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到组织了!”“父母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说的很好,唱的也很好。 其实,一说到组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温暖,是组织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这种温暖是来自他们对组织的归属感、自豪感和组织对人的关心。 同样,一说到党组织,广大党员首先想到的是党组织的温暖,这种温暖来自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党组织对党员的关心。 今天重温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我们依然能感到温暖,主席说:“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位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 主席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群众活着的时候,领导要关心、爱护、帮助他们,死的时候要开着追悼会。 也就是说,活着的时候要让群众感到党组织的温暖,死的时候也要让群众的家庭亲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而且活着的群众也看到了自己的明天,也会觉得活着有个奔头。 让党员感到组织的温暖,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加强党建。 可是一说到党建,有的党员就反感,反而感觉不到党的温暖。这是为啥? 依我观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党建工作“烦了心”。党建形式呆板死板,板着面孔瞪着眼,一说党建工作就是集体学习,一说政治学习就是记笔记写体会,没有把政治理论学习融入到学习生活中,理论学习、理论教育不入心不入脑,没有说服力。 二是党建工作“寒了心”。不以人为本,没有真正了解党员需求,没有真正解决党员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谈心谈话不主动不深入,实际问题长期不解决寒了人心,党员和组织之间有隔阂,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 这是一个事实。同是省直部门,一个部门为招录的所有人员解决了两地分居问题,而考到另一个部门的人员还依旧在两城之间奔波,你说,哪个部门的归属感更强?哪个组织更温暖? 有一名退休法官被杀害了,但是该院的微信公众号依然歌舞升平,只字未提,怎能不让司法人员寒心? 三是党建工作“离了心”。党建工作,党员是主体。然而,在党建活动中,有的领导高高在上,整天端着架子,不愿意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参与党建活动,与普通党员的距离越来越远,脱离党员,而且还不信任党员,时时处处提防党员,严厉有余而关爱不足。连领导都不参与,党建工作还有啥感召力? 四是党建工作“散了心”。主要是党建载体不丰富,党组织的集体活动少,尤其缺少拓展运动那样的组织活动,党员的组织融入感不强,党员离组织越来越远,党员的意识也越来越不强。拓展运动为什么受欢迎?就是因为它寓教于乐,人们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团结,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发现: 越是在艰苦卓越、积贫积弱的战争年代,党建的方式越是简单有效,一句“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就可以让广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一句“打土豪分田地”就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抛家舍业、毁家支前,推起独轮车铁了心跟着共产党的队伍走,打过长江去。 建立了新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空前高涨,一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就可以凝聚千百万共产党员的心,就可以激发千百万共产党员的豪迈热情。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热情渐渐回落,多元化追求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组织管的少了,党员也不再找组织了。组织形同虚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淡化了,泯然众人矣,党建工作渐渐弱化。 党的十八大之后,全面从严治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全面从严治党逐渐实现了全覆盖、无死角。 有人说,现在党建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越来越严了,越来越难做了。 其实不然,对党员要严格要求不错,但是也要更多地关心党员,让党员享受到应得的的权利和福利待遇,遇到困难时能及时获得组织的帮助,让党员更信任组织,思想上有困惑时能主动向组织倾诉,能够积极向党组织建言献策。 但是平时我们严厉有余而关爱不足。2月13日,某市关于机关党建工作的报道,通篇都是如何从严的,压根就没提及各级组织是如何关心爱护党员的。是报道忽略了,还是都没有去做?值得深思。 一百次走形式的学习不如一次掏心窝的谈话,一百次走过场的谈心不如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只要坚持以人为本,心里装着党员,眼里看着党员,党建的工作方法就会越来越多,党建的载体就会越来越丰富,党建工作就会越来越有“人味”,党建工作就会越来越穿心,越来越暖人心聚人心。 心暖了,信仰就会更加坚定,内生动力就自然形成了,这种动力用在工作上,将会是无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