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保护,何时免于被泄露的恐惧?
来源:以法的名义 作者:以法的名义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8
摘要:事件短评 信息保护,何时免于被泄露的恐惧? 每到开学季,总会曝出电信诈骗学子的新闻,只是今年的新闻过于沉重。接二连三的电信诈骗,每一年到开学季都会接踵而至,这样的诈骗手段一而再的被得逞,考验着整个社会对于公民信息安全的安全度。以生命的代价来唤
事件短评 信息保护,何时免于被泄露的恐惧? 每到开学季,总会曝出电信诈骗学子的新闻,只是今年的新闻过于沉重。接二连三的电信诈骗,每一年到开学季都会接踵而至,这样的诈骗手段一而再的被得逞,考验着整个社会对于公民信息安全的安全度。以生命的代价来唤醒对于电信诈骗的关注,这样的代价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看到、也不愿发生。可是,事实就是如此残酷。信息安全,是指与个人有关的隐私信息有不被外界知晓的权利。包括身份证号、公民住址、家庭成员、联系方式、以及网络聊天工具等等都是信息安全的保护范围。这种安全,想较于人身安全,看起来似乎不那么重要,可是这是构成我们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基础。除平时最基本的一些用途,即正规机关的用途之外,任何人都不应该持有或者泄露他人的基本信息。这是公民个人隐私权的最基本体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受垃圾信息的干扰几乎不可能,不接到诈骗电话也是不可能,只是,我们必须反问,我们的信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泄露的风险?其中一个环节的问题导致了我们接到太多的诈骗电话。被这样的电话一再干扰,都形成了“百毒不侵”的免干扰功能,有时会直接挂掉。这是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见多了这样的电话的人而言。可是对于那些涉世未深的准大学生,又该如何防范呢?发生这样的悲剧,每个人都在叩问,每个人都在反思。但是信息收集的部门却在推卸责任,我们这个部门绝对不可能存在着泄露公民信息的可能。试想,公民的个人信息基本上都是在考试报名或者在行政机关办理事务时才收集信息,收集信息的机关如此推脱自己的责任,难道正常么?每一个信息收集机关都在推卸自己的责任,那么信息泄露的风险到底出现在哪一个环节呢?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信息链都会存在问题。推卸责任不是解决问题之方法,唯有正确的面对问题,面对整个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才是对于信息安全保护的根本之道。公民的个人信息显得那么的不重要,以至于诈骗分子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大量的公民个人的信息。每一年的考试结束后,高考的考生信息、研究生考生信息、公务员的考生信息等等,就成为了诈骗分子异常活跃的时期。如果不是信息安全的保护不力,何至于会发生如此悲剧。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提高自己的警觉性,使自己的信息不至于面临被泄露的风险,塑造自己成为“百毒不侵”的免干扰源,或许是最无奈之举,毕竟如果社会保障不力,在只能靠自己私力救济的前提下,唯有防范也许可以免于信息泄露的恐惧。事后的救济显得苍白无力,很多时候下当悲剧发生时我们采取关注事件本身所带来的意义,其实质在于我们如何防范下一起这样的悲剧发生。被曝出的仅仅只有这一件,仅仅占少数而已,没有被曝出的却占了多数,他们的权利救济又该如何保障。如果仅仅只是关注事件本身,则对于信息安全的保护作用不大,因为还会有下一起这样的事件发生,接二连三。构建信息安全的保护墙,免于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恐惧,是信息社会最基本的安全感。生活在一个安全感的世界中,不用刻意的去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利用,以至于让家人、朋友担心。个案不仅是个案,个案更应该推动制度的建立或者完善。如果个案的悲剧一再发生,只能说明是社会的机理出现问题,那么不能保证下一个买单的将会是潜在的我们每一个人。公民个人信息的被泄露一定是在某一个环节上出现问题,处在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应该试图逃避责任,而是以建构或者完善制度的方式去防范这种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发生。这不仅是保护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在保护信息的保管者。逃避责任只能会带来更大的事故的潜在性,可我们的某些机关却习惯了这样的推卸责任的方式。愿这种悲剧不再发生,只是习惯了遗忘、习惯了冷漠的人们,没有制度上的革新和完善,依然会处在恶性循环中,这怕是其中之一而已,绝不是最后的结局。 此心安处 于江城 2016年8月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