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罗马五大法学家之首的帕比尼安之死

来源:何去何从 作者: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17-06-05
摘要:值得纪念的人与事 一、法律人大多知道苏格拉底之死,并把他尊为“守法的典范”。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
值得纪念的人与事 一、法律人大多知道苏格拉底之死,并把他尊为“守法的典范”。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1787年达维特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雅典人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傀儡政权首领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和坚强的意志,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毫无畏惧。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二、有很多法律人不知道帕比尼安之死,我尊崇其为“绝世高士---法律人的万世宗师”,不是因为他的法律知识或智慧,而是他的风骨,他的节义。为法律为正义,无利害,不计较个人生死荣辱。 帕比尼安(Aemilius Papinianus,约公元140~212年),又译为"伯比尼安"。罗马帝国前期著名法学家,师从斯卡渥拉,后在罗马担任帝国高级法律职务,曾担任过申诉官、帝国高级法院院长和执政官、被认为是副皇帝高位的近卫都督之职,行使军事和司法大权。最终被罗马皇帝卡拉卡拉处死。 其代表作有37卷《法律问答集》、19卷《解答集》(Responsa)、19卷《解说书》(Difinitiones)。其学说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直至4世纪,君士坦丁皇帝仍命令属下整理他的学说。在《学说引证法》中并明确规定,在古罗马五大法学家的意见相左时,以多数为准;不能形成多数时,则以帕比尼安的学说为准;如果帕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在罗马皇帝塞维鲁执政时期,名声显赫的帕皮尼安是一位优秀的法学家,奉命执行禁卫军统领的繁重职务。塞维鲁统治的最后7年,帕皮尼安负责处理国家的主要事务,发挥自身影响力,使皇帝迈向公理正义之路。塞维鲁对他的德行和才华深信不疑,在临终的病榻前,要他尽力维护皇室的昌隆和团结。塞维鲁病逝后,其长子卡拉卡拉杀死自己的弟弟格塔,登上皇帝的宝座,开始了他血腥残暴的统治。卡拉卡拉对父王所留的大臣不满已久,帕皮尼安的鞠躬尽瘁,更是引发他埋藏心头的恨意。格塔被谋刺以后,帕皮尼安被迫奉命用他那雄辩的技巧,为此一残暴的事件提出让人接受的辩解。帕皮尼安严词拒绝。他极为严正地答复道:"犯下杀害亲人的罪行,远比为之辩护更为容易!"他毫不犹豫地在死亡和真理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保持纯洁和清白,不参与宫廷的勾心斗角,也不舍弃自己应有的立场和原则,较之于他所有的职位、丰富的著作和身为罗马法律史上所享有的盛誉,使帕皮尼安的大名更能永垂不朽。三、帕比尼安拒拟恶旨而死,死的伟大!塞维鲁病逝后,其长子卡拉卡拉杀死自己的弟弟格塔,登上皇帝的宝座,开始了他血腥残暴的统治。卡拉卡拉对父王所留的大臣不满已久,帕皮尼安的鞠躬尽瘁,更是引发他埋藏心头的恨意。格塔被谋刺以后,皇帝随即召见大法学家帕比尼安,命其曰:“朕今日赐死格塔,汝宜想其理由,起草罪案”。皇帝声色俱厉,有迅雷即来、风云大动之概。帕比尼安闻之肃然正容,答曰:“已杀无辜之人,尚有不足,更欲诬其罪恶,实乃二次谋杀也。为弑亲罪辩护难,难于犯此罪行。若陛下欲以此大恶污臣之笔,须先赐臣一死。’‘言毕,神色自若。满朝大臣大惊失色,诚惶诚恐。而陛下瞬时震怒,万雷一时激发:“汝腐儒,朕许汝望."遂下令.白刃一闪,绝世高士身首异处.硕学之人易得,兼高风亮节之人难求!
责任编辑:何去何从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