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热播?硬着头皮看到30集
来源: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 作者:静法允公惟其允公,才 发布时间:2017-04-21
摘要:法静亦水 私欲 我们的反腐剧贪官形象更像是不甘平庸的悲壮感我们的反腐剧,总想教育群众这点,特别让人不堪忍受。《人民的名义》中有台词道:“急需教育的是官员,而不是群众”,可事实上呢,它还是丢不掉教育群众的毛
法静亦水 私欲 我们的反腐剧贪官形象更像是不甘平庸的悲壮感我们的反腐剧,总想教育群众这点,特别让人不堪忍受。《人民的名义》中有台词道:“急需教育的是官员,而不是群众”,可事实上呢,它还是丢不掉教育群众的毛病。《人民的名义》热播,我也未能免俗地加入追剧行列。硬着头皮看到30集,饶是我有点自虐趣味,双商也受不了亮起红灯,再看下去恐怕会造成永久性创伤,只能弃剧作罢。除了剧情磨叽、情节硬伤、人物脸谱化等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我发现自己的弃剧还是因为心太软,剧中贪官在这场权力角逐中已经渐呈败相,我有些不忍心看到他们日落西山。 为什么我更喜欢看贪官呢?这从审美心理上很容易讲得通,更喜欢反派,是一种很普遍的审美倾向。文艺史上,有着无数经典的反派形象,他们通常都有着超凡的智慧和挑战规则的勇气,邪恶的充满魅力,伪善的近似伟大,这种反派形象能够带着观众体验着突破禁区的刺激和任意妄为的快乐,也能够宣泄了人性中积压的对秩序的不满。而贪官,就是反腐剧中的反派。他们是政治的玩家、公权的蠹虫、人民利益的盗贼和私欲的化身,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不失为社会的精英和某种成功的典型,哪怕他们最后难免失败,但他们划出的人生轨迹依旧非比寻常,具有独特的审视价值和反思意义。特别在某些过于重视所谓成功的社会中,贪官形象更像是一种直通人生顶峰的崎岖小路,即使栽下山崖,也带有不甘平庸的悲壮感。 我相信很多观众之所以能被《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一下子抓住,或多或少由于开头两集中侯勇的精彩表演。侯勇将一个谨小慎微又贪婪无比的双重人格的贪官演得入骨三分,让人又痛恨又同情,也令观众对这部反腐剧的质量怀有更高的期待。贪官形象的成败,应该是一部反腐剧品质的底线。贪官形象越成功,越能反映出人性的复杂,越能触动对制度漏洞的反思,也越能衬托出正义力量的不可战胜。但可惜我们的反腐剧往往不敢这样设定。我们习惯于从正面人物的标高出发,顺势来矮化贪官,道高一尺,魔只能高八寸,以确保正义光辉普照大地。所以反腐剧中的贪官形象都比较扁平化、简单化,与观众的审美期待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即便如此,我是说即便如此,也比正面人物更加血肉丰满,更加真实可信。 这真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我为什么更愿意欣赏贪官形象?因为正面人物实在缺乏说服力。 不知是人设还是选角的问题,陆毅饰演的侯亮平始终感觉不在戏中。我们不能说陆毅不会演戏,但很难接受把他那张端正的老白脸安在一个外号叫“猴子”的检察官身上。他根本不具备那种机灵、精明、狡猾甚至混不吝的气质。这样一种形象来做反贪局局长,只怕贪官们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侯亮平为兄弟报仇这点人性化设计值得肯定,但观察剧中侯亮平对同事、对上级、对朋友同学的表现,他好似没有基本的权力场生存智慧,在办案中也看不出一点超出常人的高明。他除了一身正气和不尴不尬的笑容,简直一无所长。 我们无法理解这样一个人怎么会42岁妙龄就升迁到一省反贪局长的高位。这完全不符合中国官场的实际。 吴刚饰演的李达康书记是此剧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了。原因就在于他并非一个高大全的正面形象,而有着急功近利、冷酷霸道等性格缺点。吴刚是老戏骨,早在饰演《潜伏》中的陆桥山时,我就看出其不俗的表演功力,但李达康这个人设还是存在明显的问题。作为一个工作狂,妻子受贿他毫不知情也就罢了,可他最得力的下属贪腐多年,他还能够撇清,就十分不通情理了。那他的工作狂到底狂在哪里呢,难道只是争夺权力呵斥下属?以一个久混官场的省会城市一把手的智慧,绝不难发现汉东肆意横行的腐败现象,可他因何能够出污泥而不染呢? 至于沙瑞金和易学习这种毫无缺点的正面人物,我就懒得评点了。他们代表着某种来历不明且不容置疑的终极正义。我对这种艺术形象表示无话可说。 反观剧中的贪官形象,尽管有着不可思议的愚蠢,但总体上比正面人物更接地气,换句话说,更容易为观众所理解。比如祁同伟这个人物,他滑向深渊是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他出身贫苦,一心想着通过自身努力来谋取幸福,并几乎做到了,成为汉东大学的学生会主席。却因为拒绝了高官女儿的求爱,被贬到山沟里的一个小司法所。这种打击足以让他认清现实的残酷。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寒门子弟靠一力拼搏就能征服的,位高权重的人可以轻松地踩死他。认清了这种秩序,他才从此拜服在权力脚下,而权力赠与他的巨大成就感和满足感,也让他在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祁同伟的这种经历和选择,是很容易唤起底层共鸣的,会让观众更有认同感。 高育良的形象就更真实一些了,比较接近我们在现实中接触的官员。深谙权力场中的各种规则,注重关系平衡和经营策略,在确保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对自己的学生和朋友都有情有义,关照有加。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代表性的政治人物,怎么就成了贪官了呢?剧中给出的答案是特别可笑的,比如湖上美食城的建设,顶头上司公子办的正常商业项目,怎么可能不批呢?又不是在湖上开造纸厂,开赌场。剧中有一个湖上美食城的远景镜头,不清楚在何处取的景,据我看是很漂亮气派的,也不知道那个建筑现在扒没扒掉,若取景中的建筑没扒掉,为什么电视剧里的美食城却违规呢?一个美食城项目,它到底会对一个湖泊造成多大污染,这种污染能否治理,难道非要扒掉吗?这种朝令夕改不妨碍经济发展吗?如果高育良的堕落从特批赵公子的美食城开始,电视剧至少该把其中逻辑做得扎实一些。在这个PX项目都敢建在市区的国家,竟然有人因批建美食城被追责,这都有点魔幻主义的意味了。 剧中在审问欧阳菁时,侯亮平与陆亦可有一处对话,暗讽了女人们对《蜗居》中宋思明形象的喜爱。意思说仅仅因为某贪官对小三动了真情,女性观众就忽略掉了他贪腐的罪恶。我没看过《蜗居》,但也知道宋思明这样一个被广大女性推崇的贪官形象,最后他好像给了海藻几百万,自己却选择了自杀。除了从人民利益角度考察,这种情义深重的角色本来就值得嘉许。谁看电视剧还时刻想着人民利益啊,又不是上警示教育课。我们的反腐剧,总想教育群众这点,特别让人不堪忍受。《人民的名义》中有台词道:“急需教育的是官员,而不是群众”,可事实上呢,它还是丢不掉教育群众的毛病。 说到底,对贪官形象的认可就是对私欲的认可,就是对利己主义的认可,就是对人性的认可。在一个法治社会,我们本该大大方方地直面人性的弱点。人都是有私欲的,利己主义也并不是错误,人性原本如此。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解放人性。如果人类都像我们电视剧里的正面人物那样莫名其妙的正义良善,那这个世界就不需要有法律制度存在了。我们观看一部反腐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是为了去泯灭私欲,将人性升华为神性,而是希望在审美过程中,反思人性中的善与恶,并为人性之恶寻找一个弥补的办法和一条救赎之路。遗憾的是,《人民的名义》并没有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回答。按倒放血 于 2017/4/19 21:59:1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