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社会要变得让人觉得更有希望、有期待、有未来

来源: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 作者: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法静亦水 教育 社会 环境 家长一窝蜂送孩子出国留学,我们的教育差在哪?春节里,亲朋好友相聚总免不了互相八卦,譬如找对象没、去年赚了多少、你家娃成绩如何等等。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会交谈送孩子出国留学的话题。为了给学历镀金、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
法静亦水 教育 社会 环境 家长一窝蜂送孩子出国留学,我们的教育差在哪?春节里,亲朋好友相聚总免不了互相八卦,譬如找对象没、去年赚了多少、你家娃成绩如何等等。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会交谈送孩子出国留学的话题。为了给学历镀金、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逃避应试教育、为了回国后找份好工作……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曾在演讲中说起教育,他认为教育不仅仅关乎教育,更关乎国家软实力。他提及澳大利亚一家报社曾发表的一篇文章说,暂且不要讨论中国的经济总量什么时候能够超过美国,先问问另外三个“什么时候”:?何时全球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何时全球年轻人会最欣赏中国的电影文化书籍??何时全球消费者在选产品时会首选中国的品牌?同时,数据也证明,近十年来,送孩子出国留学渐成风潮,而且正走向低龄化。日前美国发布的《2016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5-2016年留美人数首次突破100万,比上一学年增长7.1%。其中,中国学生人数最多,为328547人,占美国留学生总数的31.5%,相比2014-2015年增长了2万多人。到底是中国家长太过焦虑、盲目跟风,还是国内的教育实在不尽如人意,小巴请教了几位大头,来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当前的这一现象。龙永图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教育不仅仅关乎教育,还关乎国家竞争力”我原来一直不太同意我们送自己的孩子到美国去接受教育,我曾成功地阻止了我的女儿去美国留学,但二十年后,我的外孙女已经在美国了,那种内在的力量是我们都抗拒不了的。我从多年的工作经历中也确实感觉到,教育关乎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经济转型、创新、建立正常的政商关系等,教育发挥根本性作用;?在提高国家软实力方面,教育也大有作为。我们过去没有话语权,首先是因为观念有问题。过去,我们从短期的利益出发表达观点,话语权越多,对国家的形象和名声造成的损失越大。教育还关乎国家的竞争力所以增强软实力的核心在于,要以怎样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看待自己。在教育中,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世界正确的认识,才能使我们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提高自己的地位。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我想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特别强调几点:?培养孩子的诚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是培养优秀社会公民最核心的问题。作为一个搞经济的人,我从以上角度来看待好的教育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对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意义。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竟有那么多人离开自己的国家,那么多家庭付出沉重的代价,只为孩子出国留学。所以教育问题涉及很多人、很多方面,甚至涉及国家的未来。真正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很不容易,希望更多的人去探索、去努力。秦朔秦朔朋友圈创始人“出国读书应是孩子的选择,而不是为了逃避压力”这些年随着城市化发展,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稀缺。中国家长的传统观点是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将来就没有好出路,所以纷纷将孩子送出国。同时,国内的教育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题海战术和淘汰制让题目越来越难。放眼全球,中国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不错的,但自我接受度和满意度非常糟糕,自卑度很高。而这又加剧了家长的慌乱,于是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但家长一窝蜂地将孩子送出国存在很多问题,孩子本身不一定适合,要看他们的自理能力、社会化程度、抗挫能力等。中国学生在学术正直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国内对考试、作业和日常讨论中的作弊现象处理并不严格,但国外不同,因此存在被劝退的情况。也有的留学生在国外呆了好几年,回来后发现英文还是一塌糊涂。另外,在美国等国拿工作签证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对于作弊现象,国外比国内要严格地多对于这些问题,中国的家长并没有进行深度思考,如果仅是为了躲避眼前的困难,很有可能制造出更多长远的困难。针对目前的现状,有以下方式可以改善:?从政府角度看:马太效应的局面是不行的,教育要普惠要公平。允许好的私立学校扩大办学,对于国际教育、民办教育,都应大量鼓励和倡导;?从教育理念看:应该从应试转向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尝试多元化教育和考核方式,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有一技之长,而不是唯有考试分数高;?从家长的角度看:要花更多时间去沟通,帮助孩子培养学习习惯。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投资,不应是金钱,而是时间和耐心。让出国读书成为孩子自然真实的选择,而不是变成让孩子逃避压力、为家长脸上贴金的一件事。封一帆浙江新课堂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培养开放能力,是教育中重要的课题”中国的出国留学潮足有三十年历史,这三十年不同阶段的社会背景、留学动机都不相同。“低龄化”是近十年留学最大的主题词。高中生申请读本科的趋势达到顶峰,而初中生申请读私立高中的浪潮方兴未艾。这个潮流和我学生时代的本科生申请读研大不相同——留学从个人决定为主转变为家庭决定为主。在我的学生时代,这个决定是能改变未来财富状况和人生走向的,所以专业选择和就业必然紧密挂钩;在最近的留学专业选择中,“艺术史”专业不再如此冷门。这背后折射出中国家庭财富积累、国际视野、教育理念的巨大变化。但留学绝不是中国教育的救星。要解决中国教育问题,还得回到中国教育自身。我不想妄评中外教育的“高低”,但的确感到国内教育是“狭窄”的。无论是理念、方式、目的、视野,各方面都很“窄”。举个例子,法国高三有哲学课,学习的概念包括:意识、他人、欲望、存在与时间、真理、物质与精神、自由、义务、幸福等。国内外教育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哲学会考中有诸如“对自我的认识是否以他人的认知为前提?”“欲望一定会带来痛苦吗?”“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它的意义吗?”“工作会让我们失去自由吗?”等论述题。国内教育环境下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严肃、系统地思考过这些问题。这样的课程让人思考“教育本质”的根本问题。其实,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能力是“开放”,即在“自我”之外,能够容纳不同想法、意见、文化、态度、信息,甚至思维模式。在最近对于世界的未来的讨论中,“分歧”成了关键词。不论美国还是欧洲,不同人群间的分歧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失去互相包容的耐心和能力。很多学者试图分析其背后复杂的原因:美国经济复苏缓慢、西方左翼势力政治无能、网络出人意料的封闭性质(把同类人聚在一起,形成封闭的信息圈子,圈内人完全忽略圈外的世界)。根据我非常有限的观察和思考,教育也是背后不容忽视的因素。我们的教育往往不锻炼学生开放思考的能力。 一个人很快形成一套封闭的、似是而非的、自圆其说的认知模式,并维持一辈子。 但我认为,真正优秀的人才是“超越”这些模式的,这是其与众不同的所在。魏英杰专栏作家时事评论员“目前趋势难以逆转,除非国内环境得到改观”富裕阶层送孩子出国留学就不说了,因为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但对许多中产阶层来说,是有经济压力的。许多人甚至在孩子读小学初中时就开始筹钱或送到国际学校准备。支付孩子教育的经费占据中产阶层收入很大的比例。这些中产阶层拼了命要把孩子送出国读书,背后反映他们对国内教育的不满,也有教育以外的原因,例如对国内的环境包括食品安全、人文环境、竞争环境等感到不满。用更直白的话来讲,一方面是对未来有更高的期待,一方面是对国内环境的不满。这样的后果是,中国许多拔尖的人才都到国外去了,虽然不排除很多人留学后回来工作,但还是会造成人才的流失。因此不得不回到教育改革的问题,我们当前各阶段的教育都不能让人满意。应试教育一定要改革。但是怎么改,往哪条路走?国内的应试教育一直面临着改革的问题现在实际上在走回头路,在拼命地往应试靠。比如以减轻课业负担的名义,取消了很多考试,但因为高考没有做出根本的变革,导致小孩的负担反而加重。必须把教育从应试转变到培养人本身来,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好经验,但是国内行不通或者不能去实行。家长纷纷送孩子出国留学这个趋势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只有到了教育有根本性扭转,社会、环境有很大改观后,总之社会要变得让人觉得更有希望、有期待、有未来,那么人才往外走的趋势才会慢慢改善,趋于正常化。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责任编辑: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上一篇:新年词两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