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源头
来源: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 作者: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发布时间:2017-07-19
摘要:法静亦水 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中国城乡广场舞之热追溯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城乡大街小巷的确到处是跳红色舞蹈的人,可是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对文革支持者和对文革理论的清算声讨,中国城乡已然是改革理论风靡全国的形势,而中国城乡开始流行什么?不
法静亦水 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中国城乡广场舞之热追溯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城乡大街小巷的确到处是跳红色舞蹈的人,可是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对文革支持者和对文革理论的清算声讨,中国城乡已然是改革理论风靡全国的形势,而中国城乡开始流行什么?不再是红卫兵的队伍和他们的红字歌舞,而是从西方引来的交谊舞。 如果我们稍微客观一点、冷静一点,就会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至公元2000年前后,中国社会大行其道的是西方各种思想潮流、流行的是西方的电影、书籍,是西方的文学艺术,还有,流行的是西方的交谊舞。 在八九十年代,中国城乡并没有什么广场舞之热,也没有暴走团之纷争,有的是遍及城乡的舞厅,有的是无处不在的好舞者,而好舞者跳的不是什么民族舞演化而来的广场舞,而是引自西方的交谊舞,那时,家家户户,男女老幼,乐此不疲学习的是快四步慢四步,快三步慢三步,学习的是迪斯科、探戈和伦巴什么的,那时还有很多家庭舞会,跳的都是拿不到台面的贴面舞、裸体舞什么的。为此,199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赵丽蓉、巩汉林还合演过一个小品,叫《妈妈的一天》,内容就是以学习交谊舞(伦巴舞)展开笑料的,记得当时赵丽蓉还有个台词:“探戈,探戈,就是趟着走……”,这个小品,正是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热衷西方交谊舞的缩影。而那时的好舞者,正是现在跳广场舞和暴走团的这批人,请问:那时他们跳交谊舞为什么没人如此大动干戈?怎么没人无限上纲? 记得当时跳交谊舞的场所不是广场,而是在舞厅,舞厅档次有高有低,有豪华的,有一般的,有地摊式的,进入舞厅要交费,价格也就有高中低之分。 在交谊舞流行的八九十年代,中国城乡的广场几乎没有跳舞的,有的是油性的学生们和练气功仑的。 后来,大规模的下岗分流开始了,下岗的人当时正是四五十岁之间,里面有买断工龄下岗的,也有企业改制内退回家休息的,这些人当时正逢精力充沛、工作经验极其丰富的壮年时期,长期窝在家里,既没有工作——生命的旺盛精力没法发泄,也没有社交——人的社会性本能被下岗条件碾压至奄奄一息,他们自然会给自己找出路——这正符合了生命适应自然环境而进化的原则——他们的自然而然想起了交谊舞,一则跳舞可以将一身的旺盛生命活力尽情燃烧、释放,二则交谊舞因为是团体活动,这样自然而然满足了人的社会动物的本能愿望,但是,有个客观条件卡在了这儿,就是跳舞要进舞厅,进舞厅要交钱,而由于下岗,他们又无法拿出多余的钱满足这个需求,怎么办?于是,一些男男女女们,开始尝试在广场摆下舞场。 刚开始,在广场跳舞的规模很小,而且不是在所有广场去跳,只是个别广场有个别跳舞者而已。后来,广场舞才如星火燎原一般蔓延开来,并不断得到壮大,刚开始,广场舞者们跳的依然是西方交谊舞,只是大约到了近十来年吧,跳交谊舞的慢慢变少,跳中国民族舞改编的广场舞的人多起来了,再后来,就出现了暴走团。 总而言之,中国广场舞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历史的大背景大概与改革开放引进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有关,历史的小背景大概和引进舞厅和交谊舞有关,社会背景大概和下岗分流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