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读书摘要

来源:何光友律师 作者:何光友律师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8
摘要:网海拾贝 中国人口 老龄化 老年人状况 社会调查分析 蓝皮书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读书摘要一、理论贡献1、重要概念(1)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相对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和过程,一般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
网海拾贝 中国人口 老龄化 老年人状况 社会调查分析 蓝皮书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读书摘要一、理论贡献1、重要概念(1)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相对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和过程,一般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看作是老年型人口,也称人口老龄化。(2)老龄化指数:老少比也称老龄化指数,是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及人口年龄结构的综合性指标,如果按照一般将65岁以上界定为老年人的老少比超过30%作为老年型人口,2000年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之一指标已经符合进入老龄化的标准。(3)正性情感:老年人正向的、积极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相关问题的积极评价。(4)社会支持:在社会政策领域,社会支持是指运用社会政策网络中的相关资源,例如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资源,对社会弱势群体如老年人、儿童等进行援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可分为非正式支持和正式支持两类。2、1950——2000年我国人口结构变化 阶段时间特点第一阶段1949—1952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阶段,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第二阶段1953—1957第一次生育高潮阶段,人口再生产转变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类型第三阶段1958—1961第一次生育低潮,三年经济困难使得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自然增长率很低,1960年出现负增长第四阶段1962—1973第二次生育高潮,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延续时间较长第五阶段1974—2000第二次生育低潮,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过渡3、人口年龄结构发展趋势判断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发展迅速、规模巨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根据预测,2030年以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2030—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4、近十年我国老年人口增长与高龄化趋势人口结构变化加快;老年人口高龄化的趋势开始显现;人口出生高峰即将对年龄结构产生影响。5、分布特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市(或城镇),这是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以青壮年劳动人口为主,而老年人大都留在农村家乡。2002年,人口老龄化呈东高西低分布,大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只有重庆市、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偏西部地区。6、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发展社会福利与救助,调高退休人员待遇;发展社会事业,逐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7、解决全球老龄化问题转变观念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首要问题;使老年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积极老龄化正在成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对策。对策与建议:三大优先政策(老年人保障与发展优先、健康与福利优先、保持切实可行的支持环境优先);加强基础生物学对衰老机制的研究,分别制定老年人口第三年龄生活自理阶段和第四年龄生活不能自理阶段的政策;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消除老年人的贫困问题,特别是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结合本国国情,合理配置资源,加强立法。8、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覆盖面还显狭窄;老年人居住安排变化使老年空巢家庭问题逐渐凸显;健康问题使日常生活能力出现障碍的老年人规模增加;给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与消除贫困方面带来压力;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二、主要内容1、中国城乡老年人基本状况(1)受教育状况: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农村老年人;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女性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没有上过学的比例在逐步增加,而接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老年人的比例在逐步下降。老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大约在6年,男性略高于女性,城市高出农村大约3年。(2)婚姻状况:2/3的60岁以上老年人处于再婚状态,也有23%的老年人丧偶。未婚和离婚的老年人仅占1.3%。93.7%的老年人一生只结过1次婚,再婚的比例不足7%。再婚老年人中90%以上只结过2次婚,结过3次及以上的很少。从老年人末次结婚年龄来看,城市老年人平均结婚年龄为24.2岁,农村21.7。(3)居住安排:城市老年人的主要居住方式是只与配偶同住,最少的是独居。三代同住是农村老年人的最主要居住方式。2、城乡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城市农村比较收入水平退休金、家庭转移、市场收入、公共转移。2005年人均每年12085元。伴随年龄提高呈下降趋势。家庭经营性收入、家庭转移。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2005年人均年收入2936元城市明显高于农村消费支出2005年人均年支出7134元。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影响消费支出水平。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2005年人均年支出2380元。随文化程度的提高,消费水平上升,婚姻状况对消费也有影响。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中西部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覆盖率74.3%。偏好养老保险方式。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缴费为辅。覆盖率3.1%。偏好子女养老方式。城市养老保险较完善,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及窄。贫困状况标准最低生活保障绝对贫困标准和相对贫困标准城市贫困发生率低于农村。不管城乡,与2000年相比,2005年城乡老年人的贫困率都有所下降。发生率2005年4.0%2005年4.13%以下特征女性超过男性1倍以上;文化程度低,发生贫困的比例越高;有偶同住发生贫困的比例低;子女的经济支持影响不大。性别差异不大;随文化程度提高,贫困发生率下降;有偶同住贫困发生率低;健康状况与贫困密切相关。区域西高东低的梯次分布从东、中、西和东北部地区逐渐上升福利救助城镇三无老人的社会救助;家庭救助农村五保户的社会救助;家庭救助城乡都表现区域差异大3、城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医疗保障与长期照料分析日常生活能力照料需求健康状况医疗保障城乡城市好于农村城乡需求都较大城市好于农村城乡医保覆盖率均上升,城市大于农村性别女性不能自理的比例高于男性女性老人需要照料的比例大于男性男性好于女性城市男性老年人高出女性25.8%年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比例岁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高龄老人需求明显高于总体水平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比例随年龄下降高龄老人参保率低教育不能自理的情况在没上过学的老年人群中比例最高,然后随受教育水平的层层提高而减少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需要照料的比例低于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一般情况下,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较好覆盖率随受教育程度的提供而增高婚姻已婚并与老伴一起居住的老年人自理率明显较高有配偶的老年人需求比例相对较低已婚并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相对健康状况较好农村分局老年人、城市丧偶和离婚的女性老年人覆盖率最低4、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1)对“老”的主观感受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城市老年人中,自认为“老”了的比例为75.7%,农村这一比例为88.1%。2006年城市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下降为69.4%,农村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下降了5个百分点。农村男性老年人的心里年龄较女性年轻。(2)老年人的担心和忧虑对生活费来源的担心;对医疗费用的担心;对无人照料的担心;对子女失业的担心;对交通安全的担心。(3)生活满意度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两个主要因素。2006年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高。无论城乡,2006年老年人对目前生活满意的比例均比2000年调查时下降了。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其生活满意度越高。有偶同住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最高。单独与老伴生活以及与孙辈一起生活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较高,而与子女一起居住、独居,以及与其他人同住的老年人满意度相对较低。(4)主观幸福感近六成老年人认为现在和年轻时一样幸福。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多认为老年之后不如年轻时幸福。“过去的老年人没有现在的老年人幸福”这一观点得到城乡老年人的广泛认同。51.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幸福程度差不多;39.4%认为自己比其他老年人更幸福;8.8%认为自己比其他老年人不幸福。(5)老年抑郁、宗教信仰和风水分析老年抑郁宗教信仰风水城乡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差于老年人信教比例城市略高于农村相信风水比例农村高于城市性别女性抑郁比例高于男性女性显著多于男性女性高于男性年龄年龄越大,抑郁风险越大,程度越重年龄越大,信教比例越大城市高龄老年人相信风水的比例较大;农村差异不大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抑郁风险越低文化程度越低,越有可能信教文化程度越低,相信风水的比例越高婚姻状况婚姻关系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婚姻关系不正常的离婚老年人信教比例最大 居住安排与配偶同住的抑郁状况较好 5、城乡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经济参与:就业是城市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农村表现为继续干农活。社会参与:助人为乐型、社团参与型、公益活动参与型。对家庭的帮助:帮助家庭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一种间接的方式,文化活动参与: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权益维护:老年人是否知道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人选择何种方式进行维权。政治参与:老年人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在政治上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的权利和自由。6、老年人住房和生活设施(1)居住方式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模式除少部分选择传统的养老院等福利设施外,大部分老年人的居住模式为合居模式、独居模式、毗邻模式。(2)住房面积老年人家庭平均住房3.73间,其中城市男性老年人的平均住房为2.92间,女性老年人的平均住房为2.89间;农村老年人平均住房为4.02间,其中男性老年人平均住房4.08间,女性老年人平均住房3.96间。(3)生活环境居住地生活保障设施:商场/小商店、公园、医院/诊所、集市、银行/储蓄所。住房状况满意度:城市老年人对住房的满意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幅上升,对住房状况表示一般和明确表示不满意的老年人比例呈现小幅下降趋势。7、城乡老年人的社会支持(1)家庭支持:经济方面、生活照料、情感方面。(2)社区支持:机构支持、提供为老服务。(3)政府支持:老年人优待、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三、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法、统计分析法、文献参考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四、读书启发1、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10月31日,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2%,标志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转变为老年型,进入老龄化社会。2001年年底,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7.1%,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2、年龄中位数: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3、现在为老年人提供的各种福利存在区域性的差异,表现在东部地区对于老年人提供的福利种类、覆盖面、支付水平上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这些老年福利项目的运作受限与当地政府的财政状况。目前,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事权与财权的分配上还不是很合理,很多社会保障工作是升级统筹,包括养老保险和义务教育等,但是地方财权有限,不能更好地服务公众。五、佳句摘抄1、他们(老年人)在维持家庭稳定、促进家庭和谐、减轻子女负担和压力以及子女教育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但是,从另一个较大看,老年人帮助子女这种间接参与的方式,在客观上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会接触面,影响到老年人与家庭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社会交往。2、随着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老年人自身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城乡老年人参加文化活动的社会需求必将迅速扩大,同时老年人的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将越来越朝着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资料来源:真真@起飞网易博客
责任编辑:何光友律师

上一篇:没点品位 又算什么生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