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乡村:耕读或健讼
来源:取法历史 作者:取法历史 发布时间:2017-07-04
摘要:法律书评 我询问了农家乐的老板,实际上周村的小广播,不止村口的一台,村里各处还有许多。这种广播两个作用,一是村里有集体性的事情可以及时通知,二是县广电局播放广告和新闻节目。广电局通过吸引广告投放,有了一部分营收,也可以确保村广播的日常维护,
法律书评 我询问了农家乐的老板,实际上周村的小广播,不止村口的一台,村里各处还有许多。这种广播两个作用,一是村里有集体性的事情可以及时通知,二是县广电局播放广告和新闻节目。广电局通过吸引广告投放,有了一部分营收,也可以确保村广播的日常维护,这确实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情。缙云地处浙南山区,人口大多因战乱、灾荒迁徙而来,故很多村落的名称极有趣味。比如有叫上大学、古道旁、阳皮坑,甚至有村名为“天堂”,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该村原来在山下,老有永康等地来的货郎担,走村串户地用鸡毛、鸭毛换糖,当妈的溺爱孩子就不停地换,不仅家里少了鸡鸭,后来连铜钱也拿去换了。节俭的父亲看不惯,觉得不能继续待着,就带着一家人往山里搬迁,越走越高,到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孩子说,这么高都到了天堂了!父亲觉得这下应该可以躲开货郎担了,于是就在此定居。历史上,缙云土地贫瘠,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居民生活困苦,但却有着“耕读”传统,非常尊崇教育。早在公元696年,就创建了建筑规模颇大的县学,里面还有孔庙,北宋时朱熹曾来此讲学。缙云附近有万松书院等各类书院十六处,还有数量不少的社学、私塾等民间教育机构。不少有识之士将田土捐献出来,作为学童学习考务费,称之为“贤田”。如清代胡景敦,曾捐出贤田六十亩,丁西泉捐出十八亩,子孙中如有考中秀才者,将田作为奖励。缙云靠近温州,商业发达,故有一种说法是其民风“竞事好讼”。史料记载:永康县健讼之风尤甚,民间稍失意则讼,讼必求胜。讼之所争甚微,而枝蔓相牵,为讼者累十数事不止。每越讼会城,人持数词,于巡院则曰豪强,与盐院则曰兴贩,于戎院则曰理侵,——当然,好讼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儒家更多是厌诉,它与缙云好学崇教的风俗是否存在某种矛盾,缙云普通民人又是如何看待诉讼,从近代到当下又有什么转变,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