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没那么多的怀才不遇

来源:耕思辑录 作者:耕思辑录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浅思碎记 没那么多的怀才不遇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一天一点新”我们这个民族,关于怀才不遇一类典故的记载,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什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什么屈贾谊于长沙,包括写这些话的那位大才子,都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的。可是,特别是今天,真的有
浅思碎记 没那么多的怀才不遇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一天一点新”我们这个民族,关于怀才不遇一类典故的记载,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什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什么屈贾谊于长沙,包括写这些话的那位大才子,都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的。可是,特别是今天,真的有那么多的怀才不遇吗?一先说说怀才。这个“才”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才”,是自感怀才不遇的这个人心里觉得的自己的“才”。一个人觉得自己能做好一些事情,未必就一定能做好。一个人觉得自己的“才”,即便不是幻觉,自己确实有这样的“才”,并且也证明了自己有这样的“才”,这个“才”也未必就是即插即用的对口的“遇”所需要的那个“才”。因为毕竟,用人的人需要的是第二种“才”,也就是在才华市场上经过估价,市场觉得值这个价钱了的“才”,他方能放心去用。谁也没有义务一定要给你一个证明你是不是有才华的平台,让你去证明,去试错,去磨练。要知道所有的这些证明试错磨练都是需要成本的。而这个成本,并不是怀才不遇者支付,而是那个要为了这个“遇”提供平台的,没“遇”要被骂没有眼光的那位去付出。所以,如果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就要对这个被怀着的“才”有个清晰的理解。你要是以能够“遇”为目的,那这个“才”就不能是你一厢情愿的那个“才”,而是才华市场里面的那个经过市场估价的“才”。有什么样的需求,你就制造什么样的供应。这是能“遇”的前提。如果你觉得那样的成才路径太功利化了,非要修炼自己认为的那套才华标准。那就应该准备好为自己的才华与才华市场估价体系不符合——从而没办法“遇”——去承受代价。无论是怎样的选择,从个体的行动角度说,个体只能是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受后果。二再来说说“不遇”。一个人有才华而没有被启用,没有被安排在最能发挥他作用的地方。也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这个人还没有证实自己有什么样的才能,人们还不知道他最适合什么位置。这个更适合只不过是这个“不遇”的人自己,或者社群的其他人——主要是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主观上觉得是能够胜任某个位置的。这样的情况,启用的风险是很大的。选择用还是不用,绝对是个棘手的问题。虽然诸葛亮也没有工作经历,一出山就有成就。可千把年下来,也就一个诸葛亮而已。不愿意冒险,愿意一点点从已经崭露头角的人中选择启用,这算不上过错。另一种就是这个人已经明显很有才华,也证明能够在某个位置上面发挥作用了。而现在却上不到那个位置。这样的“不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怀才不遇”。而这样的情况,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一个原因是人才选择机制上出了问题,那么对机制的调整就是应该认真对待和分析的事情,但纯粹就这个具体的个人角度来说,不遇已经成了事实,他能做的就是怀着改善世界的强烈愿望,去拼搏奋斗,改造选择机制,争取让下一个如此这般的人能够“遇”。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那个站在机制节点上的人觉得你不合适,上头觉得贾谊不行,一二三四五,所以不行。上头觉得李广不行,一二三四五,所以不行。贾谊和李广在他们那个年代就只能是这样了,毕竟当年职业就那么几个而已,是没办法的事。人,不是机器,评价体系很难摆脱个人的主观感觉。除了回家使劲努力,自己到了某个节点,不会太过主观,也是没有别的有意义的办法。三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你觉得你自己有才华,还怀才不遇了,那就选择一个可以遇的地方嘛。毕竟,流动多了,地方大了,分工细致了,选择也就自然多了。如果是上述几种伪怀才不遇,那没什么说的,属于心理医生应该解决的问题。如果是真的怀了“才”了,那大可不必为自己怀才不遇而难过。自感非常“才”,那就奔去需要那么“才”的地方,去需要你这样的“才”,有这样的“才”展示的地方。这依然是自由的。所以,可能,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的怀才不遇。起码不像古代那么多。这年头,更多的是,一点才,加上一点幻觉,加上一点自大,加上一点胆怯的混合体。一点才带来了膨胀,旁观者的风评,强化了幻觉和自大。但,人毕竟是有些自知的,那点胆怯,才是让号称怀才不遇者留在原地而没有前进的根源。
责任编辑:耕思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