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昶 端午节期间,国内电影市场表现不容乐观。根据猫眼电影数据,5月28日-5月30日,国内票房收入约为6.97亿元,与去年同期8.46亿元相比,下滑17.6%。令人担心的是,国产片表现持续乏力,端午节期间近九成票房收入被《加勒比海盗5》等一众进口大片收入囊中。资深制作人呼吁给予国产电影更多的排片和机会。(中国经济网 5月31日) 近年来中国银幕数量激增,电影票房增长近20倍,电影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新一代导演、编剧的崛起,让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但逐年扩大的电影市场以及繁荣的作品表象背后也隐含着国产电影发展面临的各项实际问题。 一是偶像营销时代的粉丝经济。国内影视文化市场是孕育偶像的摇篮,当然,这与粉丝们长期以来对偶像无条件、无底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粉丝效应对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做出的贡献 “不容小觑”。身为一名电影观众,之所以会花钱买票走进电影院,无非是两大主因,一是冲着电影本身的制作,比如剧情、技术等,二是冲着偶像,无论是演员还是导演,而后者显然更具有带动票房的影响力。影视产业市场的形成使得影视作品更多的趋向商业化,从演员到导演,若没有自己自己的粉丝,即便是一部良心之作,也会遭遇票房的惨淡,这似乎与影视作品本身应具有的艺术品质背道而驰。然而,投资人在乎的是投资的演员,是否能利用粉丝“爱屋及乌”的情感吸引票房从而得到好的回报,对于演员的基本素质、演技是否在线基本不关心。偶像可以保障票房,但票房不代表质量和口碑。 二是创作粗鄙不重质量。纵观国内近几年的票房影视作品,不堕胎就没有青春、不撕逼就不是好姐妹、不堵斗就无法改邪归正,过度的宣泄低俗、功利成为当今影视创作一大风潮。影视作品不仅仅是人们消遣的娱乐产品,它作为传播力最广最快的工具,应该担当中国文化底蕴传承的责任;作为中国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渠道,应该承担正确价值导向的责任;作为艺术的集大成者,应该具有必备的艺术鉴赏价值。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应该是一个神奇的“艺术殿堂”,它满足画面的美学、打动人的故事、有意义的台词等,最重要的一点是传递正能量和社会主流价值观。 三是缺乏“匠人”精神。之所以国产电影与进口电影未交锋即溃不成军,根本原因还是影片质量问题。严重商业化的市场导向使得电影创作缺乏“匠人”精神,从编剧到导演到演员都显浮躁,只为赚流量,加之现在网络和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人都可以当导演当演员,口水电影因此泛滥。一部电影的好坏不仅仅考验编剧、导演、后期的水平,带给观众直观感受的演员和演技更是精髓,有好剧本没有好演员,无法准确的诠释编剧和导演想要表达的意途、有好演员但没有好剧本,都无法成就一部经典的作品。然而,现阶段国内演员天价片酬、演技派演员片酬远不及偶像演员等电影制作资金分配的畸形发展导致了国内电影的质量“硬伤”。 当然,国内电影不乏好作品,但大部分趋于小众。国内电影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需要引进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理念。好莱坞之所以是国际电影界常青树,在于其每一部电影制作的“走心”。艺术是无界的,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打破旧有的观念和传统。国内电影要有突破性发展,不仅需要从电影制作质量上自我革新,还需要从理念上推陈出新,在讲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的同时,把握住大众的心理和社会核心价值观,让观众能从电影中找到自己,产生共鸣,引发思考。革新始终是艰难和沉重的,国内电影似乎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