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马寅初洗脑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网友投稿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2-07
摘要:(志浩按:这是校订《叩问大学》中《两位倔强的校长》,产生的一点新想法。 1978年迄今, 在把毛润之从神坛请下来的同时,顺带着,把一些人请上了神坛,比如,马寅初) 马寅初这个名字,很是响亮。马寅初,依据马克思的理论,两大部类,以为人类自身的再生

(志浩按:这是校订《叩问大学》中《两位倔强的校长》,产生的一点新想法。1978年迄今,在把毛润之从神坛请下来的同时,顺带着,把一些人请上了神坛,比如,马寅初)

马寅初这个名字,很是响亮。马寅初,依据马克思的理论,两大部类,以为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也要有计划,这就是——“新人口论”,毛润之思考的是,战争的危险,迫在眉睫,中国应对第三次世界大战,减产人口的生产,就意味着减少兵源,这还得了!岂不是咄咄怪事!

马寅初的理论,一度被认为是马尔萨斯理论的翻版,于毛润之,沉默20年。其实,马尔萨斯的理论,是想通过战争等非正常手段,消灭多余的人口。毛润之,反对计划生育,思路是很明确的,逻辑是一贯的。没有那么费解。

马寅初,这位有点名士派的老辈民主人士,就是弄不明白毛润之的意图,理论权威,康老——康生,那可是代表毛主席去北大的,康生的话,很直接:听说北大有一位搞人口论的,不知道,是马克思的“马”,还是马尔萨斯的“马”。

马寅初,这时候,犯了与梁漱溟类似的“错误”,摆老资格。有人总觉得,1949年之后的毛润之,没有雅量。毛润之是不让梁漱溟说话,还是没让马寅初说话?梁漱溟和马寅初,该说的话,不是都说了吗?至于主事者没听,总有人“吃后悔药”。怎么就没听梁漱溟的呢?要是听了,还有“三农问题”呀?怎么就没听马寅初的呢?要是听了,不就没有那么多“人口负担”了呀!

梁漱溟和马寅初,1978年以后,很快,就成为“典型人物”,这是那时候,主事者吃后悔药的结果。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还是现在党中央英明,拨乱反正,为两位先生“平反”,推翻加强在他们身上的不实之词。

历史有时候,很吊诡。现在,有没有类似梁漱溟和马寅初,这样的“社会贤达”,还真不好说?要说有吧,瞪大了眼睛,也没看见;要说没有吧,岂不是,在言路开放上,还不如毛润之?

业余绘制学术地图,对合乎自己胃口的,就爱说一些好话,这是人之常情,但,一不留神,就容易说过头话,比如,《那些有伤的读书人》,尽管校订时,删除了不少过头话,但,拿到样书,发现里面,还有不少过头话。相对而言,2016年出版的《梦里犹知身是客》,在这方面,就好一些,比较“克制”。说过头话,往往针对两类“最”字号人物,一类是最喜爱的,一类是最讨厌的,以此表明,爱憎分明。

其实,在梁漱溟、马寅初,两位先生身上,投射了我们强烈的感情,做人就做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喜爱“神圣化”一些人物,比如,梁漱溟、马寅初;当然,与此相对应,也喜欢“妖魔化”一些人物,比如“四人帮”。鲜活、复杂的历史,总是流淌着一种“剧场化”的氛围。

不错,马老是非常有骨气的。1949年之前,和马寅初一样有骨气的,知识分子,多如过江之鲫。单是一个西南联大,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可不止一位闻一多先生!跟国民政府对着干,很有骨气的知识分子,到了1949年之后,一来二去,变得没有骨气,甚至没有脾气,也很多呀!他们的表现,为什么,令人失望?

在一个大时代来临之际,不妨看一看,马寅初先生,在什么位置?马寅初先生和梁漱溟先生,可以合并同类项。受到主事者礼遇,属于质量信得过,因而可以“免检”的产品。他们两位都没有经过政治“洗澡”,马寅初先生,喜欢洗澡,这是老先生长寿的一个秘方,以至于,家里置备很多澡盆,一天到晚,洗个不停,不止洗一次澡。

但是,要是1949年之后,开国不久,主事者就给马寅初进行政治上的“洗澡”,弄得灰头土脸的,马寅初的骨头,还有那么硬呢!硬骨头是有条件的。即使,周树人先生,被主事者认定为骨头最硬的人,遇到了1957年的反右,又会如何?这不就是那个经典话题吗——假如鲁迅还活着。

没有马先生,1949年以后北大会更没光彩,这话不错。若说马寅初的骨头“最”硬,闻一多烈士,难道硬不过马寅初。和闻一多,骨头硬度,大体相当的一些知识分子,随着院系调整,来到未名湖畔,绕湖三匝,无枝可依啊!

新中国,也要养士,梁漱溟、马寅初,就是新中国所养的士。不管毛润之主观如何,只说,客观上,是不是这么一种情形?梁漱溟、马寅初,要是在1949年,对国民政府,骨头不硬,新中国能把他们当回事吗?

毛润之要试验一下,看一看,那些自由派知识分子,骨头到底有多硬?不是通过反右运动,而是通过“洗澡”。也就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梁漱溟、马寅初,属于“免检产品”,不必思想改造。还没怎么使劲,那些据说曾经骨头很硬的知识分子,就缴械投降,节操碎了一地,这能让人放心吗!

北京大学1949年以后究竟有什么精神,令人怀疑。因为在民主与自由的现代大学取向上,北大在建国初即变成“植物人”。让人感慨不已的,马寅初先生首先在北京大学发起思想改造运动,北大变成“洗澡”的试验田。某种程度上,毁坏北大思想自由传统的始作俑者,正是马寅初。这一幕,不知道是正剧还是悲剧,亦或是闹剧,喜剧?

这就有意思了,马寅初,又不是延安干部,不了解北大的情况。即使延安来的干部,也要在北大,进行调查研究呀,有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马寅初,可是老北大人,老到什么程度呢?1915年,就已经任教于北京大学。这比蔡元培先生,来到北大,早了一年。蔡元培先生,主持北大,塑造的北大传统,就是思想自由啊!马寅初受到蔡先生的重用,曾经被选为教务长,这时,不知道,马寅初是否感受到了,北大教授有自由散漫的毛病。

责任编辑:网友投稿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