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应该怎么讲?
来源:刘桂明 作者:刘桂明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党课应该怎么讲?《民主与法制》社党支部 刘桂明 参加工作30多年来,无论是平常上班还是出外学习,都曾经听过很多讲座,也听过不少党课。前不久,聆听了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同志在我们法学会所作的辅导报告,让
党课应该怎么讲?《民主与法制》社党支部 刘桂明 参加工作30多年来,无论是平常上班还是出外学习,都曾经听过很多讲座,也听过不少党课。前不久,聆听了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同志在我们法学会所作的辅导报告,让我们许多干部受益匪浅,也使我对如何讲好党课增加了一些思考与体会。 2016年10月20日,中国法学会组织举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课,集中学习2016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主持学习,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文显、王其江参加学习。此次学习教育活动,能够邀请施芝鸿同志前来授课,完全得益于陈冀平书记与施芝鸿主任多年的工作交往形成的友谊与情缘。 在当天的授课中,施芝鸿同志在辅导报告中深度解读了2016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他强调,要准确、全面、系统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主线和内在逻辑。他指出,贯通2016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的有两条理论主线,一条是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条是居于指导思想地位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此次两个小时的授课中,他从“立”字当头、“破”在其后、“创”在其上、“治”在其间、“容”在其中等五个方面,条分缕析而融会贯通地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内在逻辑。 此前,曾经久闻施芝鸿主任的大名与影响,知道他是上世纪90年代初因鼓吹改革而名震一时的”皇甫平”三人组成员之一,也知道他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起草组的大”笔杆子”,还知道他是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更知道他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向党内外与国内外宣讲的主要领导成员。 没想到,如此具有知名度与影响力的理论专家就近在眼前。为此,在全场2个小时的听课中,大家都是全神贯注地聆听、聚精会神地听讲。 看起来,施芝鸿主任只是讲了“立”、“破”、“创”、“治”、“容”等五个字,但每个字后面其实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与深邃的思想。如此概括、如此讲授,拿捏有度,解读有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充分显示了一个党建理论宣讲大家的高度与深度。 由此,我就想到一个现实难题,那就是党课的讲授方法问题。我们平常听到的党课授课,不少是照本宣科,有的是套话官话,缺乏吸引力,缺少鲜活性。 那么,施芝鸿同志的讲授方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独特之一是有条有理。 应当说,条理性是一场演讲一场党课叫好又叫座的前提和基础。在施芝鸿同志的授课中,其条理性首先体现在他对两条主线与五个字的具体解读中。五个字,就是五个方面;五个方面,正是五个条理。于是,我们听到了他对这五个字的如下精彩讲解。 第一、讲到“立”字当头。他主张,首先是要立目标、立导向;其次是要立规章、立规矩;最后是要立标准、立标杆。 第二、谈到“破”在其后。他提出,一是要立新的发展理念,破简单以GDP增长论英雄;二是要立清风正气,破“四风”积弊和腐败积垢;三是要立“明规矩”,破“潜规则”;四是要立公平正义和在党纪国法面前一律平等,破各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五是要立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破“好人主义”盛行;六是要立新型政商关系,破官商勾结、利益输送。 第三、说起“创”在其上。他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经济领域;二是在政治领域;三是在文化领域;四是在社会领域。 第四、论起“治”在其间。他强调,一是在于制度之治;二是在于法治之治;三是在于参与全球治理之治;四是在于现代化、专业化的治理能力之治。 第五、言及“容”在其中。他建议,一是要兼容;二是要包容;三是要宽容;四是要容忍;五是要容错。 如此清晰的思路,如此清楚的讲解,自然而然地就让所有听讲者很快熟记在手、牢记在心。 独特之二是有板有眼。 所谓有板有眼,是指独特的概括与提炼。在授课的开始,施芝鸿同志告诉大家,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如果把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担任河北正定县委、福建宁德地委、浙江省委主要领导时的4本主要著作,同今年出版的“读本”和“选编”结合起来学习、贯通起来理解、打通起来贯彻,一定能够推动“两学一做”活动取得更加丰硕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 其实,施芝鸿同志除了曾经先后参与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文件起草外,还参与了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起草。同时,多年来还曾积极而全面地宣讲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得到了中央领导与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作为从事党的政策研究和文件起草工作的专家,不仅著述甚丰,成果丰硕,而且还善于总结提炼。近年来,又推出了《当代中国的主义和问题》、《改革潮头雪浪花》等新作。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新表述,施芝鸿同志同样作了高度而精炼的概括。在此次授课中,他给我们深入介绍了他的概括与提炼,那就是:“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引领新常态,为民造新福”。所谓“一二三四五”的具体表述是:“一个中国梦”、“两个一百年”、“三大战略”、“四个全面”、“第五个现代化”。 众所周知,“一个中国梦”,最早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两个一百年”,则是2012年1月至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提出来的两个大目标,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大战略”,是2014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中央决定,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四个全面”,是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五个现代化”,是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提出的:“我们讲过很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讲。” “上山打老虎”,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按照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不封顶、不设限、无例外的原则持续高压反腐。四年多来,我们党对“四风”的严厉整顿,对裸官的系统性清理,对腐败的零容忍惩治,对境外逃犯的不懈追捕,一系列反腐行动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动真格、敢碰硬的。 “引领新常态”,是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概念。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30多年后出现的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就是一种符合经济增长规律的新状态、正常态。新常态的提出,是尊重这种客观经济规律的体现。 “为民造新福”,就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从而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领域都有新的改善和提高。 朗朗上口的数字归纳,循循善诱的诗词解读,使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新战略,理解更加深刻,领会更加透彻。 独特之三是有声有色。 无论是讲课还是讲话,都希望获得一个好效果。好效果从哪里来?显然,讲课的方法至关重要。是否引人入胜,能否深入人心,就在于讲者能否做到深入浅出,从而实现通俗易懂。简而言之,是否接地气,能否讲明白。 从施芝鸿同志的讲课风格来看,要做到有声有色,至少需要在一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讲故事。一场精彩的演讲,一定要有若干个来自身边或取自天边的故事来充实。这个故事不一定要长,但一定要有趣。所谓有趣,就是一定能够要有品位、有启发、有想象力。讲述的故事可能是一个历史故事,也可能是一个国外的故事,还可能是一个眼前的故事。施芝鸿同志讲述的就是我们大家知道但又不知详情的打虎故事,于是我们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认识就更加清晰更加明白了。 二是要举例子。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其实处处是例子,时时有例子。所以,演讲时就可以将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例子,活学活用,现讲现用。无论是听说过还是经历过的趣闻轶事,都可以拿来当演讲的例子。讲党课时,就可以考虑讲述一些“关键少数”违法乱纪而受到处罚的情况,作为讲课时的例子,予以重点强调与现场互动。施芝鸿同志在授课中,经常以不少他讲课时与学员交流时碰到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补充说明,要求正确理解。 三是要打比方。可以说,打比方既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为了讲解“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施芝鸿同志特意用手臂与拳头的关系作比方,以强调“四个全面”的重要性。他说,“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施芝鸿同志讲解说,党的十八大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实现各方面的宏伟目标任务,就迫切需要系统的总方略与抓手。几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于是,从接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告“全面从严治党”,一个重大战略布局就有条不紊铺展开来了。 一场既有思想内涵又有精彩概括的党课,无疑留给了我们法学会机关及事业单位所有听课的干部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施芝鸿同志的精彩授课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方法,更重要的是,更加深入而有效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深刻内涵与深远意义。 对照施芝鸿同志的授课方法,我们感到,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党课学习,而且还需要改进学习方法。在我们平常俗称的"一课三会"制度中,除了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就是需要按时上好党课。而如何上好党课,除了党课学习的主题与内容安排,那就是党课的授课方式。“三会一课”是一个老传统,怎么样才能焕发“新活力”呢?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尤其是党课学习活动,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内容和形式,更加注重质量与效果。最近,在我们民主与法制社党支部学习活动中,我们对此也作了一些探索与改进。作为党支部书记,我义不容辞首先在党课学习中,为支部党员讲了第一课,党课主题就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 在这次党课学习中,我用了“原来、本来、后来”三个关键词,概括了我对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学习体会。 一是“原来”。 所谓“原来”,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会诞生共产党,中国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共产党成立95年来到底作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绩、创造了什么传奇。总而言之,就是告诉大家,我们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所经历的风雨之路、坎坷之路、不凡之路、胜利之路。 可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才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伟大胜利,承载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才开始全面迈向现代化,中华文明才开始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才开始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才开始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才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才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而彻底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因而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将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来的成就以“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与“三次伟大飞跃”作了经典概括。然后,总书记又以三个“历史告诉我们”的表述方式,总结了中国共产党95年来的历史经验,最后落到三个“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要求所有共产党人都要“不忘初心”。 其实,总书记强调的“不忘初心”,就是要从中国共产党诞生那天开始寻找我们的血脉与根源。所以,在重新了解共产党成立95年来的贡献与成就之后,还要重新回顾我与共产党之间的缘分。换句话说,我们既要清楚共产党的“原来”,更要记得我们每一位党员与共产党的“缘来”。尤其需要明白的是,共产党是如何培养我与成就我的,而我又为共产党作了什么贡献。 正如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薄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这对全党乃至全体党员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思考题与必答题。 二是“本来”。 我理解的“本来”,是指共产党的思想本源与新年本质。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如果说“原来”是指“初”,那么“本来”就是指“心”。“不忘初心”,就是指我们所有共产党人绝对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位共产党员,绝对不能忘记自己当初是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绝对不能忘记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所应该坚持的最本质的理想与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面向历史“三个永不动摇”与面向未来“五个丝毫不能动摇”,就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本来”。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三个永不动摇”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从未来的视角来看,“五个丝毫不能动摇”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党的理想信念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不能有丝毫动摇。 因为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本”,所以总书记才特别强调“永不动摇”与“不能动摇”。同样,作为共产党党员,我们也要做到永远不能动摇自己对党的理想信念,永远不能动摇自己当初入党宣誓时所表达的誓言,永远不能动摇自己作为党员的责任与使命。 三是“后来”。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的8800万共产党员,都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后来人。如果我们做得不好,共产党可能就没有后来了。所以说,我们这些共产党的后来人,一定要做得更好,共产党才有后来,才有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这个党要恢复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有一个党员要合格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只是提到新党员面前,也提到一部分老党员面前了。如果几千万党员都合格,那将是一支多么伟大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同构成对党的执政地位最大威胁的腐败的长期斗争,面临着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问题的长期斗争,面临着同可能导致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的党内突出问题的长期斗争,面临着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种危险”的长期斗争,面临着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的长期斗争。 总书记强调的这五个方面,都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党的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同推进“伟大斗争”这“三项伟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党中央才终点提出,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持以零容态度开展反腐败斗争,坚持作风建设从高级干部抓起,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切实增强全党同志“四个意识”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党中央要求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这“四讲四有”体现了党章对共产党员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合格党员的主要标志和显著特征。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调的是,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实际上就是如何做一个合格党员。可以说,“两学一做”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细胞工程”,目的在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基层落地生根,使党的每一个细胞都健康起来,每一个党员都合格起来,每一个组织都坚强起来。 由此可见,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后来人,全体党员的素质表现和作用发挥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党的肌体是否健康和执政基础是否稳固,更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共产党的后来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党员比作“党的肌体的细胞”,正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可以说就是党的建设的“细胞工程”。有了这样的“细胞工程”,我们共产党的后来才有可靠的保证。否则,我们就会出现苏共那样“20万党员时建国、200万党员时卫国、2000万党员时却亡国”的痛心疾首的现象。 党课是每一位中共党员的必修课,一场内容丰富形式活跃的党课可以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可以使我们的必修课更加有效和有趣。所以,我们每个党支部都需要在党课学习不断探索新的形式、不断摸索新的方法。 在本文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看到新华社发布的一条宣讲团成立的消息。为推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热潮,中央决定由中宣部会同中央有关部门组成中央宣讲团。 在这份中央宣讲团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党政部门的省部级领导,也看到了诸如姜伟、袁曙宏等许多熟悉的政法界领导。刚刚给我们授课的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副主任施芝鸿同志,同样也名列其中。最近,25位中央宣讲团成员已经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宣讲。他们与施芝鸿同志一样,都是中央政策宣讲的名家,都是思想理论解读的专家。更重要的是,都是我们党课学习时授课的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