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廌与麟

来源:回归齐鲁大地 作者:回归齐鲁大地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8
摘要:在古人心目中,麟是神秘的动物。韩愈《获麟解》说:“麟之为灵,昭昭也。詠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角者
在古人心目中,麟是神秘的动物。韩愈《获麟解》说:“麟之为灵,昭昭也。詠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1】(唐)韩愈:《韩昌黎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第185页。】可见,在唐朝人心目中,麟已经是形象含混、虚无缥缈的动物了。“麟”的古字是“麐”。甲骨文有“麐”字。是殷商有麟的一个原始证明。廌的形象,似牛、似羊、似鹿者,形似也。而如麟者,神似也。《说文解字》:“麟,大牝鹿也,从鹿粦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大牝鹿也者,牝当为牡。玉篇:麟大[鹿叚]也。东京赋:解罘放麟,薛注:大鹿曰麟。陆玑诗疏:今并州界有麟,大小如鹿,非瑞应麟也。故司马相如赋:射麋角麟。谓此麟也。”“麟”的古字是“麐”。《说文解字》:“麐,牝麒也,从鹿吝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牝麒也者,白帖:牡曰麒,牝曰麟。史记司马相如传:兽则麒麟角端,索隐引张揖云:雄曰麒,雌曰麟。何法盛征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牡鸣曰游圣,牝鸣曰归昌。”关于“麒”,《说文解字》:“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从鹿其声。”(一说“麋身牛尾一角”六字衍,当在“麐”字条下)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本书畁字云:杜林以为麒麟字。春秋保乾图:岁星散为麟。春秋运斗枢:机星得则麟生。孝经援神契:德至鸟兽则麒麟臻。白帖:麟者麕身狼尾马足,含仁戴义,雄鸣曰游圣,雌鸣曰归昌。王者不刳胎则在郊。广雅:麒麟,狼题肉角,含仁怀义,音中钟吕,步行中规,折还中矩,游必择土,翔必后处,不履生虫,不折生艸,不群居,不旅行,不入阱陷,不罗罘网,文章彬彬,故呼为大角之兽。说苑:麒麟,含仁怀义,音中律吕,步行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践,位平然后处,不群居,不旅行,份兮其有质文也,悠闲则循循如也,动则有容仪。孔丛子记问篇:叔孙氏之车子曰鉏商,樵于野而获麟兽焉。众莫之识,以为不祥。弃之五父之衢。冉有告夫子曰:麕身而肉角,豈天之妖乎。夫子曰:今何在,吾将观焉。遂往,谓其御高柴曰:若求之言,其必麟乎。到视之,果信。鹖冠子度万篇:麒麟者,元阳之兽,隂之精也。春秋孔演图:麟,木精也。宋均注云:木精生水,故曰隂。木气好土,土黄木青,故麟色青黄。五经异义:今春秋公羊说:麐者木精,一角,赤目,为火候。古春秋左氏说:麐生于火而游于中央,轩辕大角之兽。奉德侯陈钦说:麐,西方毛虫,金精也。京房易传:麟有五采,腹下黄,高丈二。月令章句:天官五兽中有大角,轩辕之信。凡麟生于火,游于土,故脩其母,致其子,五行之精也。视明礼脩,则麒麟臻。又颂云:皇矣大角,降生灵兽,视明礼脩,麒麟来孚。郭璞赞:麟惟灵兽,与麏同体,智在隐纵,仁表不抵,孰为来哉,宣尼挥涕。薛综颂:懿哉麒麟,惟兽之伯,世平睹景,否则戢足,德以卫身,不布牙角。瑞应图:麟,王者嘉祥也,羊头,狼蹄,圆顶,身有五彩,腹下黄,高一丈二尺。含仁抱义,不群居,不旅行,彬彬乎其有文章。食嘉禾之实,饮珠玉之英。何法盛征祥记:麟,麞身牛尾,狼头一角,黄色马足。仁兽也者,哀公十四年春秋经:西狩获麟。杜注:麟者仁兽。公羊传:麟者仁兽也。何注:状如麕,一角而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周书王会:麟者仁兽也。春秋孔演图:麟,仁兽,木之精也。曹植仁孝论:禽兽惟白虎麒麟称仁兽者,以其明盛衰,知治乱也。何法盛征祥记:麒麟者,毛虫之长,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者,麋当为麇。初学记引作:麕身,牛尾,肉角。御览引:作马身,牛尾,肉角。一切经音义二引作:麇身,牛尾,一角,角头有肉。释兽:麟,麕身,牛尾,一角。郭注:角头有肉。陆玑诗疏:麟,麕身,牛尾,马足,黄色,员蹄,一角,角端有肉。牟子:麟,麕身,牛尾,鹿蹄,马背。京房易传:麟,麕身,牛尾,狼额,马蹄。说苑:麒麟,麕身,牛尾,圆顶,一角。诗:麟之角,传云:麟角所以表其德也。笺云: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家语辨物篇:有麏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剧秦美新:肉角之兽。李善云:麟也。汉书武帝纪:获白麟。颜注:麟,麇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劝进表:一角之兽。李善引感精符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古文苑大赦赋:扪麒麟之肉角。注云:麒麟,瑞兽,一角,角端有肉。后汉书班固转:肉角训毛。注云:肉角谓麟也。搜神记:麟如麕,羊头,头上有角,其末有肉。西凉武昭王麒麟颂:一角圆蹄,行中规矩。史记司马相如传:兽则麒麟角端。索隐:郭璞云:麒似麟而无角。馥案:传记言,皆曰麟,不曰麒,或有麒麟并举,而无单属麒者。据郭氏说,则麋身牛尾一角六字,当在麐下,后人改移于此。”【2】(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 1987年第839、840页。】麒、麟、麐、麋、麕、麇、麠、麞、麏等皆鹿属,故其身体形状大体相似。其中,唯麠、麟、麐具有牛尾一角的特征。这一特征和廌是十分相近的。只是廌的尾部更大些。《说文解字》:“麐,牝麒也”。朱骏声曰:“经典皆以麟为之。”段曰:“经典无作麐者。”《逸周书?王会》:“规规以麟,麟,仁兽也。”集注:“《说文》以麟为大牡鹿,则麐是本字,麟乃假借字也”。【3】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916页。】关于甲骨文中的“麟”字,曾经有过一次争论。1930年,董作宾作《获白麟解》。根据此文,我们知道,1929年,李济先生从殷墟获得残缺的大兽首,上有不完全的刻辞。刻辞中有“获白麟”字样。经专家检测,此兽为牛科动物。【4】董作宾:《获白麟解》宋镇豪、段志洪:《甲骨文献集成》第26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0~194页。】自从董作宾《获白麟解》发表以后,不少学者对董作宾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如方国瑜的《获白麟解质疑》,(师大国学丛刊 1931年2期)唐兰的《获白兕考》,(史学年报 1932年第四期)等等。他们认为,甲骨文中“获白麟”的“麟”应当是“兕”。这些新的意见获得了叶玉森、郭沫若、商承祚、李孝定等学者的肯定。现在大部分的学者皆释为“获白兕”。【5】雷焕章:《兕试释》《中国文字》 1983年第8期。】尽管如此,我认为董作宾的《获白麟解》一文不仅具有全面的史料价值,而且打开了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广阔研究视野。近年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中西交流的研究成果,莫不受到董作宾《获白麟解》这篇文章的启迪。在古文献中,麟这种罕见的动物首次出现于公元前481年春天,在鲁国国都的西郊,有人获麟。经过孔子的观察后确定为麟。那年,孔子已经71岁高龄了。据《左传?哀公十四年》载:“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非中国之兽也”。又说:“麟者仁兽也,有王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麇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曰:吾道穷矣!”《史记?孔子世家》:“鲁哀公十四年春,获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获麟,曰:吾道穷矣!”麟死了,孔子为什么如此悲伤?是因为哀伤天下之不安,还是愁怨圣王之不至?或是缘于“关雎之应,实无麟而若麟之瑞,春秋之作,实有麟而非麟之时。”【6】《获麟解》宋远孙注。(唐)韩愈:《韩昌黎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第185页。】其实,只要想一想孔子的先祖,就不难明白。孔子的先祖是殷人,殷人又是东夷民族的一支。独角兽廌和独角之麟都是东夷民族诸部落的图腾。由于世代的久远,廌和麟都成了稀罕之兽,难怪被人们称为“非中国之兽”,“中国”当指“中原”。寻常百姓不知原委,以麟为稀罕之物,实属正常,孔子岂能不晓!一生胸怀大志、奔波劳碌、无所成功、风烛残年的孔子,看到千年先祖的图腾夷兽突然出现,而且又不幸死亡,他老人家如何不悲伤心疼!此事对孔子打击之重恐远非今人所能体味。史称孔子于是年止笔。又过了两年,逝世。《左传?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子卒。”享年73岁。孔子的身世和他的学识,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钟爱,足以使我们猜想——在廌和麟背后一定隐含着先民久远的记忆!承载这种记忆的人不是个体的人,而是集体的民族。只要这个民族存在着,这种记忆便不会丢失。正因如此,及至宋代,孔府门外牌楼上自然会有四只甪端独角兽,孔府院内影壁上自然会画着一尊麒麟像,而不是用来告诫族人杜绝贪婪的贪兽——像廉政教育提示版上面所说的那样。而孔子墓前神道旁自然会有一对石甪端独角兽。也正因如此,及至清代,颐和园东门一进门的仁寿殿——实为仁兽殿、夷兽殿,院里有一尊铜麒麟,殿里有一对铜甪端兽。这些实实在在的文物,不正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标志吗?这些古老的记忆,难道没有儒家学者专门论述使之见诸笔墨,就会被无数民间长老和能工巧匠们统统忘却吗?在春秋战国秦汉的文献中,“麟”并不罕见。《诗经?周南?麟趾》:“麟之趾,振振公子”,“麟之定(额),振振公姓”,“麟之角,振振公族”;《《左传?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屈原《天问》:“麟可复之羁兮,豈异乎犬羊?”《孟子?公孙丑上》:“麒麟之于走兽”;《战国策?赵策四》:“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孝经?古契》:(麟)“吐三卷书,孔子精而读之;”《史记?司马相如传》载《子虚赋》:“兽则麒麟角端”;《史记?孝武本纪》:“郊雍,获一角兽,若驾然。”《索隐》引郭璞云:“汉武获一角兽若驾,谓之麟是也”;《汉书?终军传》:“从上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一角而五蹄;”许慎《五经异义》:“龙东方也,虎西方也,凤南方也,龟北方也,麟中央也”;蔡邕《月令章句》:天官五兽,左苍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有大角轩辕麒麟之位;”《广雅?释兽》:“麒麟,狼题肉角,含仁怀义,故呼为大角之兽。”轩辕即黄帝。王充《论衡?指瑞》:“麒麟,兽之圣也。”此后,历代正史都不乏对获麟、见麟的记录。根据董作宾《获白麟解》一文的统计,历代获麟、见麟的数字及地域如下:春秋: 1 山东嘉祥县两汉: 54 陕西、山东、河南晋: 17 山东、河南南北朝: 1 甘肃唐: 6 甘肃、陕西、山东、山西、河南五代: 4 四川、甘肃宋: 1 山西元: 1 帕米尔明: 6 域外根据今人研究,明代引自方外的所谓麒麟,应当是来自非洲或南亚的长颈鹿。麒与麟同类。《史记?司马相如传》注引张辑说:“雄曰麒,雌曰麟。”《说文解字》:“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从鹿其声”。“仁兽”之说源于《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麟者仁兽也,有王则至,无王者则不至”。何休注:“状如麋,一角而戴肉。”古代“仁”与“夷”二字多通用。【7】于省吾:《释人、尸、【尸二】、仁、夷》《天津大公报?文史周刊》1947年1月29日。】故“仁兽”当为“夷兽,非中原之兽也。”【8】史树青:《麟为仁兽说一兼论有关麒麟的问题》《古文字研究》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此处之“夷”即指古义之夷。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指出:“小篆夷字从大从弓,为今夷字所出。大为人,人即夷,夷人善弓矢,字从人从弓,正为指事”,“从矢从弓,矢弓为夷人所造故也”。【9】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第38页。】如此,则“仁兽”亦即“夷兽”,意谓东夷之兽也。古夷人居住在今山东一带,正是蚩尤皋陶的故乡。《说文解字》羊部:“东方貉从豸,”“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豸”即“廌”;“大”即“人”或“矢”。“夷人”发明了弓矢,“弓”、“矢”二字的重叠便是“夷”字。甲骨文中被视为“射”的字,旋转90度,就是“夷”字。麒麟似鹿,廌亦为鹿属。两者均长着独角,触不直而主公正。麒麟则如《说苑?辩物》所谓“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践,位平然后处”。如此,则廌即麒麟也。《春秋经?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论衡?指瑞》说:汉武帝“西巡狩,得白麟,一角而五趾”。《淮南子?览冥训》说:“昔者黄帝治天下”,由于“法令明而不暗”,故“麒麟游于郊”。法制清明则麒麟显灵。隐约道出法律与麒麟的深层联系。麒麟者,其廌乎! 董作宾的《获白麟解》作于1930年。此前,章鸿钊作《麒麟解》,认为,明代所得麒麟,即今阿非利加产的名为“其拉夫”(Giraffe)的长颈鹿。并提出,“古之麒麟虽不可考,意或即此物也。”董作宾在《获白麟解》一文中指出,明代得自非洲的名为“其拉夫”的长颈鹿,并不是中国古代的麟。中国古代多次发现白麟,可考的有商代武丁(或祖甲)时获白麟,汉武帝时获白麟,晋朝时获白麟。当然,获麟或见麟的记载就更多了。获麟或见麟的地方大约在黄河中下游,包括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白麟的特征是:白色、牛尾、一角。《山海经?北山经》所谓“駮”也符合这一特点。商代捕获的白麟,并不是中国固有的动物,而是来自方外。具体地方即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这种动物在亚述王朝和巴比伦王朝时代被称作“里姆”(Rimu),后来被视为神牛。“里姆”两字应当是音译得来的词,急读之便是“麟”(Lin)。【10】董作宾:《获白麟解》宋镇豪、段志洪:《甲骨文献集成》第26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0~194页。】尽管甲骨文里面的“获白麟”应为“获白兕”,但是,因为甲骨文里有“麐”(即麟)字,况且麟与兕皆为一角之兽,古人有可能把它们视为一物。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最迟在殷商时代,我们的先民和古老的中亚民族可能有了最初的交往。我们对陌生动物的命名也许来自方外。古老的中东地区的人指着那只动物,对同样古老的中国人说:它的名字叫“里姆”(麟),就如同古老的中国人对古老的外国人说,这是茶叶、瓷器一样。因此,可以说,麟是世界的动物,独角兽也是世界的动物。
责任编辑:回归齐鲁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