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舌尖上的谣言”如何走出“怪圈”?

来源:张春生 作者:张春生 发布时间:2017-05-31
摘要:时事评论 “舌尖上的谣言”如何走出“怪圈”? 这两天在网上疯传一段视频,视频上说,一种肉松汉堡上面的肉松是棉花,发布人是浙江永康人林某。经过永康市场监管部门与警方的联合调查,证实肉松汉堡上面的肉松不是棉花,目前造谣的林某已经被警方拘留。(央视
时事评论 “舌尖上的谣言”如何走出“怪圈”? 这两天在网上疯传一段视频,视频上说,一种肉松汉堡上面的肉松是棉花,发布人是浙江永康人林某。经过永康市场监管部门与警方的联合调查,证实肉松汉堡上面的肉松不是棉花,目前造谣的林某已经被警方拘留。(央视网5月24日)近几年,“紫菜是塑料做的”“无核葡萄抹了避孕药”“小龙虾实为小虫虾”“吃大盘鸡能感染禽流感”“肯德基使用6个翅膀8条腿怪鸡做原料”“地沟油被金龙鱼回收”“营养快线阴干后可做避孕套” 等谣言“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甚至某些沉寂了几年的谣言换上“新衣”,再度“死灰复燃”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定程度上“刷新”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知,造谣者乐此不疲,一出接着一出的谣言“大戏”着实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舌尖上的焦虑”。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统计,当前,食品安全谣言占我国各类网络谣言的45%,位居第一。这些“舌尖上的谣言”是怎样占据网络谣言“排行榜”首位?一来在小道消息面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大多数人的心理,你认为的善意的转发,为正义的转发,为更多亲朋好友健康的转发,实则无意间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二来造谣者“有图有真相”“亲自实验视频”的传播方式,“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和“标题党”策略,在潜移默化中让消费者形成了消极负面的认知惯性,让大多数人相信“这就是事实”。众所周知,食品谣言肆意传播,泛滥成灾,仿佛陷入了一个总也走不出去的“怪圈”,这必将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严重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也严重危害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食品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应让消费者掌握一些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养成科学理性的消费习惯,扭转人们对食品安全“只定性,不定量”的“非黑即白”的简单认知心理。其次,食品安全谣言更要追求事前防御,在谣言大肆扩散之前,政府部门应第一时间组织专业人士、权威人士迅速回应、及时发声,以精确的科学解释树立消费者的信心。2015年8月,中国食品辟谣联盟成立,至今已发布30多条权威辟谣信息,发布及转发相关食品辟谣及科普信息700余条。最后,还得以法律这把“利剑”严肃处理造谣散谣者,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都将是谣言的“止步者”。“谣言止于智者”,作为消费者,应当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警惕朋友圈中的不实消息,关注权威机构的信息发布,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网络绝不是法外之地,造谣者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新闻链接:http://tv.cctv.com/2017/05/24/VIDEl4YpsCkFk0jsgDKo2hYD170524.shtml作者笔名:王希希
责任编辑:张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