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海瑞:太闹腾,官场受不了?
来源:廉政学者川湘子的法律博客 作者:廉政学者川湘子的法律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8
摘要:导读:每个皇帝起用海瑞,最终都会觉得得不偿失。太闹腾,官场受不了,海瑞站到了整个官场的对立面,没有一个人对他支持或同情。 晚清学者薛福成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四大清官”:汉代的汲黯,唐代的宋璟,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汲黯的祖先世代为官,汲黯
导读:每个皇帝起用海瑞,最终都会觉得得不偿失。太闹腾,官场受不了,海瑞站到了整个官场的对立面,没有一个人对他支持或同情。 晚清学者薛福成认为,中国历史上有“四大清官”:汉代的汲黯,唐代的宋璟,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汲黯的祖先世代为官,汲黯因父亲保举而走仕途,这在当时很正常。宋璟与包拯,都是进士出身,在唐宋为官也很正常。“四大清官”中只有海瑞十分例外,他生在明朝,最高“学历”只是举人,这在明朝只能当吏而不能当官。但是,海瑞不仅当了官,还当上了高官,更是一位模范官员,这又是为什么? ▊▊“笔架博士”海瑞(1514-1587),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海瑞进京会试再次落第,这年的闰三月,吏部授海瑞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教谕,四十一岁的海瑞开始涉足官场。教谕,正八品,相当于科级的县教育局长,在明朝属于“吏”,并不是官。没有取得进士身份,这对明朝官场中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几乎没有升迁的空间。海瑞也没有升官的欲望。在教谕的位子上,他从建章立制的基础性工作抓起,不是刻意地急功近利。他一气订了六十多条教约,整顿校风校纪,狠抓教学质量。对教官与学生太过严厉,大家都称其为“海阎王”。但是,一年以后,海瑞很快成为一颗政治明星。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延平府督学官到南平县儒学视察。督学官平时到县里来视察什么呢?按照明朝的规定,他们在任期内须两次到所属各学进行视学,基本任务是监督地方官学的办学情况。朝廷是赋予督学官很大权力的,南平县教育到底怎么样,海瑞的政绩如何,实际上都是督学官说了算!但海瑞对顶头上司的到来,根本就不想逢迎白马。迎接延平府的督学官,海瑞带了两名教官。见到府督学官,两名教官习惯性地跪拜在地,而海瑞只站在原地,双手抱拳“长揖”作礼。两边的跪着,中间的站着,一个“笔架”形“山”字在大庭广众之下,太醒目了。海瑞“笔架博士”的雅号,从此不胫而走。督学官肯定没见过这种场面,训斥海瑞不懂礼节。海瑞的解释是:这里是明伦堂,是庄严神圣的讲堂。大明的礼制,便是这种礼!海瑞的解释是正确的。按照明初制定的礼制,学官在学校见上官,只需长揖,拜而不跪,体现师道尊严。海瑞这一站也一“站”成名。——这是海瑞一生中做得最小的一件事,也是一生中最典型的一件事。明朝官场上的多数官员,都是学养深厚的,但在世风面前多选择“顺从”。当恪守礼法、堪为士范的海瑞出现时,更多的官员深为赞赏,悄然叹息。海瑞得罪了一个视学,赢得了多数官员的好感——海瑞也第一次成了一个先进典型。作为名人的海瑞,从此忙碌起来。他要做的一件事,还是接待。海瑞行的礼,都是“长揖”。海瑞的接待对象,上升到了学政。提督学政,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海瑞接待的这位学政,名叫朱衡——他在日后,将海瑞这张试纸,放到更多的官员面前。接下来,海瑞接待的是道员,就是省级的行政与司法官员。海瑞的影响,已经从教育界漫延到了全省的官场。再下来,海瑞接待的是按院。按院,朝廷派往各地的巡按御史——这说明什么?中央机关都知道南平县有个干部叫海瑞——海瑞由“县级”典型,变成了“国家级”典型! ▊▊著名的买肉事件海瑞,就是这样受到了官场的肯定,也就这样名传天下。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五月,四十五岁的海瑞出任浙江淳安县令。一个举人成为县令,这在明朝十分罕见。直接将海瑞引荐进官场的,正是当年的顶头上司朱衡。教谕海瑞,给学政朱衡的印象太深了!海瑞成功跻身大明官员行列,身为一县之主,海瑞按理应该与包拯一样,以为民办事或为民作主闻名。但事实上没有,因为他不能明察秋毫,料事如神,办理奇案远没有包拯式的传奇,也没有包拯的断案技巧。海瑞办案,不是包拯式调动各种刑侦手段一查到底,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对那些疑案,他不是慎重调查,而是根据封建礼法要求,做出道德式的判断,甚至连封建王法都不顾,更谈不上法治精神。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看,无论屈谁也都是不公平的。但海瑞自己根本就不这么认为,《海瑞集》中他是这样说:“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仅把事情摆平当作履行公务,海瑞肯定是成不了政治明星的。海瑞再度成为政治明星,完全与公务无关,而是一件非常著名的买肉事件。海瑞到淳安当知县,非常穷,菜自己种,更舍不得吃肉。有一次,母亲过生日,海瑞买了两斤肉。卖肉的屠夫兴奋不已:没想到这辈子还做了笔海县令的生意兴。这条消息,还传到了总督胡宗宪耳里,也载入了《明史》。一县之长,穷得买不起两斤肉?这个问题很难论证,他当年的老领导也不相信。嘉靖四十年(1561)冬,海瑞到北京听候吏部考核,拜见吏部侍郎朱衡。老领导看他穿着一件破袍子,很不高兴:你即便是穷,也不至于穷得连一件官服也置办不起吧?!朱衡的话,有点刻薄。回来之后,海瑞便置办了一件绢做的新服。海瑞在淳安,做的最有意义的其实不是“买肉”,而是做了一件与官场相关的事:革除常例。县令的常例是多少?没当县令时不知道,当上县令海瑞吓了一跳!海瑞上任后,让师爷开列了一份全县大小官吏的“常例”的明细清单,单是自己“县令”名下,收钱粮、催税赋、审均徭、管军匠、造黄册、验盐引、节礼等等,多则百两,少则数钱,这一年下来,竟然有两千两银子。两千两,现值人民币差不多四十万!当然,县令名下的这两千两银子,并不等于县令个人的收入。非正常的接待费用,公关费用,给上级送礼的费用等,都得从这里出。这同样是官场“常例”。县令自己所有的,是“常例”剩下的部分,大概有一半。一半,一千两银子,人民币二十万,还是天文数字!“纷纷世态,其不当予心有日矣!”早年读书时的海瑞这么认为,现在的观点依然如故。他要做的就是不同流合污,身在疫区而不被感染。而做到这一点,对别人人来说难于登天,对海瑞来说则易于反掌。上任第十天,海瑞主动作出了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决定:革除所有常例。他这一刀下去,不光是他自己,县丞、典吏、教谕、师爷,直到衙役、门子,全县大小官吏的灰色收入全都没了。问题是没有“常例”的只有淳安,所以大家不平衡,也受不了。干同样的事,报酬只有同行一个零头,谁愿给这样的老板打工?跳槽!淳安有编制身份的县丞、主簿,纷纷要调离;临时工身份的衙役、门子,干脆招呼也不打直接回家,好处的大头没有了,谁在乎那么几个死钱?但这些根本难不倒海瑞。县丞主簿走了,他自己兼职。衙役没人干,无非待遇低,在更穷更贫困的乡镇总能找到人。所以,淳安县并没有就此关门,只有海县令特别累。公务多了,私活也重了。一个月工资只有几两银子,家庭生活有难题,海瑞这回要以权谋私了:官署后院有一片闲置的国有土地,闲着也是闲着,不搞商品房开发,种点菜总是可以的。烧饭用柴,海瑞让老仆人上山去砍。一把年纪的老同志还干体力活,好心人送了他一担,海瑞发现了,付了柴钱,还把老仆人打了一顿。淳安县毕竟不是独立王国,自己地盘的事好解决,同上面打交道怎么办?“常例”实际上是与上级领导“分成“的,革除“常例”自己的好处没有,领导的好处同时也没了,海瑞这官还能当下去吗?没有“小金库”的海瑞,很快就遇到了难题。——有个路过淳安县的人,需要接待,还必须高规格接待。但他又不官员,更谈不上公务,连安排一顿“工作餐”都不好报销。更可气的是这位胡公子,真不含糊啊!一到淳安,谱摆得比他爹还足。驿站盛情款待,他却百般挑剔。一不高兴,竟把驿丞倒吊起来。海瑞脾气上来了,立即把胡公子给抓了。胡公子在淳安不仅没收到礼,随身所携一千两银子,也被海瑞给没收了。海瑞还想了一个别人不敢想的办法:给胡宗宪写了一封信,吹捧总督大人节望清高,家风优良,现在有一个恶徒,冒充您家公子,败坏您的声望,我替您给收拾了!自己的儿子是什么货色,胡宗宪当然心知肚明。但这种窝囊事,毕竟摆不上桌面与海瑞较真。胡宗宪明白,海瑞这是给自己扎一针,痛归痛,毕竟是自己人有毛病。所以,他只能忍着,还不能叫出声,一口窝囊气咽进肚里。 ▊▊“医”火钦差大臣地方上的领导给得罪了,钦差大臣又被海瑞“医”火了——嘉靖三十九年(1560),都御史鄢懋卿巡行浙江。鄢懋卿本是个贪渎的官员,因为贪渎的太多,所以他早已习以为常了。只要有贪渎的机会,他怎么会放过呢?这次他奉命巡视浙江盐务,早早通知沿途各地:声称本院“素性简朴,不喜逢迎”。这种官样通知,是让接待方“谦虚”的机会都没有。官场上的人,更是一看就明白:上级领导哪天要路过,接待工作要提前准备好,千万不要措手不及!所以,通知一发,沿途官员一个比一个准备得充分,标准自然一个比一个高。海瑞怎么办?鄢钦差与胡公子显然不同,说不接待,人家是公务。但接待标准低了,等于花钱买气受。有学者称海瑞想了个招,气得鄢懋卿绕道而去。其实不是,根据《明世宗实录》记载,鄢懋卿这次出巡,是带着老婆一路吃喝玩乐,收受钱财。沿途郡县官员,招待他们夫妻时,都跪着上菜,给供他用的便器都以白金装饰。吃喝加带,没有千把银子打不住,一个县令的“常例”,即为他一人就要耗去大半。如此鄢钦差,海瑞只有硬着头皮了。鄢懋卿将过境淳安的消息传来,没有钱又要花钱,很为难的是师爷。海瑞心情也很沉重,权衡之后只有豁出去:“充军死罪,宁甘受,安可为此穿窬举动耶!”海瑞为什么想到死呢?他是个有智商的人,都御史的头衔实在太大,这病自己肯定治不了。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同流合污,那就甘愿一死。清白到死,也是圣人之志。无药可治,海瑞决定给“病人”喝白开水。鄢懋卿到了淳安,海瑞只给他们提供了普通工作餐。海瑞解释说:“县小民贫,不足容车马。”鄢懋卿知其不可屈,自己也不想丢面子,吃完这顿饭,便高兴而来,生气而去。上上下下,海瑞都得罪了,这官应该是当到头了。但很奇怪,海瑞接到了升任嘉兴通判调令,七品官要变成六品官。得罪人还升官,因为官场上的“聪明人”太多。海瑞的举动最受不了的,当然数浙江官员。怎么端掉海瑞让自己清静?捧杀,也就是让海瑞当“先进典型”!府道官员联合上书:海瑞的道德实在太高尚了,浙江小地方配不上他,应该晋升到中央去任职!朝廷确实需要这样的典型,吏部采纳地方举荐,提拔海瑞为浙江嘉兴府通判。吏部,太蠢,还是太英明?弄来弄去,海瑞还在浙江啊——浙江官员,真的哭了。弄巧成拙,浙江官员决定更改策略,找被海瑞得罪的鄢懋卿,又给御史袁淳使银子。当面笑脸背后刀,海瑞这个麻烦终于被解决了。海瑞正准备和新任淳安知县办移交,主动帮忙的来了——被海瑞得罪的鄢懋卿,已指使巡盐御史袁淳弹劾他“倨傲弗恭,不安分守”。海瑞被免职,到手六品官帽飞了,浙江官员悬着的心也落地了。干了五年淳安县令,海瑞的官场生涯似乎就此结束,但老领导朱衡救了他。吏部侍郎朱衡极力向吏部尚书严讽推荐,海瑞在免职后又被调任江西兴国知县。从嘉靖四十二年春赴任,至嘉靖四十三年冬离任,海瑞在兴国干了一年零八个月。他在兴国雷厉风行清丈土地,狠狠医治大户隐瞒土地偷税漏税的顽症,连原兵部尚书张鳌的侄子张豹、张魁都治服了。常见病的治疗,海瑞从来都是不含糊的。当然,浙江官员懂的,兴国官绅也明白。受不了,联名推荐帮他升官“送瘟神”。就这样,海瑞又一次成为“先进典型”。嘉靖四十三年十月,海瑞升为户部云南司主事。这次升官,是兴国地方势力买通了省里京里,极言海瑞“工作出色”,应当升官。实际上,海瑞在兴国的土地清理都没有完成。既然表面上说得过去,私下里的运作又很到位,兴国人赶走海瑞的目标,就没有理由不实现。况且,除了私下的事不光彩,吏部也认为海瑞方正,却少变通,适合在条条,不适于块块,算是用人所长吧!户部主事,正六品。官是升了,但干事就不如县令任性、好使了。户部主事是个闲差,或者说就是个高级机关干部,职掌的是各地的财政税收监管工作,实际上不过是签签公文。主事又是一个不大不小、不上不下的职位,大政方针有尚书、侍郎,具体事务有下官、吏员。对多数官员来说,当主事是件好事,不必每日到部办公,熬、熬、熬,做官的资历就积累出来了。同事们全在熬呢,并且很轻松,天上地下,家长里短。 ▊▊海瑞骂皇帝海瑞是个闲不住的人,越闲越爱琢磨人,琢磨事,并且琢上了皇上。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海瑞在棺材铺里买了口棺材,交待好后事,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一个朋友。然后,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瑞骂皇帝!海瑞由此入狱,交锦衣卫审讯,问成死罪。怎么又活着出来了呢?因为嘉靖皇帝死了。嘉靖死去的次日,隆庆皇帝登极,海瑞出狱。为表万象更新,隆庆帝登基当天就释放了海瑞。内阁首辅徐阶更有意推举名声好的新人,整顿风气,同时也想把海瑞这个全国道德模范培植为自己的党羽,海瑞这时成了真正的“国家级”先进模范。这种君相间的默契,促成了海瑞火箭式地连续升迁。复职的海瑞,先是改任兵部武库司主事。隆庆元年正月,升为尚宝司司丞;四月,升为大理寺右寺丞;七月,又升为大理寺左寺丞。半年的时间,海瑞职务变动了四次,一升再升,正六品变成了正五品。不过,海瑞职务变动非常有意思。武库司,专司军械的更换、制造、贮藏等,很适合海瑞较真的性格。但武库司还有兵器研发的任务,这个是不能乱来的。在武库司干了一个月,海瑞又换到了尚宝司。尚宝司的职责更机械些,是掌宝玺、符牌、印章。这个职位给海瑞,想出差错都难的。但这个职位,像是对海瑞特质的肯定,又像是对海瑞能力的怀疑。大理寺就不一样了,是掌刑狱案件审理,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啊!但在大理寺丞的位子上,海瑞也只干了四个月。十一月,海瑞再升任为通政司右通政,正四品。准确地说,海瑞升任的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地点在南京,不是北京。南京通政司是个闲差,海瑞在这个任上呆了两年,这对不断挪位子的海瑞来说,太不正常了。其实,海瑞的升官路线图一直不正常。但不正常,却很有规律:在一个实权位子上,他总要闹出动静,然后升到闲职上。闲职再换到实权位子上,再闹出动静,然后又升到闲职上,或让他离开中央中枢。这意思,是不给他官不行,给他官也不行。都知道海瑞以“罢官”闻名,事实上他是不断升官,升得人眼花缭乱。南京闲任上的海瑞,果然忍不住了,他给皇帝又上了一道书。这回,他不是骂皇帝,而是骂自己,说像自己这样的人,对国家根本无用,应该“革退”,就是解除劳动合同。隆庆接到奏疏,有点烫手。真将他辞退回家?这个先进典型是自己树的呀!想来想去,还是让内阁和吏部去处理吧。这一年,正好又是六年一次的“京察之年”,四品以上的官员都要评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个等次,然后换届,决定干部的升降去留。内阁和吏部对海瑞的安排,其实是动了脑筋的:给他升官又不给他实权,就是供着个模范人物。连皇帝都敢骂的人,谁领导得了他,谁又敢与他共事?捅乱子再收拾,大家脸上都不好看。但海瑞不认为这是对自己保护,而是官场的不正之风。现在海瑞有情绪了,也不能让人感到,若大的官场竟容不下一个海瑞。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海瑞又回到了北京,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提督军务,巡抚应天十府。佥都御史,当然是实缺。但对海瑞的工作分工,内阁和吏部就又不厚道了:让他去应天巡抚,驻地苏州,这不是外放么?海瑞对这个安排则没有意见。巡抚,威权十足。权力在手的海瑞,很快让官场目瞪口呆:被海巡抚拿来做外科手术的人,居然是徐阶。 ▊▊拿首辅开刀徐阶,松江府华亭县人,嘉靖朝后期至隆庆朝初年的内阁首辅。他的老家,正在这次海瑞巡视的范围。徐阶算是一个有作为的首辅,他清除了严嵩的党羽,法办了坑害人的巫师,减免税赋让社会休养生息……在海瑞心目中,徐阶也是正人君子,二的关系密切而特殊。当徐阶受到高拱等人合攻时,海瑞义无反顾地支持徐阶,帮助徐阶击倒高拱。海瑞并不是一个完全迂腐的人,他应该明白,自己官场上的青云直上,除了皇上舆论导向上的考虑,真正的靠山正是徐阶——海瑞痛骂皇帝被捕下狱,刑部参照儿子诅骂父亲的条例,主张处以绞刑。海瑞最终活了下来,救命恩人也是徐阶。天底下,还有什么比这些恩情更重呢?于情于理,手握巡抚大权的海瑞,都不可能拿徐阶首先开刀!不可理解,却是白纸黑字——海瑞勒令富户退回贫民投献田地的公告就是这么写的:本院法之所行,不知其为阁老尚书家也……“阁老尚书”,除了徐阶,没有对号入座的第二个。这时的徐阶,政治斗争中失利,被迫退休回到了老家,成为海瑞管辖下的一名乡绅。胜利者高拱,接任为内阁首辅,执握朝政大权。海瑞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发现了国家的重症:土地兼并。为解决这个问题,海瑞选择走了走极端:整治徐阶。华亭县的农民被发动,控诉徐府的多达万人。在海瑞的支持下,要求退田的贫民成天围着徐阶的宅第游行示威,大声呼号,徐阶的日子没法过:“时刁民皆囚服破帽,率以五六十为群,沿街攘臂,叫喊号呼。而元辅(徐阶)之第,前后左右,日不下千余人。徐人计无所出,第取自泥粪贮积于厅,见拥入者,辄泼污之。”泼大粪的事都用了,当初“宰相”,今日流氓。你不耍流氓,就被流氓耍,徐首辅实在无奈呀!这事闹得很过分,据《穆宗实录》记载,当时即有很多言官批评海瑞,刑科都给事中舒化,称言海瑞“迂滞不谙事体”;吏科给事中戴凤翔,认为海瑞“沽名乱法,不谙吏事”。从某种意义上讲,言官们对土地兼并性质的认识,比海瑞清楚。如何处理,他们也认为海瑞其实是违法。结果,徐阶的长子、次子和十多个豪奴被判充军,三子被革去官职,数千家奴被遣散十之八九,掠夺的民田至少退还了一半。这个结果很不正常,但为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所接受,并且叫好。海瑞除霸退田之事,受到民间追捧,也被后世演绎。《海瑞罢官》中为了强化戏剧冲突,把徐阶父子塑造得无恶不作,徐阶之子徐瑛霸占农田强抢民女,海瑞秉公执法,在御史来摘他的大印之前斩了徐瑛。其实,真实的历史中海瑞没有杀徐瑛。徐阶的家人被处理,那是政敌高拱趁机报复。苏州知府、后来的松江知府,海瑞以为他是自己的手下,其实他是高拱的手下。高拱成功地捅了徐阶一刀,递刀子的则是海瑞。重重挨了一刀的徐阶,并非没有官场能量。对付高拱力不称心,对付海瑞还游刃有余。他弯下腰去求高拱,高拱的目的已圆满达到,开始显出“公正”与“大度”,他说海瑞确实太过分,但我不好亲自出手,您一定要理解我的难处!徐阶明白了,说这好办,立即吩咐故旧,找个御史参了海瑞一本,高拱果然在奏本上签字同意——海瑞,调任南京总督粮储。土地兼并的事,从此与海瑞无关了。 ▊▊太闹腾,官场受不了南京总督粮储,是一个没有实权但待遇不错的职务,海瑞已年过半百,正是贻养天年的好去处。但是,闲差上的海瑞,又发现了更多的疑似病人——所有的官员,都是“变态”的!“今举朝之士皆妇人也,皇上勿听可也。”他在给皇帝的辞职报告中,开始骂满朝臣工都是“变性人”。首辅李春芳六十岁了,是个挺温和的老头,这回也忍不住与同僚打趣:呵呵,老夫我是个老太婆啊!认为官场上的人都有病,这几乎是海瑞的一贯观点。他在巡抚应天时,不光是给徐阶动手术,还给所有的人用过猛药——入职当天,他即颁布《督抚条约》三十六条。这个方子很大,需要照方吃药的人太多。《督抚条约》规定,巡抚出巡各地,府、州、县官一律不准出城迎接,也不准设宴招待。考虑到朝廷大员须存体面,他准许工作餐可以有鸡、鱼、猪肉各一样,但不得供应鹅和黄酒,而且也不准超过伙食标准。这个标准是:物价高的地方纹银三钱,物价低的地方两钱,连蜡烛、柴火等开支也在上述数目之内。《督抚条约》还禁止装修招待房舍,楼堂馆所一律停建。海瑞差一点搞了“无纸化办公”:境内公文,一律使用廉价纸;过去公文习惯上文后留空白,今后一律废止。对官员的管理,海瑞从八小时以内,管到八小时以外,并且实行“实名制”:凡乡绅、举人、监生等到衙门拜见官员,或投递书信,必须进行登记。内容包括谈话的要点,书信的节录。官员出行,行踪和言论都要记载。记载不实的,官员和登记者都要处罚。相关规定,不光是海瑞巡视地区的官员。路过这个地区的,也得照海瑞的规定去做。京师和外地的官员,到了海瑞的辖区,如同进入敌国。这影响,想不大都难啊!几乎全国的官场,由此一片哗然——如此怪僻、乖张、不近情理的封疆大吏,谁见过?海瑞的怪异如果局限于官场,倒可以理解。但实际上,他将整个应天辖地包括苏州、常州、镇江、松江等十余府,搅得天翻地覆:他禁止百姓穿奇装异服,禁止制造奢侈品,包括应天特产的忠靖凌云巾、宛红撒金纸、斗糖斗缠、大定胜饼桌席等高端绸缎、文具、饰品及甜食……地方富豪的红漆大门,也得刷成黑色。整个苏州城,家家都像办丧事。太闹腾,官场受不了,海瑞站到了整个官场的对立面,没有一个人对他支持或同情。隆庆四年(1570年)三月二十三日,高拱在御史杨邦宪《议革南京督粮都御史疏》上题覆:“见任南京粮储都御史海瑞依议裁革”。三天后,隆庆帝下旨:“是”。罢官回家的海瑞,一呆就是十六年。闲居的海瑞,这期间有了新的观点,他撰文称:嘉靖、隆庆、万历数十年间,官场均黑暗腐败,最重就是他的家乡!万历十三年(1585年),张居正已死,万历帝重复了隆庆帝的故事,再次起用七十二岁的海瑞为南京右佥都御史,因为他也需要一个先进典型。但正如张居正所担心的那样,海瑞不是治病的妙手,而是诊断的能手。垂老的海瑞,一上任就要惩治敲诈勒索的五城兵马司,引发极大反弹。海瑞又上书皇帝,对吏治表示强烈不满,建议恢复明太祖对贪官剥皮实草的酷刑,以及定律枉法八十贯判处绞刑。此文一出,满朝文武哭笑不得。南京御史台本没有实际事务,官员几乎从来不坐班,海瑞一到岗,马上要求人人“打卡”坐班,不来就要扣发工资。有一位御史过生日,在家摆宴席,请歌伎戏班子唱了一天。当时听戏,已是不分阶层的社会时尚,就是老百姓也不会觉得官员请人唱戏犯法。海瑞则按照太祖“御史为百官之表,宴燕不得延伎”的规定,把这位御史按到地上,杖责了一顿,谁求情也不手软。又一位姓陈御史,让差役到市场上半价买米,被人举报。海瑞要加倍处罚陈御史,把差役革职,打了三十大板,再把他枷号在陈御史办公的衙门前,以羞辱陈御史。每个皇帝起用海瑞,最终都会觉得得不偿失。几个月后,海瑞被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再改任南京右都御史。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任上,也以一个清官的形象定格在历史上……(来源:《明朝大败局》)责任编辑:吴 俊中华廉洁文化第一刊《清风》杂志由中南出版集团主管、潇湘晨报经营有限公司与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是全国公开发行的廉政月刊,月发行量近10万份。旨在“弘扬廉洁文化,鞭笞腐败现象,净化心灵家园,引导清廉人生”,倡导“让廉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010年1月17日,《清风》杂志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亲自撰写发刊词。《清风》杂志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浙江等十多个省市建立了通联站(中心)。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廉政文化宣传教育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已经发起主办了八届全国性的中华廉洁文化论坛。2014年4月3日,湖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批复,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清风杂志社主办的中华廉洁文化第一网络平台——清风网(qfeng.org)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加入清风网读者群(QQ群号303602875)。新闻热线:0731-82856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