,这种冷淡是虚伪的,因为他不可能真冷淡。康德说:因此,想要对这样一些研究故意装作无所谓的态度是徒劳的,这种研究的对象对于人类的本性来说不可能是无所谓的。上述那些伪称的冷淡主义者也是这样,不论他们如何想通过改换学院语言而以大众化的口吻来伪装自己,只要他们在任何地方想到某物,他们就不可避免地退回到他们曾装作极为鄙视的那些形而上学主张上去。康德是一个无比犀利和一针见血的哲学家,从不说废话。康德明确指出了,寻求真理,寻求形而上学,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天性,哪怕寻找到的那些真理是令人无比鄙夷的。这是指那些旧形而上学。它们作为真理确实过时了,该扔到垃圾堆里去了。这个时代再也不能被虚假的知识拖后腿了!康德在序言里深沉的慨叹道。可是如何又才能获得正确的知识呢?这就是要建立一个“纯粹理性批判的法庭”,也即真理的法庭。那么,这个法庭是什么的呢?又该如何建立起来呢?康德解释道:“但我所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不是对某些书或体系的批判,而是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是就一切可以独立于任何经验而追求的知识来说,因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进行裁决,对它的根源、范围和界限加以规定,但这一切都是出自原则。这个厉害了!这个真理的法庭,不是对历史上已经有的观点、著作、思想体系加以评判,而是对理性本身能力的批判。是对一切真理的可能和不可能性进行裁决。康德是想通过批判,建立起来一个真理的至高无上的法庭。而这就是关于理性自身的法庭。这个法庭独立于任何经验,也就是不再会因人而产生差异。对任何人都适用。这个理性的法庭,执行的是“理性的永恒不变的法则”,凡是不符合的,全部从真理的领地排除出去。而这些根源、范围和界限,就相当于理性的基因,当然也就是真理的基因。“现在我走上了这条唯一一条留下的尚未勘查的道路,我自认为在这条道路上,我找到了迄今为止使理性在摆脱经验的运用中与自身相分裂的一切谬误得以消除的办法。对于理性的这些问题,我不是例如通过借口人类理性的无能而加以回避,而是根据原则将它们完备地详细开列出来,并在把理性对它自己的误解之点揭示出来之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使理性完全满意的解决。虽然对那些问题得出的回答根本不像独断论的狂热追求者们所可能期待的那样;因为这些人除了我所不在行的魔法的力量之外,没有什么能够使他们满足。”说心里话,康德的行文,我常常一句话都不想漏掉,因为确实太有魅力了。像这段,康德指出,他找到了一条和历史上一切道路相区别的崭新的摆脱谬误获得真理的道路,除了十分自信之外,还不忘把怀疑论者和独断论者开涮一番。康德指出,借口理性无能,这就是怀疑论者。怀疑论总是借口自己无能,实际上只是借口,说白了只是一种很卑劣的无担当的逃避;而独断论,很狂热,像招了魔一样。自己本来只是个人,非要以为自己是个鬼是个神,康德以自己对此“不在行”讽刺这些独断论者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短短数语,有自信、有讽刺、有戏谑,同时又揭示出了那些真理基因大概是什么的雏形,康德的语言功底有多深厚,由此可见一斑。讽刺归讽刺,戏谑归戏谑,严肃还要归严肃。康德接着说:“然而,这倒也并非我们理性的自然使命原来的意图;哲学的职责曾经是:消除由误解而产生的幻觉,哪怕与此同时还要去掉很多被高度评价和热爱的妄想。在这件工作中,我把很大的关注放在了详尽性方面,我敢说,没有任何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在这里没有得到解决,或至少为其解决提供了钥匙。”康德突然严肃地指出了哲学家的责任是消除幻觉,而不是像独断论那样老是搞些幻觉。不能因为你爱做梦,你就把梦当真了。同时万分自信地指出来,他已经解决了一切真理的问题,或者至少打开了通往全部真理的大门。这种“一切、全部”指的是系统性,即他的论述中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无所不包,比如传统形而上学中一直被津津乐道的三大难题:灵魂、宇宙和上帝。看起来真是狂妄,但康德没说大话,他确实做到了。不过他意识到有人会指责他狂妄,所以他说:“说到这里,我相信可以在读者脸上看出对于表面上似乎如此大言不惭和不谦虚的要求报以含有轻蔑的不满神态,然而,这些要求比起那些伪称要在其最普通的纲领中,证明例如灵魂的单纯本质或最初的世界开端的必然性的任何一个作者的要求来,还算是温和无比的。因为这种作者自告奋勇地想把人类知识扩展到可能经验的一切范围之外,对此我谦卑地承认:这种事完全超出了我的能力,相反,我只想和理性本身及其纯粹思维打交道,对它的详尽的知识我不可以远离我自己去寻找,因为我在我自身中发现了它们,在这方面我甚至已经有普通逻辑作为例子,即逻辑的一切简单活动都可以完备而系统地列举出来;只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如果我抽掉经验的一切素材和成分,我仅凭借逻辑可以大致希望有多大的收获。”康德这是要堵住那些想指责他的人,尤其是独断论者的嘴。康德意思是说,你说我不谦虚,狂妄?你们对我提出谦虚要求,恐怕没有资格,因为真正狂妄的是你们,你们连灵魂的单纯本质和世界开端的必然性这些问题也敢去论断,还知道自己是谁不?还找的到北不?这都狂妄自负到哪了?我可不敢这么干,我承认我没有这个能力,我只想和理性本身以及纯粹思维打交道。康德先后是从完备性(即系统性)、确定性和明晰性,来描述这个理性的法庭,即真理的标准的特征的。所谓的完备性,即一个都不能漏掉,一个也不能多余。而所谓的确定性,康德说:“谈到确定性,那么我曾经对我自己做过一项决定:在这类考察中,绝对不允许任何方式的意见,一切在其中只是被视为类似假设的东西,都将被视为禁品,即使以最低的价格也不得出售,而必须一经发现便予以封存。因为每一种据认为先天地确定的知识本身都预示着它要被看成是绝对必然的,而一切纯粹先天知识的规定则更进一步,它应该是一切无可争辩的(哲学上的)确定性的准绳,因而甚至是范例。真理必须是那些确定的东西,不能是不确定的。那么,所谓的确定性,康德已经明确指了出来,是指那种具有绝对必然的先天知识。它是一切不可争议的准绳。除了详尽性、完备性、确定性,康德最后谈到的是明晰性。就是说这种真理的基础必须是非常清楚的,透彻的,不能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康德说:“最后,谈到明晰性,那么读者有权首先要求有凭借概念的那种推论的(逻辑的)明晰性,但然后也可以要求有凭借直观的直觉的(感性的)明晰性,即凭借实例或其他具体说明的明晰性。对于前者我已给予了充分的注意。这涉及到我的意图的本质,但它也是种偶然的原因,使得我未能考虑这第二个虽然不是那么严格但毕竟是合理的要求。我在自己的工作进程中对于应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几乎一直都是犹豫不决的。实例和说明在我看来总是必要的,因而实际上在最初构思时也附带给予了它们以适当的地位。明晰性分为两种,一是逻辑的明晰性,一是直观的明晰性。这两个要求显然是相互冲突的,容易顾此失彼,康德也承认曾经一直是犹豫不决的。康德显然偏重于“前者”,即“逻辑的明晰性”,因为它“涉及到我的意图的本质”。但样一来他也就不得不牺牲感性的明晰性了,对此,康德举例说了一段比较拗口的话,康德以特拉松院长的话为例来说明了他的理由。康德说:“虽然修道院院长特拉松尝云:如果对一本书的篇幅不是按页数、而是按人们理解它所需要的时间来衡量的话,那么对有些书我们就可以说,如果它不是这么短的话,它将会更加短得多。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目的放在对宽泛但却结合于一条原则中的那个思辨知识整体的可理解性之上,那么我们就会有同样的正当理由说:有些书,如果它并不想说得如此明晰的话,它就会更加明晰得多。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看一本书的长短,不能只从页数上来看,而更应该从是否容易理解上来看。康德的视野更深刻一层,意思是反过来的,康德说,从是否容易理解来判断不错,但要看是整体上的容易理解,还是点滴上的容易理解,在点滴上太讲明晰了,整体反而模糊了。回到本文主题,总之,在第一版序言中,康德指出,这些真理的标准不是其它,而是那些完备、详尽、确定、清晰的具有绝对必然性的先天知识。它们同时也就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范围和界限。简而言之,真理的标准,就是那些具有普遍必然的客观的知识存在。它们既是知识前提,又是知识原理。序言中只是概括描述,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正文内容中,康德将陆续说地十分清楚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要素论”第二部分“先验逻辑”的“普通逻辑划分为分析论和辩证论”一节中,开头便直接指明:有一个古老而著名的问题,人们曾以为可用它迫使逻辑学家陷入困境,并曾试图把他们推到这一步,即要么不得不涉嫌于可怜的诡辩,要么就要承认他们的无知,因而承认他们全部技巧的虚浮,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真理?对真理这个名词的解释是:真理是知识和它的对象的一致,这个解释在这里是给定了的前提;但人们还要求知道,任何一种知识的普遍而可靠地标准是什么。知识和它的对象一致,这就是真理。但用什么来衡量是否一致呢?这就是真理的标准。康德接下来要阐述的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普遍必然性,即绝对性。它就是真理的标准。当然,有人就会问了,什么是普遍必然性呢,那些东西才是真正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呢?而这就等于正式开启了《纯粹理性批判》之旅,开启了理性之旅。《理性之旅:跟刘峰读康德》系列文章(6)预告:《知识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