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在新中国,属于质量信得过的面检产品,岂偶然哉!真是不可思议,主事者没有给马寅初“洗澡”,刚刚从浙江大学来到北京大学,这位北京大学的老人,就突然发现,北大有自由散漫的毛病,马寅初,真是无师自通啊!此时的马寅初,简直是一位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北大有自由散漫的毛病,何止是一两天了呢!早就如此,历来如此!还需要马寅初发现,真是稀罕! 马寅初主持北大,这位1948年中央研究院唯一的一位经济学院士,不知是廉颇老矣,没有新的经济学思想可谈,还是难得糊涂,不是酒后出席全校大会,就是在学报上,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勤洗澡。这在北大师生眼中,特别有喜感。 马寅初,需要救赎。正好,毛润之给了他一个机会。试想,要是没有《新人口论》,马寅初,最后三十三年,给北大师生什么样的印象?会给世人留下什么样的形象?这里,不妨说一句,不爱听的话,要是没有《新人口论》,马寅初,在北大校史上,比陆平,强不了多少。丁石孙先生,没有让毛润之的孙子,进入北大,平平常常的一件事,马寅初,不一定做得来。五六十年代,北大有多少红二代呀!都是本本分分,考进来的吗? 其实,自从1951年6月,马寅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通过暑假“办班”,对北大师生进行思想改造,克服自由散漫的毛病,马寅初就应该明白,早晚有一天,这些克服了自由散漫毛病的北大师生,在党的领导下,向马寅初校长,进行思想交锋,这一天来了,这一天终于来了!只许马寅初改造北大师生的思想,不许北大师生改造马寅初的思想,这说不通呀! 按理说,正人先正己,北大校长马寅初,1951年发动思想改造运动,那么,首先应该将自己的思想,进行一番改造,率先垂范。改造者需改造。在思想改造面前,人人平等,毛润之说你是“免检产品”,也要经过群众的检验啊!批判马寅初,这在不少人看来,属于一种“原罪”。其实,应该辩证看待“大批判”。 马寅初是学术权威,又是北大校长,批判这么一位大人物,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描绘学术地图,有几位先生,其实,就是在大批判中成长起来的,比如,朱维铮,比如冯天瑜,比如余秋雨。这三位,在文化大革命中,都有写作组的经历。朱维铮就很坦然,从不避讳,余秋雨,心结很重,闪转腾挪,总想躲过去,无奈,很多人揪着不放,其实,余秋雨,大方承认,也不是多么丢人的事。1978年以后,这三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我看来,他们得益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 马寅初又不是真理的化身,批判不得,真理越辩越明。也不是,所有的“大批判”,都没有道理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