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吴波: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的内部构成及相关理论分析

来源: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作者: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发布时间:2017-08-07
摘要:学点马列 吴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认为,阶级结构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
学点马列 吴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认为,阶级结构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①这是马克思主义在阶级问题上的经典论述。 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出发,探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分析无疑是一项前提性的工作。 一般而言,一个社会的所有制一旦确立之后,就具有稳定性即保守性的特征,这与因科技进步所导致的生产方式即分工与协作的发展无疑形成了矛盾,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导致社会形态的变迁。我们首先承认,新的科技革命虽然极大地改变资本主义的分工与协作的深度和广度,但并没有造成社会整体的革命局面,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没有由此发生质的变革。由此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变化的研究,主要是在对其内部结构变化加以考察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和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直处于不断调整和变动之中。这一点符合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②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内部构成也因之始终处于变动之中,由此构成了探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变化的实践依据。 一、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内部构成及相关理论分析 1、分析资产阶级内部构成的三个维度 (1)从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角度看,食利资本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作为资产阶级的两个基本阶层进一步发展。二战以来,由于科技的进步,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对资本需求量的增加等诸因素的共同作用,资本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进一步发展,导致食利资本家阶层即“以`剪息票'为生”③的食利者阶层迅速发展,数量不断增大。在美国,食利资本家中的百万富翁的人数,1948年为1.3万人,1980年为57.4万人,32年间增加了40多倍。食利资本家的利息收入从1948年的18亿元增长到1990年的4671亿元,50年间增长258倍。④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发展在培养出一个迅速增长的食利资本家群体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个不断增加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该阶层的特殊性表现在:第一,他们不是一般的管理人员,而是在私营和国营企业中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首席执行官(CEO)等职务的高级管理人员,控制着重要的生产资料,掌握着决策和经营管理权,发挥的是“职能资本家”的作用;第二,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一般的劳动力工资,在其高额的工资和附加收入中隐藏了利润,即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有的还直接持有企业的大量股票,分享股息和红利。他们自身虽然不是资本所有者,但由于代表了资产者的利益,并和食利资本家一道分享了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了它的资产阶级属性。随着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由具有较高科技知识和管理技能的“精英”组成的这一阶层,成为资产阶级内部最活跃的一支“新锐”。 (2)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管理社会职能的不断扩展,政府管理机构不断膨胀,特别是在20世纪60— 70年代所谓“专家治国论”的舆论主导下,经过专门教育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高级知识分子阶层不断扩大,“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也随之相应不断发展。所谓“政治精英”,主要指掌握着国家行政和政治的权力的资产阶级政党的上层人物和政府高级官员。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该阶层成员一般都出身于资产阶级,具有财团背景,与垄断资产阶级具有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其中一些人本身就是资本家,体现了垄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深度。所谓“知识精英”,主要是指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肩负着提出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的一部分高级知识分子。该阶层的特殊性在于作为资产阶级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存在的意义,体现了资产阶级社会分工的深度。在这两个阶层中间,有的虽然“按照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地位来说,他们可能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相隔天壤”。但使他们成为某个阶级代表人物的主要原因是,是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解决办法”⑤。他们或者是资产阶级的“管家”,或者为维护和发展资产阶级的利益出谋划策。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作为资产阶级社会主干的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和思想代表构成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的基本框架,而后两个阶层的形成和发展则标志着这个阶级的完备和成熟程度。 (3)从资本规模状况看,随着资本和生产的高度集中和垄断,大型垄断资本家阶级数量不断增长。美国《财富》杂志根据2004年公司经营收入情况公布了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的最新排名。沃尔玛公司2004年收入为2881.89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1%。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以2707.72亿美元再次排名第二,其石油因油价攀升比2003年上涨了27%,其利润则连续2年位居《财富》排名榜首,赢利额达253亿美元。这家杂志从1954年开始每年公布一次美国500家最大公司经营收入排名榜。自那时以来,曾排名首位的只有沃尔玛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其他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在日本,三菱等6大财团控制着日本几乎所有重要工业;在法国, 200家最大的工业集团控制了法国一半企业。需要指出的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发展并没有使他们失去国籍而成为所谓“超国家”的阶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虽然对母国政府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但任何一个主要跨国公司的控制权都牢牢地掌握在某一个国家的手中。同时,垄断资产阶级的迅速发展并没有由此改变中等资本家阶层仍然是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主体的判断。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及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生产更加专门化,并且,大型垄断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要求,往往需要中小企业承担提供零配件的职能,在这种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小企业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过,与大型垄断资本集团相区别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中大多数中等企业的资本家仍然采取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合一的形式。 2、关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并取得统治地位”的理论分析 对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现象,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 20世纪初投资银行家通过设置专职经理,实现了财产和家族的彻底分离,导致了家族资本主义的瓦解,并且“让位于社会流动”。在他看来,作为“企业组织者”的这些专职经理,通常是一些工程师,是一个“特殊的集团”。“他们义不容辞的使命是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形式。”并且,由于缺乏一个受传统支持的阶级地位,他们需要意识形态来证明自己的权力和威望。他认为,现代西方社会权力和阶级地位似乎正在进行两个“悄无声息”的革命。一个是权力获取模式的变化,单单的继承权已经不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另一个是拥有权力的性质本身的变化,技能和政治地位而不是财产,变成了权力得以确立的根据。⑥由此出发,在他的视野中,企业经营管理者这个“特殊的集团”的形成实际上已经具有了作为一个阶级并取得统治地位的意义。 丹尼尔·贝尔从现象上注意到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变化,但由于方法论的差异,结论与马克思主义大相径庭。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指出:在股份公司内,“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⑦ “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⑧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进一步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的一般特性,就是资本的占有同资本在生产中的运用相分离,货币资本同工业资本或者说生产资本相分离,全靠货币资本的收入为生的食利者同企业家及一切直接参与运用的资本相分离。”⑨随着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这种分离就不仅表现在一国内部而且具有全球性的特征。对此,列宁认为,所谓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意义,就在于“这种分离达到了极大的程度”⑩。“帝国主义的趋势之一,即形成为`食利国'、高利贷国的趋势愈来愈显著,这种国家的资产阶级愈来愈依靠输出资本和`剪息票'为生。” 11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史验证了上述论断的科学性。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企业经营管理者始终不具有作为一个独立于资产阶级并替代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意义,它的出现和发展只是进一步丰富了资产阶级的内部构成。应该看到:继承权确实已经不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但仍然作为主导性的因素发挥着作用,拥有权力的性质也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技能和政治地位的意义只是获得了与财产发生联系而取得权利的机会。管理权与所有权虽然实现了“分离”,但“分离”的并非“彻底”,并不意味着管理权获得了一种绝对独立性的存在。这是因为,这种“分离”,并没有弱化或取消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所改变的只是控制的形式 12。也就是说,资本所有者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的地位从来不愿也没有发生任何意义上的根本性转变。企业经营管理者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并不在于他们因拥有的知识和技术而独自取得了一个新的阶级地位,而在于由这些知识和技术作为中介而取得与资本的联系。这同时也就决定了这种统治地位的不彻底性,即企业经营管理者阶层的权力归根到底始终从属于企业资本所有者的权力,企业的最终决定权和最终控制权始终掌握在资本所有者手中。 二、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及相关理论分析 1、分析工人阶级内部构成的四个维度 (1)从工人阶级的社会来源结构看,主要表现出两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女性工人数量增加。随着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权运动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扩大以及政府鼓励等因素的影响,妇女就业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据国际劳工局统计, 2000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女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6.5%、45%、43.9%、45.1%、40.9%,而1950年则普遍为30%左右。二是外籍劳工和移民增加。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以来,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局势的变化,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以及国际劳动市场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外籍劳工和劳动移民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指出,当前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移民工人约占工人总数的10%。 13移民主要从欠发达国家流向世界高度工业化的地区。以美国为例, 20世纪60年代以前, 82%的移民来自欧洲,到了90年代,80%以上的移民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 14另有资料表明,由于与邻国之间在经济实力上的显著差别和本国劳动力短缺,在日本,未获得工作许可即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外国工人数量一直呈增加的趋势。据亚洲劳工解放合作网估计, 1991年该数目高达30万。 15 (2)从各产业工人的构成比重看,随着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的提升,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阶级在工人阶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二战以来,从事教育、文化、医疗卫生、通讯、交通运输、银行等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大量增加。以美国为例,从1900年到1997年近百年间,从事运输、邮电、贸易、金融、教育等各类服务业的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在总就业量中的比重,由37.90%上升到81.2%。而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合计所占比例则从1900年的62%下降到1990年的31%。 16 (3)从脑体工人的构成比重看,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型工人阶级在工人阶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也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全部就业人口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人,1950年为36.7%, 1996年则上升到58%。 17 (4)就业方式和获取报酬等方式趋于多样化导致工人阶级的内部分化并具有新的特点,这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显著变化。就业者群体本身的地位不仅因劳动市场状况而分化,而且“因劳动合同的种类(是核心职员还是临时工)、劳动岗位的稳定程度(是在主公司还是在供货公司工作)、籍贯(是本国人还是劳动移民),或劳动关系(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而分化” 18。法国学者让·罗金指出,经济全球化以来的新经济,创造了一批新型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工作条件(灵活工作时间或自愿超时工作)、获取报酬的形式(如股票期权制)以及同雇主的关系(如不是被解雇,而是自由流动等等)和工会的关系(不参加工会,同雇主进行个别谈判)都与传统工人不同。 19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非全日制工人平均占就业总数20%左右,有的国家高达38%,而且还在增加。德国《时代》周刊2005年3月10日报道,今天,超过40%的日本雇员是非全日制职工,人数为20年前的2倍。 20 2、关于“脑力工作者是不是知识阶级”的理论分析 针对脑力工作者大幅增加这一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西方社会有关“知识阶级”问题的探讨逐渐泛起。认为脑力劳动工作者是“知识阶级”的观点,所依托的是以知识作为阶级划分标准的理论基础。而在马克思看来,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直接取决于人们同生产资料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虽然是创造价值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并不是一种生产资料,它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共同由劳动者使用才能构成创造价值所必需的条件。也就是说,“知识阶级”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换句话说,拥有所谓的知识生产资料的知识阶级是不存在的。 西方一些学者提出“知识阶级”的观点,反映了他们为所谓的工人阶级“中产阶级化”的观点服务的企图,想突出说明的是随着劳动方式和职业技能的变化,工人阶级逐步向中产阶级的方向转化,以满足于他们消除阶级矛盾和对立的主观臆想。姑且不言他们心目中的中产阶级本身就不是一个稳定的统一的存在,事实上,脑力工人阶级数量的增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必然结果。 从事脑力劳动的雇佣工人依然是与资本家阶级对立的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马克思从未将这一阶层排除在工人阶级之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总体工人”的概念。他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21马克思还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者说,把以脑力劳动为主或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但他同时强调:“这一分离也丝毫不妨碍这些人中的每一个人对资本的关系是雇佣劳动者的关系,是在这一特定意义上的生产工人的关系,所有这些人不仅直接从事物质财富的生产,并且用自己的劳动直接同作为资本的货币交换,因而不仅把自己的工资再生产出来,并且还直接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他们的劳动是由有酬劳动加无酬的剩余劳动组成的。” 22 三、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间阶层的内部构成及相关理论分析 1、旧中间阶层和新中间阶层 将农村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自由职业者纳入中间阶层的分析框架,应该是确凿无疑地忠实于马克思的立意的。由于这些社会群体中大多数阶层的存在是与作为资本主义起步阶段的社会历史条件相一致的,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逐步深入和资本主义向自身更高阶段的发展,它们逐渐丧失了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处于不断削减的境遇之中。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农村小资产阶级,即经营家庭农场和小农场者。科技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本的集中速度不断加快,中小农场主分化步伐加快。大量小农场主在竞争中破产,进入城市,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少数人则在竞争中上升为农业资本家。在美国,农业人口只占全国经济活动人口总数的2%— 3%。在欧洲,中小农场主由于引入了现代化的生产手段,进行集约化经营,一般不使用雇工或很少使用雇工,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较强,因此,分化的程度不及美国。而在巴西,土地高度集中的特点越来越为明显。1970年,占农户人口不足1%、拥有1000公顷以上土地的大庄园主,占有全国土地的42.9%, 1995年— 1996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5.1%。不仅农民缺少或没有土地,而且大量地被驱赶出农村,失去在农村作雇工的权利。仅1995年,被从小麦、棉花、可可和香蕉产区驱赶出来的农民就达到100万人。 23 第二,城市小资产阶级。该阶层的特点是:自己拥有生产资料,独立生产,自己劳动,没有或只有少量雇工。这主要指小企业主、手工业者、独立经营者和小商人等阶层。该阶层意识形态的关键因素是信奉独立、不信任大型综合组织、以及偏好传统与持续——— “重视建立在辛勤工作与个人成就为良好道德的信念基础上的热情、朴实、竞争性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24显然,这种多样性并没有缩小小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持续性和再生产方面的”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三,自由职业者。该阶层的特点是,独立从事精神生产和劳务。主要指私人开业的会计师、律师、医生、非雇佣的作家和记者,以及部分运动员、演员和艺术家等。与其他中间阶层的阶层相比,该阶层的主要特征是从事脑力劳动,并一直处于分化之中。 需要分析的是,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劳动分工精致化的程度提高,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公司中中层管理和技术人员的队伍不断扩大;随着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的扩大,“政治国家”的表面淡化,政府机构增多而导致的政府中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增多;随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导致的公立学校、医院、科研机关和文艺团体的从业人员的增加;等等。对于这些阶层,许多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学者认为,在旧的中间阶层衰落的同时,形成了一个新的中间阶层,并将之定义为“新中间阶层”,以示与传统的中间阶层相区别。 2、关于“新中间阶层'是不是中间阶层”的理论分析 显然,“新中间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发展的产物。总体而言,“新中间阶层”的共同特征是: 第一,并不占有生产资料,不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决策者的作用,也基本上不能和企业经营管理者阶层共享剩余价值,因此与该阶层存在着重要区别;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与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特殊关系,即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既执行资本的职能,又执行总体工人的职能,从而与工人阶级也有着原则的区别。正如哈里·布雷弗曼所描述的:“它不断得到资本特权和报酬中的小小份额,而且它也具有无产阶级情况的标记。” 25正是这一特征的存在使得原来清晰的阶级分野和界限变得相对模糊起来。 第二,在思想意识上对现存制度心怀一定的不满情绪,但同时又害怕地位跌落,这表现在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愿望上,是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阶级基础。 第三,不确定性。法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弗朗赛特·拉扎尔认为,中间阶层不是一个阶级概念,其社会地位也极不稳定。美国资深记者隆沃思以详实的材料论证了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哀歌”,“贸易夺走了下层的工作,科技接管了中层的工作,而原来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为了争夺仅存的低薪工作,与原来的劳工阶层斗得头破血流。” “现在已经没有新的家庭进入中产阶级,美国的富人和穷人都比以前多,可是中产阶级却减少了。” 26 马克思之所以用“中间阶层”这个概念的根本立意在于,一方面:强调中间阶层处于资本和劳动的两极之外,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的特质 27,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的;另一方面,马克思还从社会意识的角度指出:“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果说他们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这样,他们就不是维护他们目前的利益,而是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他们就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而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 28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这两个基本点突出的都是“中间”的性质。正如奇尔科特所言,中间阶层“是对立阶级之间冲突、积累过程中劳资对抗、以及国家机器中政治力量增大的产物。” 29倘若探究马克思的中间阶层的重要意涵,即在于承认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对立和冲突的缓冲地带。 如果确认新中间阶层处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中间性质,是以收入水平、教育状况以及思想意识等因素为主要判断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并不排除政治思想和文化等因素的意义,但是以经济因素作为基础性标准。西方左翼学者的一种观点认为,大多工薪收入的工人,不论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都属于工人阶级。但薪给收入的经理和大多数非主管专业人员都应被排除在工人阶级之外。他们是否应标以中间阶级或简单地称之为中间阶层尚有待分析,并不是确定性的。 30这一态度是十分谨慎的。 注释: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0— 741页。② ⑤ 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614、282— 283页。③⑨ ⑩ 11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4— 685、624、624、684— 685页。④ 17靳辉明、谷源洋:《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216页。⑥ [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 33页。⑦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3、494页。 12 16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535、539页。 13钱大东:《国外弱势劳工群体问题》,载《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5期。 14 18[德]乌·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王学东、柴方国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72页。 15 [日]高坂健次:《当代日本社会分层》,张弦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19 [美]克里斯·哈曼:《谁来改变这个世界:工人阶级还是大众?》,工力编译,载《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11期。 20 《参考消息》,2005年3月31日。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6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Ι,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4页。 23卫建林:《西方全球化中的拉丁美洲———一个调查报告》,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页。 24Clegg,Stewart, Paul Boreham,and Geoff Dow. 1985.Class,Politics, and theEconomy,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Paul,p82. 25 29 30转引自[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125、132页。 26参见《上海工运研究》,2006年第3期。 27在西方,“中产阶级”一般理解为包括白领工人、专业人员和其他在收入和地位统计分布中位于中间的人们。马克思所理解的“中间阶层”与“中产阶级”在内涵上有本质区别。
责任编辑:华淳道人学习园地

上一篇:【核桃先生】我的2014:一年的挣扎

下一篇:没有了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