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高考扩招之父”汤敏:大学扩招真的扩错了吗?

来源:张春生 作者:张春生 发布时间:2017-06-08
摘要:转载研究 文/ 汤敏中国的大学扩招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它跟改革开放后当年恢复高考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如同所有的重大改革措施一样,扩招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但是我还是坚持认为利大于弊,方向没错,它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越可以显现出来。我是197
转载研究 文/ 汤敏中国的大学扩招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它跟改革开放后当年恢复高考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如同所有的重大改革措施一样,扩招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但是我还是坚持认为利大于弊,方向没错,它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越可以显现出来。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们这批人是恢复高考的最大受益者。我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武大任教两年,又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来加入亚洲开发银行工作。提出高考扩招建议的背景我一直在经济领域工作,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工作主要负责就经济政策给各国家政府出招。当时的背景是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我所在的亚洲开发银行总部处于金融危机风暴核心的菲律宾。亚洲开发银行又是全世界拯救亚洲金融危机的核心组织之一。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都拿出大量的钱来救助金融危机。那是亚洲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下突然遭遇的一次大危机,形势非常严峻。我们身在其间协调各国政府处理危机,所以对危机的感受非常深刻。金融危机于1997年下半年开始,1998年愈演愈烈。适逢我到国内出差,感到中国虽然不是亚洲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但是受到的影响却很大。很多人预测中国就是下一步被波及的对象,最大的问题会出在中国。我们也在考虑中国怎么样才能防止出现像其他国家那样的危机,怎么样走出这个危机。当时国家的反危机措施有数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保证8%的经济增长率是核心的几条。扩大内需的政策中包括房地产改革,鼓励大家买房子,鼓励大家买汽车,买冰箱等等。在当时经济一片箫条、风声鹤唳的情况下,老百姓捏着钱全都不敢动。通过我们对国内情况的了解,觉得这种经济刺激措施在那种情况下很难奏效,而唯一有可能起效的就是教育,因为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所有的家长还是愿意把钱花在教育上,这和现在大家争买学区房是一个道理。因为教育不仅是消费,它实际上也是一个投资,是为你的下一代、为你的孩子,为你的家庭,也是为国家的未来在投资。大家愿意花钱,因为这是有回报的。所以我们就从如何通过刺激消费来帮助国家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角度,提出了扩招的建议,不仅是刺激消费,而且是让老百姓把钱花在他们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是否后悔当年的提议?过去18年来,高考大扩招政策的直接结果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从计划经济时代只有少数人能上大学的精英教育转向多数人能上大学的大众教育,未来十多年后还要进入普及教育(以大学入学率接近50%为指标)。回过头来看,对当时提出的扩招建议,我没有后悔,反而骄傲。我不是为我自己感到骄傲,而是为当年的决策者与高校扩招的执行者们感到骄傲。首先,扩招为我们民族多储备了好几千万大学生。如果没有扩招,可能至少三千万人(注:目前每年招收700万大学生,是大扩招前的近7倍)上不了大学。现在我们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过去十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体量达到世界第二,形成了我们今天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我觉得我国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是一个必要的条件。现在人类正进入一个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新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世界在未来二三十年里面要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哪个国家人才储备得好,哪个国家跟得上这种新的变化,哪个国家就会先上去,否则就会被淘汰。在关键时期扩招为我们储备了这么一大批人才,这是最重要的。当然,任何的改革都有利有弊,从教育微观角度来说,扩招产生了很多问题。但是从战略上看,扩招远远是利大于弊的。第二,反对扩招的人往往会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来非难扩招。扩招后,从1998年每年招生100万,增加到今天的700多万。任取一个大学生来看,今天的大学生就业会比扩招前难。但是,要知道,今天的大众教育下大学生跟精英教育下的大学生已经不是一个概念。比如说,今天仅985和211的优秀大学每年毕业就近100万。今天他们就业会比扩招前一个一般大学的大学生就业更难吗?扩招并没有扩出人来,如果不扩招,剩下的600万大学生中学毕业就得去打工,如不上大学,他们找工作不会更难吗,他们拿得工资不会更低吗? 根据大学生就业比较权威的麦可斯公司的调查数据,我们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大概在92%左右。在剩下8%没有就业的人里面,其中一半还继续在找工作,还有三分之一是准备考研、考公务员、考出国,真正没有出路的大概不到2%,成为“啃老族”。这已经是全世界大学生就业率最高的了。第三,反对扩招的另一个理由是扩招大大地降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对这一问题,我也有不同的看法。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不能拿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质量进行简单对比。首先,扩招后仅985和211大学就招一百万大学生。你认为现在的211和985大学的水平还不如扩招前包括大专在内的一般大学的平均水平吗? 再者,2000年中国有1041所院校,2016年大概有2561所高校数量增加1倍以上。这些新增的学校大多数是从过去比较好的中专升格上来的。除非你认为这些新增的高等院校现在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还不如当年中专的水平,否则你就不得不承认,扩招后我国总体的高等教育水平是提高了。换个角度看,如果你认为扩招后高校的水平下降了,按这个逻辑,如果我国高校缩招,比如说,全国就只准北大清华招生,其他的大学全部关门,我国的高教水平就会大大提高。这一逻辑不是很可笑吗?关于扩招,有何遗憾之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扩招也存在很多问题,从总结经验的角度,也不应该忽略。第一,当时还是对高学费对贫困家庭的冲击估计不足。助学贷款当时拖了好几年。国家政策对银行业的利益诉求没有给予足够关注,造成银行对助学贷款不感兴趣,能拖就拖。助学贷款肯定会出新坏帐,全世界都是这样。但这些坏账国家要担一部分,不能让银行都背下来。国际上对大学贷款坏账的处理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如果我们把助学贷款做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会减少扩招对贫困家庭的压力。第二,关于如何来保证教育的质量。当时我们提出来的建议中有一条是让好的大学扩招多一点,差的学校扩招少一点甚至不扩招。结果因为政策一刀切或是反向激励机制的关系,反而是好的学校觉得收那么点学费划不来,所以扩招比较慢,扩招的人数比较少。反而较差的学校扩招更快,特别是那些不需要太多资金和设备投入文科类的专业扩招的人数更多。第三,当时如果高职高专扩招更快一些,大学本科扩招更少一点可能就业结构会更好。当然,高职高专也在扩大,速度也不慢。可是人们的观念转变比较慢,现在高职高专招不着人,家长不愿送孩子上高职高专。国家政策对高职高专倾斜不够。高职高专需要专业设备的投入,比本科教育可能更花钱。地方政府还是更多支持本科。如果现在给中央提建议,会提什么?我正在关注未来教育的问题。教育是要前瞻性的,是要服务于未来的。培养大学生不是说就只看毕业那一年的就业情况,而要看未来十年二十年。现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发展速度是人类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就要超过人脑,这是一个大变化。经济结构,就业市场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牛津大学最近的一个研究显示,现有的大量工作在未来的20年内将会被机器人所替代。信贷员、前台和柜台服务员、法务助理、做零售的销售员被机器人夺走饭碗的概率均超过90%;出租车司机、保安、做快餐的厨师失业的概率均超过80%;程序员和记者的失业概率分别为48%和11%。连医生这么高大上的岗位也岌岌可危。有人预言:“大学生今天进校时学的知识,当他们出大学时都已经过时了。” 与过去上了个大学,拿了个硕士、博士就可以吃一辈子的时代不同了,今天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充电。现在说一个人一辈子至少要换七次以上的工作,这不是说从一个岗位到另一个岗位,而是颠覆性就业行业岗位的变化。你就要有非常非常强的学习能力,持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而这些都是目前中国的教育缺乏的。同样的问题还在于教育公平的问题。农村基层薄弱学校与城市优秀学校在互联网下的马太效应越来越严重。这就是我近几年倡导“互联网+教育”的原因,现在又是一次教育改革的时候。去年我写了一本书叫《慕课革命》,研究如何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让高等教育资源和一些中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教育更公平,让教育更创新。我的专业是经济学,现在关心教育。我是偶然进入这个领域的,因为扩招跟教育圈的一些人辩论,才更关注教育。2010年我从亚洲开发银行退休以后,更多开始从事教育,关注大学,中小学,以及农民工教育。现在我做未来教育,越看水越深,越看解决的难度越大,但是越看我越觉得越有意思,觉得自己应该干点什么。如果总结一句话,我认为中国的大学扩招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它跟改革开放后当年恢复高考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如同所有的重大改革措施一样,扩招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但是我还是坚持认为利大于弊,方向没错,时间过去得越久远远,它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越可以显现出来。(本文作者介绍: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张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