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坑治污"给新《环保法》出了道难题
来源:碧水蓝天 作者:碧水蓝天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4-21
摘要:环境质量法(污控) 渗坑 环境治理 生态修复 责任 渗坑治污给新《环保法》出了道难题发稿时间:2017-04-21来源: 新京报 中国青年网 ■ 社论 我们已经有了“史上最强”、“长了牙齿”的《环境保护法》,但解决“存量问题”时,却似乎依然面临着“拳打棉花被”
环境质量法(污控) 渗坑 环境治理 生态修复 责任 "渗坑治污"给新《环保法》出了道难题发稿时间:2017-04-21来源: 新京报 中国青年网 ■ 社论 我们已经有了“史上最强”、“长了牙齿”的《环境保护法》,但解决“存量问题”时,却似乎依然面临着“拳打棉花被”的尴尬。 近日,经由民间环保组织和媒体曝出的华北平原上的污水渗坑问题,让人揪心。随着国家环保部的介入调查,以及当地政府做出回应,人们发现,治理渗坑比想象当中复杂得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污水渗坑积弊已久,涉及“无主坑”、环保责任主体“倒闭”、污染责任个体无力承担环境修复费用等问题。我们已经有了“史上最强”、“长了牙齿”的《环境保护法》,但解决“存量问题”时,却似乎依然面临着“拳打棉花被”的尴尬。 首先,长期存在的污水渗坑,特别是“无主坑”的责任主体如何确定? 这次河北的两个最大渗坑,是原砖厂和原化肥厂留下来的,之后被两个农民偷倒废硫酸,形成目前恐怖的污染局面。两家企业应该早已经“倒闭”,甚至厂房可能都已经被拆除,但却留下了两个巨大的环境“窟窿”。按国土、环保部门的有关规定,砖厂取土烧砖,应该要回填土地,恢复土地原功能,原砖厂显然没有做到。这就导致了“无主坑”问题。 在法律主体已经“消失”的情况下,怎么去回溯环保责任?国外的立法经验是,公司解散之后,其他有关公司还要继续承担环保责任。美国《超级基金法》明确规定,污染的设备所有人、污染物的供应商、运输商、出借人等等,都要对污染承担连带责任,“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方面值得中国立法借鉴。 其二,加快设立“环境生态修复赔偿”制度,让污染者在被行政处罚之后,还要承担起环境的修复责任。 当初两个偷倒酸液的农民,只被法院判决拘役五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而当地政府却要列出3848万元的预算来治污。如今,两个农民早已刑满出狱,但是20万平方米的两个污水渗坑还在威胁环境安全。 环保行政罚款、刑事罚金,对于动辄天价的环境生态修复费用来说,只是九牛一毛。《环境保护法》本身还是没有全面覆盖到污染之后的生态修复这笔真实损失。所以,2015年中央出台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明确“环境有价,损害担责”,促使赔偿义务人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在行政、刑事责任之外,污染者还要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做到“又认打又认罚”。目前,浙江绍兴市已经在试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专户,值得关注。 第三,目前法律对于污染的治理责任、治理期限不明确,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怠于治理“存量污染”,把问题一拖再拖,成了“历史问题”。 现行《环境保护法》强化的是政府的监管、执法责任,治污责任则相对比较弱化,并没有规定明确的治理期限,鲜有地方政府因为怠于治污被问责的。像此次曝光的渗坑的那些存量的问题,一拖就是4年,其中还牵涉到治污公司和政府部门的合同纠纷,更容易搞成扯皮事件。甚至有的地方因为领导换届,还可能出现“新官不治旧污”的问题。国家环保部明确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要“按日计罚”,但是对于地方治污却没有“按日计罚”的时间压力。如果这次不是环保组织把触目惊心的污水渗坑曝光出来,问题可能还要拖下去。 污染“存量”问题,绕不开,躲不过,新《环保法》怎么去解决?这次渗坑事件无疑出了一道难题。真正“有牙齿”的环保制度,还需做到对症下药,明确“倒闭企业的环保遗留责任”、“生态修复赔偿”,以及推出地方政府的治污时间表。弄出了污染,100年也得有人出来担责。 超级污水渗坑,板子该打谁2017-04-2004:40:57 来源: 钱江晚报河北等地近日发现多处污水渗坑,最大一处面积达17万平米,相当于21个足球场那么大。从航拍照片来看,更让人触目惊心。大片大片黑、红、黄色的工业废水废渣俨然已经是一个有色的湖泊。民间环保组织指出,水坑内很可能就是酸洗废水,或已对当地地下水安全造成威胁。除此之外,天津静海区也发现了工业污水渗坑。19日下午环保部披露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廊坊市大城县渗坑污染问题基本属实。让人觉着有些讽刺的是,对于这几处超级污水渗坑的发现,最早报道此事的“两江环保”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十分偶然。而“两江环保中心”是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的简称,不过是一个2011年8月正式在重庆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民间环保组织。远在西南的一个民间环保机构不远千里曝出了河北的大坑,不知道当地父母官作何感想,是视而不见,还是灯下黑?而据《燕赵都市报》2013年报道,河北省“三查”行动督导组在大城县权村镇督导检查时发现,当地有四个巨大的“无主渗坑”,经年累积,总面积逾20万平方米,主要因一些化工、电镀等污染企业多年渗坑排放污水积存而来,而相关企业或关或停,留下这些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的污染隐患。这么大的坑显然非一日之功,网上就有大城县网友留言称:这是发生在我们县的事,这个地方被举报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为什么到现在都没人管?大城县政府19日对于渗坑的情况做了说明:渗坑是2013年由2名村民倾倒废酸所致,已组织相关单位进行治理,但治理工作一直未完成。最后说:下定决心,不管任何困难,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将污染渗坑治理到位。看到有这样的政府表态,我想替当地百姓回一句:有这决心这干劲,早干嘛去了?几年治理,仍毫无进展,让百姓对当地政府的治污能力及态度发生了怀疑。前任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回答有关水污染治理问题时,提出了“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治官先治人”的铁腕治污措施。治污先治官,就要看当地官员拿出多少诚意来治理污染。环保部门负有监管职责,但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导致渗坑几年不变。如果当地政府、环保部门缺乏守土有责的意识,尸位素餐,治污就是一句空话。和大城县的两处相比,天津静海区的工业污水渗坑更是在京畿要员的“眼皮子底下”。就在本月初,一场被国家环保部视为“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行动展开。京畿环保官员在督查之时,难道就没有发现过这么大的坑吗?每一次出现环境污染的时候,每一次环保污染引起公愤的时候,被处理的都是污染企业。但治理环境污染要动真格,除了对污染企业狠一点之外,对治污不力的官员也要下狠劲儿问责。本报评论员陈进红河北廊坊对污染渗坑启动问责程序2017-04-21 09:05:24 |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蒲晓旭南赵扶村一位老人站在渗坑边 摄影/本报记者蒲晓旭 4月18日,民间环保组织发布了《华北地区发现170000平方米超级工业污水渗坑》的图文报道,曝光了河北大城县和天津静海区存在大面积工业污水渗坑的情况。环保部当天与河北省政府、天津市政府分别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对渗坑污染问题展开调查。据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消息,廊坊市已启动问责程序,大城县主管副县长、环保局长和环境执法队长、南赵扶镇镇长和主管领导已停职检查。 坑水像稀释后的深蓝墨水 在河北省大城县津保路南赵扶镇南赵扶村段北侧约200米处,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了3个相邻的污水坑。此处,即是原化肥厂渗坑所在。 其中,西侧的水坑,约有四分之一个足球场大小。坑内积水犹如稀释后的深蓝色墨水。坑内积水表面漂浮着密密麻麻、形状不一的块状黄色泡沫。临近能闻见一股淡淡的异味。而3个水坑中,东侧的水坑积水最多。该水坑坑道深约3米,约有三四个篮球场大小。水坑内有不少积水,水质相对较清,但靠近水塘边缘地带仍有几处深色近似油污的痕迹。在该水坑边的高地上,立着一块木牌。上写:“此处污水坑正在治理中 严禁人员靠近及使用 否则后果自负”。木牌的落款为南赵扶镇政府,时间为2015年5月。 而南赵扶村砖厂渗坑,则位于此处以北约一公里处。砖厂渗坑系连片污水坑,由多个足球场般大小的水塘组成。一眼望去,整个水面呈淡黄色,而在水塘的边缘,水色呈暗红色。 打井8米还是红水 污水渗坑让南赵扶村的村民们越来越不敢使用井水。 “打井8米左右,出来的水都是红色的,很多人家干脆买桶装的纯净水喝。”村民张老汉说。南赵扶村村民马永辉家中就长期饮用着桶装纯净水,但做饭仍需用井水。据其介绍,村里大部分老人无法负担纯净水费用,仍不得不靠井水生活。 村民孙文正表示,2015年曾有村民用砖厂渗坑中的水浇玉米,结果玉米全死了。“2015年,我们带着水样,先后找到县环保局、市环保局和省环保厅。”村民徐俊强表示,他与孙文正、马金才等人,作为全村3700余人的代表,向有关部门举报。 历史排污与异地偷排 散布于南赵扶村各处的水坑从何而来? 69岁的村民孙少锦回忆,南赵扶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起了集体性质的砖厂后,便开始在村中挖地取土。虽然砖厂在2000年被外界承包,但在村中挖土却并未终止。 “除了砖厂取土,村里也挖土卖钱,还有村民建房也挖土用于垫平桩基。”村民徐俊强说,正因为如此,村内才出现了多个土坑。 北青报记者走访发现,除了上述污水渗坑,南赵扶村至少还有5处水坑水质较为清澈。不少人驾车或骑摩托车赶来在水坑里钓鱼。其中最大的一处,位于南赵扶中心小学西北约一公里处,该水坑约有4米深,面积与一个足球场相当。 为何有的水坑变成了污水坑?现年60岁的村民马金才表示,早年村里曾有过了一个磷肥厂,挖了一个土坑排污。1970年代,磷肥厂一墙之隔的地方,建起了一个化肥厂。1990年代后期,化肥厂和磷肥厂都停产了,厂房被周边的电镀厂租用,继续向土坑内排污。村民孙少锦介绍,电镀厂排污大约是在2000年。因为污水弄坏了村民的玉米和芝麻,电镀厂为此赔偿受害村民好几次。 除了电镀厂排污,多位南赵扶村村民还表示,大约在四年前,开始有周边企业夜里用罐车运来废酸,偷偷倒在砖厂土坑和电镀厂渗坑里。孙少锦证实,半夜偷排的企业也曾被村民举报至县环保局,这些偷排废酸的企业都被罚过款。 据新华社报道,2013年3月,大城县政府部门就曾接到群众举报,获悉有人在此处渗坑倾倒污染物,致使水质污染。经公安、环保部门调查,渗坑污染系旺村镇马六郎村李永奎、李锡展叔侄两人于2011年至2012年将从外地拉来的废酸倾倒进坑塘所致。2013年8月,大城警方将李锡展抓获归案。经调查,犯罪嫌疑人李锡展供述倾倒废酸3吨,李永奎倾倒废酸3.1吨。 碧水源:治污难度超乎预料 面对污染严重的超级渗坑,当地政府也启动了治污工程。2014年3月,经过调查比较,大城县相关部门选定龙淼公司对砖厂渗坑进行治理,选定碧水源公司对化肥厂渗坑进行治理,后因未达到治理要求,将碧水源公司诉至了法院。 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廊坊市碧水源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经理王卫华表示,在与当地政府签订合同前,他们曾到渗坑所在地考察,但由于经验不足,无论政府还是公司,当时对渗坑的污染情况进行的评估不够准确,导致治理后期出现多次反复。 据王卫华介绍,在2014年的考察中,渗坑周围有草,水呈黑绿色,有强烈的刺鼻味,pH值当时检测有4点多。渗坑周边有十几户人家,周边没有企业,也没有发现排污口,污染源是酸、重金属和磷。 王卫华表示,该公司起初采用生化法进行治理,三个月后渗坑pH值和气味都明显改善,颜色也有所变浅。但又过了两个月左右,渗坑的污染情况出现了第一次反复。 “这是因为水测试降解的时候,渗坑里的酸又氧化回来了,这超出了我们的预料。”王卫华认为,原因在于2014年评估时只是在岸边考察,预估的淤泥层只有十几厘米深,但实际淤泥深达1米多。出现反复的另一个原因是污水的浓度和之前判断的完全不同,没有足够考虑到重金属之类的情况。 王卫华说,此后该公司提出了成本更高的治理办法。“但当时县里面为了这个事情准备的资金不够,与我们评估需要的金额相差太多,方案就否定了。” 后来,该公司财务人员找到王卫华,说投入资金超额太多。王卫华请求南赵扶镇起诉公司,退出该项目,“镇里面一直很理解的”。 河南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樊万选告诉北青报记者,渗坑的废酸中的有机物种类复杂,净化难度大;经化学反应可能生成混酸等,这些问题都给废酸的综合治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廊坊开始问责 据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消息,4月19日,获悉部分媒体和网络报道大城县南赵扶镇存在17万平方米和3万平方米两个“工业污水渗坑”问题后,廊坊市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紧急调度,要求大城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对渗坑情况进行全面核查,迅速展开治理工作。同时,成立由主管市领导为组长的工作组到大城县现场调度处置,配合环保部和河北省联合调查组开展工作;派出市纪委工作组入驻大城县展开调查。 廊坊市已启动问责程序,大城县主管副县长、环保局长和环境执法队长、南赵扶镇镇长和主管领导已停职检查。在此基础上,廊坊市纪委已展开调查,将对相关责任人严肃追究责任。 在被曝光渗坑污染的另一个地区天津市静海区,北青报记者从该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此次曝光的天津静海地区渗坑,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砖瓦厂取土形成。由于当时一些企业违法偷排污水、倾倒废酸导致污染严重。该工作人员介绍,静海区不止有一个渗坑,像类似的渗坑其他的乡镇也曾出现。 该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除了已治理的18个渗坑,静海区目前在全区开展排查工作,推进渗坑治理工作,环保部相关调查组昨天进驻到静海区。对于治理过程出现的反复以及此次问题的出现,该工作人员称,“我们不否认工作进度慢的问题,如果我们工作特别到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个错误我们承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