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细碎家常话春节

来源: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 作者: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法静亦水 香味四溢 细碎家常话春节 家人过年吃长菜的传统,张家一直保持到现在,即使在第二故乡美国新泽西也是如此。每次中国新年到来,夫妻俩就会去华裔超市买些东方蔬菜备用。特别是已经年过半百的夫妻,在讲求健康食品的环境里,非常欣赏这个巧食蔬菜的办
法静亦水 香味四溢 细碎家常话春节 家人过年吃长菜的传统,张家一直保持到现在,即使在第二故乡美国新泽西也是如此。每次中国新年到来,夫妻俩就会去华裔超市买些东方蔬菜备用。特别是已经年过半百的夫妻,在讲求健康食品的环境里,非常欣赏这个巧食蔬菜的办法,况且过年时享用意寓别具一格:青白苦菜萝卜——清白,蒜苗——算计,绿葱——聪明,韭菜——长久,芹菜——勤快,等等。 张太太生长在第一故乡西南春城——云南昆明。记得青少年时期,每次过年时,家人忙出忙进,一如既往,年前清洗备货,年三十守夜,年初一逛街,其他几天拜年,年初六大家开始上班上学,元宵一顿四喜汤圆,愉快度过每个年头。 记忆中,张太太青少年时期的过年,就是在吃喝玩乐中度过的。 大家过年一定要备吃的。使用鸡鸭鱼肉做蒸炸煮炒炖的菜式系列中,千张肉,粉蒸肉;脆酥肉,炸带鱼;红烧肉,白斩肉;宫保肉,回锅肉,家家户户要备好的八大碗,过年时就不用忙碌,也不用操心是否需要倒着扫地,污水要存放不能泼出去等规矩,足可以对付几天的做饭功夫了。其中最令人不能忘怀的,是食物里的酸香味道。 酸味,是那锅长菜带来的。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期,家里过年,一定是一口大炖锅里,骨头汤做底,各种各样蔬菜,年三十到元宵节,每天有加,不能刀切。在没有冰箱的日子里,气候所致,一定是会泛酸的。据说需要多加油,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可是食物匮乏的年代里,家人舍不得。 现在不仅有冰箱帮忙冷藏,还有特殊汤锅——“滇式火锅”助阵,据说源于蒙古人南下云南的缘故,锅子像蒙古族帽子一样,“帽中”烧炭,“帽沿”放菜,里面食料花样多了去了,全家人可以围桌“火锅”,热气腾腾,可以连续吃个15天没问题! 家人过年吃长菜的传统,张家一直保持到现在,即使在第二故乡美国新泽西也是如此。每次中国新年到来,夫妻俩就会去华裔超市买些东方蔬菜备用。特别是已经年过半百的夫妻,在讲求健康食品的环境里,非常欣赏这个巧食蔬菜的办法,况且过年时享用意寓别具一格:青白苦菜萝卜——清白,蒜苗——算计,绿葱——聪明,韭菜——长久,芹菜——勤快,等等。 香味,是萦绕在舌尖的“大救驾”饵块。拥有吃米传统的南方人,使用熟饭舂出来的糍粑,而且还要是产于昆明东郊呈贡那边官渡的饵块最黏。方寸切片,火热辣油炒锅里,配上云南宣威火腿、酸菜、韭菜、新鲜豌豆苗,加上甜酱油,爆炒出来香味四溢。 张太太记得小时候,见过家人切饵块和火腿的情景,有次看到家父握刀的手指,出了一两个水泡。没办法,昆明冬季大部分时间都是干旱天气,风干的东西非常坚硬。后来听亲戚说,有的人家或者餐馆,人们使用推刨,那是一种能够推平木头的木匠工具,据说用在饵块和火腿上,片片均匀,令人好生羡慕,但是没有亲眼见过。 现在张家夫妻俩,通过与乡亲朋友探索交流,使用江浙人的干货“裸果干”,水泡发软之后就可以使用,或者使用韩裔超市的新鲜年糕片,也不用切的。做出饵块味道,可以时常有机会解馋了。 玩,大年初一,当地人的传统,不可以串门,说是会惹事生非;也不可以做洗涮家务,否则会一年忙到头。于是大家就到闹市的正义路和南屏街去闲逛,围看花灯或者滇剧表演,买些零食或者玩具之类的。当然,也有人是到一些风景区——当地有名的三清阁、筇竹寺和金殿去玩。 玩的过程中,大家饿了,就吃碗米线。米线,是熟米饭压出来的“面条”,热和点的话,吃碗“过桥米线”,鸡鸭火腿高汤,配上鱼肉片、豆腐皮、韭菜豆苗,加上鹌鹑蛋,倒进米线,一股脑喝下去,冒个大汗。凉爽些的话,喝碗“豆花米线”,冰凉辣乎,酸爽愉快。高兴了,就买些香脆米花糖、花生核桃米条杂糖、怪味蚕豆葵瓜子、八宝饭或者米糕,等等。 过年期间,张太太很喜欢跟着姐夫和姐姐去他们乡下的亲家玩。除了品尝他们准备的年货,还有收礼物,更有大把的机会跟着大家去做客。那是城镇附近农家村庄的地方,见了平方加立方关系的七姑八姨,跟着大家嘴甜地拜年之后,肯定是一顿大吃,而且是巴掌大的肉片使劲夹到碗里的情景!就此还可以品出一些“隔锅香”——自家的比不上别人家的味道。 其中,除了那些爽口刺激的咸菜系列,还有难忘的自制的豆腐香肠,更有汽锅鸡最好吃,是甜的!张太太童年的记忆里,自家的鸡汤是苦味的,家里好不容易有机会杀鸡炖汤,肯定是加了三七根的,每当别人说到鸡汤,自己喉咙里就会泛出苦味。殊不知那个时候,祖籍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迁徙边疆云南的家族,几辈人就是靠着三七家业发达起来的,家长在那个年代,是在借鸡汤机会给大家吃点三七,为全家补身体。后来条件好了,鸡汤也才算回到了原汁原味。 乐,除了穿新衣,还有放炮仗。特别是,大家年复一年地沿着旧式习惯,在客厅里铺松毛(马尾松针叶),忙得不亦乐乎! 节日期间家里铺了松毛,室内清香。有时,大家因为节后打扫的劳累而心生厌烦,想逃过一次,但是又因为到滇池边的西山采集松树叶子,冬季欣赏湖水山色和数数树上茶花带来的乐趣,给母亲用松毛捂出甜美白酒的诱惑,抵挡不住之下,就忍不住又铺一次。 如此这般,一直到现在,张太太生活在第二故乡,冬季节日到来之时,忘不了把松毛“请”进家。刚好,圣诞树就对应了这个选择,同样的松毛香,那是浸到肺腑里去的味道,把两个故乡联系到一起了。
责任编辑: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