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养”的四层意涵:身体性、知性、心性和体制性

来源:落尘无痕 作者:落尘无痕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论文 “养”的四层意涵:身体性、知性、心性和体制性 一、“养”的重要性 养,何等重要!从生命体的萌芽到脱离母体产出,从呱呱坠地、哇哇第一声啼哭到百年之后终归黄土,从牙牙学语到待人接物,以至于独当一面略有所成,无不有养——少受父母养育之恩,中得
论文 “养”的四层意涵:身体性、知性、心性和体制性 一、“养”的重要性 养,何等重要!从生命体的萌芽到脱离母体产出,从呱呱坠地、哇哇第一声啼哭到百年之后终归黄土,从牙牙学语到待人接物,以至于独当一面略有所成,无不有养——少受父母养育之恩,中得师友、社会教养、培养之力,老享子女、社会、国家养老之福。养,贯彻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养,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国家的;既是身体的,也是知性的。 养,关乎人的外部行为、关系,又关乎人的身心活动。我们每个人不仅要照养自己的身体,所谓养生、养体;还要修养自己的心性,不断打磨、润泽自己的心灵,所谓养心、养神、养性。养,既是身体的,又是心灵的;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养,彰显了人权理念,最低度的人权保护,也要求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以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关系的理性发展。 二、“养”的普遍性 《论语》中,孔子说养民、养亲,女子与小人难养;孟子养其浩然之气;庄子写有《养生主》;《淮南子》中有“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与道家闲适冲淡逍遥养生之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诸葛亮《诫子书》有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流传至今;贾谊《过秦论》中有“养四海”之说;《礼记》中生养死葬、养生送死、养老尊老更是不胜枚举;司马迁在《礼书》中更是将养的精义阐发到极致,空前绝后。 子欲养而亲不在;放虎归山、养虎为患;养精蓄锐;养神闭目;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等等成语、俗话,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保养,养胃,饲养,滋养,养发,养人、教养,养眼,养家糊口,高薪养廉,等等,现代多见。狗娘养的,婊子养的,养小叔子,养汉,养小三,养小白脸,也是人们吵架叫骂的口头禅。 三、养之正义的必要性:养的体制性发微 射义:是以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而兵不用,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聘义:故天子制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厉以礼。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飨食也。所以愧厉之也。诸侯相厉以礼,则外不相侵,内不相陵。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兵不用,而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礼记》射义、聘义中,皆有“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句,极似,几乎雷同。或许因原初编者或作者随性之故,存留了那么一点细微的差异。不知千余年来,人们为何不将其规整。狂生黄侃在经书面前也是亦步亦趋、规规矩矩,在其手批的白文十三经中并未批改或旁注毫墨。惜墨如金,大才不尽,憾哉! 杨天宇先生前译“养诸侯”为“抚育诸侯”,后译为“抚慰诸侯”;王文锦先生前译为“调教诸侯”,后译为“抚养诸侯”。可见,一“养”二人四义,义不定莫明矣。因此,养之含义颇有澄清之必要。 仅从字面看来,抚育、抚慰、调教、抚养,意义相近,而有差异。育和养的意义差不多;养育、教养、教育、培育、培养,我们常常使用。养,繁体字下方是“良”字,其和中间的一撇一捺形成“食”字。从造字法上,我们即可见养之原初含义。《说文》上解释为:供养。也即以食物供养身体,养育身体;并不局限于人的身体。养鸡养鸭养鹅,养牛养马养狗养猪养猫,与养人、养儿、养育子女之养,没有任何异样。《论语》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坊记: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辩?祭义: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生弗辱也。 《论语》中子游问孝,孔子指出了养在动物和高级动物人原初意义上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孔子指明了孝与养的根本差别。“不敬,何以别乎?”敬,区别动物和人。而在《坊记》中,也说养亲,区别了君子之养和小人之养。它们的差别也是敬。《祭义》中敬、养合而为君子之孝道重要部分。在尽孝道时,不仅要照养好父母的身体,把他们养得健康,这是基本的,我们善待动物都是如此。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超越养的原初含义,将养的层次上升到心意;我们要内心充满对父母的尊敬和爱,不能因为父母老了,不能动了,不能劳动,不能赚钱,不能出谋划策,而轻视、漠视他们。 育,下面是月,通肉。所以,育在原初含义上与养差不多,皆为食物上的供养。养育诸侯,是不妥当的。慰,心灵上的安慰。教,养,教养是养的第二层次,知性层次,养被引申到第二层含义,不局限于食物饮料的供养层面。调教近乎教养,都是上对下的教正、指导、培养。 抚育、抚慰、调教、抚养,这四个现代词语翻译养,都是不大妥当的。我们现代理解的养的含义似乎很难表达出古代养的内涵。“天子养诸侯”,应该放在义理中求解决,必须和礼结合起来思考。 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将礼与养的关系写得极为透彻,真是一等好文。 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茝,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辨也。所谓辨者,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臭茝,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骤中韶濩,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寝兕持虎,所以养威也。养安也,养生也,养财也,养情也。 司马迁的想象力真够可以,修辞力、思辨气质也是十分惊人。由礼义与欲望之关系,得见制礼与养欲的相待而长、辩证统一,而扩展至养口、养鼻、养耳、养目、养体,再至于养信、养威、养安、养生、养财、养情,从具体的到抽象的,从实在的到虚化的。其中,养目正是现代养眼之词宗,养眼是司马迁养目之变体。不过司马迁不以为美景美色养眼,而以为文章养目而已。 养意涵之丰富,其实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已见端倪。如孔子之“养民”“养亲”“难养也”,庄子也有“养生主”“养亲”,孟子更有养勇、养气的发挥。西汉贾谊《过秦论》中“养四海”也即养民、养天下。“养虎自遗患”在司马迁之世已是由来已久。而司马迁对养的扩充、修辞可说是空前绝后。更了不起的是,他挖掘出了礼义与养欲的微妙关系,概括了它们的运作反应机制。这就为我们理解“养诸侯”的含义指点了迷津。养眼、养欲是一种机制、体制,养反映了物和欲的对立和谐。 司马迁说:礼者,养也。礼,我们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外化表现以及规范,也就是人物之间、人人之间的互相滋养。礼规范我们,蕴含其中的质料是养分——养的因素。所以,礼养是统一体。所以,养可以说,是一种体制,是一种稳定、发展人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制。这种体制叫养。或者说,养也就是特定关系的维护、维持。它是交流的支撑。 《礼记》射义、聘义中的“天子养诸侯”,表现的正是射礼、聘礼的义理所在,将礼与养确实地勾连起来。所以,天子养诸侯,也即天子维持其和诸侯的关系,保持天子和诸侯间的和谐,这种和谐关系正是通过射礼、聘礼等礼维持的,所以能“兵不用”。射礼上的弓箭是友好的、和平的;而战场上的弓箭,是要人命的,是血腥的。养,让斗争的关系缓和了,甚至转化了斗争的关系。 《论语》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养民,是指君子维护其与平民之间的关系,和养诸侯类似,也是维持一种特定的关系。 《礼运》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杨天宇先生认为,“曰养”是“曰义”之误。他把“其居人也,曰养”翻译为“礼在人叫做义”。这是不正确的。原文并非“义”字之误。其居人也,也即礼就人而言,针对人来说,就是养。各种养:养眼、养口、养鼻、养耳、养身、养体,养心,养德、养威、养勇、养民、养士、养人、养亲、养老、养诸侯、养安、养生、养情、养性。这些养,无论内外;无论个人的,还是社会的;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只要与人相关,都蕴含在各种礼之中,“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其”既是礼,也是人之养。司马迁所谓“礼者,养也”,正是“其居人也,曰养”的最好注脚。 《礼运》中关于礼与养之关系的略微点出,我们大致可看出和司马迁的那段礼养关系的精妙论述是契合的。 王文锦先生将“其居人也,曰养”,翻译为“礼处在个人身上是种修养”。大体上是正确的,但阐释得不够深透明晰。 四、养心——养的体制性困难及其心性 《论语》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女人是情绪性的,变化莫测,莫名其妙,难以捉摸。她口口声声恨你、讨厌你,却在心里爱着你,默默牵挂着你;她叫骂着,让你滚开,却又索求你的怀抱;她踹你,又牵扯着你的手不放。她爱恨交加,她欲拒还迎,她半推不就,她缠绵悱恻。她幽怨,她可爱,讨人喜欢,又让人腻烦。啊!女人心,海底针。 男人是意志型的,越挫越勇,屡败屡战,目标明确,坚定不移。不得手,不罢休。常常是不择手段的,常常是厚颜无耻的。男人注重结果,总是以成败论英雄。他爱许多女人,你问他爱哪个最多,他只可能沉默。他不会辜负任何一个他爱的女人,在爱的时候上刀山下油锅,完全不在话下;而在分离时刻,男人是决绝的,是冷酷的。他不可能装,很少拖泥带水。男人大多是刚烈的。一个男人如果爱你,你放心,你绝对吃定了他。男人,是简单的,尤其是在他所爱的女人面前。在复杂的社会竞争中,男人永远冲锋在前,男人是终生的战斗者。而女人永远是男人停泊的港湾。女人是男人的温柔乡、仙国,偶尔,甚至是整个世界。所以人们说:男人要做的是征服世界,而女人只要征服男人即可。不过,需要知道的是,男人从来不会被征服,他只会被吸引:他所喜欢的吸引。男人是天生的被吸引者,而女人是呈现者,美的化身。 世上的人,基本上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在古代社会中,由于女人的情绪性,女人长期没有大事的决定权,没有今日普及男女的选举权。所以在古代的文字体系中,女人方面文字的分量似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她们仅在作为男人配偶或附庸的意义上被提及、说明和要求。所以,所谓的小人,基本上指的是男人——男人世界中的小人。小人,与君子对应,《论语》中多有。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9.8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概言之,小人与君子相比,完全就是渣滓,一无是处。而在原始的意义上,小人似乎与大人更为对应。试看孔子讲成人之道。 14.1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人,也即成就人,成为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孔子对成人的要求蛮高的: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并合各类标杆人物的优长。成人的要求高不可攀,但也可以因应世情适当放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基本上是德行的要求了。成人介于小人和大人之间,大人是成人的最高级形态。成人之路,是一条成长之路,也即小人成长为大人或君子的道路。 在孔子眼中,君子很少,成人很少,基本上满眼是小人,不过,孔子很少直接说出来而已。 所以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女性朋友完全不必生气。女子与小人基本上囊括了所有人。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孔子指出了人的共性或通性——难养也。难以相处,难以维持,难以保持适当的距离、养护恰当的关系。中庸之道,何其难也!走得太近,忘乎所以,不知进退、不知亲疏,没有分寸;距离太远,便心生埋怨,憎恨不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是难以把握的。而法律、礼义都缺乏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难以规范;再加上人的复杂性、玻璃心,就更加难办。所以孔子也不禁慨叹:难养也,养之困难,可见一斑。此处之养,是第四层含义上的养,也即和“养诸侯”相同,是对一种特定关系的养护、维持。养诸侯,差不多可以和现代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规范与博弈相对照。 也正因为养之困难,所以人回归本心,养心、修身养性;养气。孟子养其浩然之气,是把浩然之气当做身体供养,用以养气之物是道义。无道义之养,浩然之气便息,便绝灭、散逸。诸葛亮俭以养德,以俭朴之道养德性,和孟子养气差可比拟。 五、养老:供养之道——养的身体性 曲礼下: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 养器,即饭碗、菜碗、茶碗,乃饮食所用之器具。古人把祭祀祖先放在第一位,祭器为先,慎终追远,尊老甚于爱幼。而饮食、养家糊口面的问题放在最后。朱熹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和我国古代礼节是一脉相承的。虽然生命和气节孰轻孰重,难以辨明,无法遽下定论,但如谭嗣同这样的伟烈人物,舍生取义而为天下者,我们大多数人还是非常敬仰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当然,近现代以来,人权意识增强,集体观念、国家理念、文化精神减弱,也有它的个中情由。 人,父精母血之产物,婚姻爱情之结晶,皆人生父母养也。人,都是父母精心费力逐渐养大、十数年如一日教育成人的。正因为有养子之辛劳,所以有养老之回报。父母本不求回报,但需要回报。一般而言,社会也顺应血缘关系建构了回报机制,这既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如此,养和孝紧密联系在一起。养,既是个人的,也是体制的。 乡饮酒义:明养老,知尊长养老。月令:“养壮佼”,大体上和现代“养得白白胖胖的”同义。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处养,也是供养之意,解决吃饭问题,这体现了古代人在人权理念上的追求,实际上也确实构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老制度。 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古代养老制度相当完备了。“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杨天宇翻译为“年五十的人在乡中行养老礼,年六十的人在国都行养老礼,年七十的人在大学行养老礼,(这种分级举行养老礼的办法)从天子到诸侯都实行。” 王文锦翻译为“人到了五十岁,有资格在乡学中接受敬养礼,六十岁有资格在京城小学中接受养老礼,七十岁有资格在京西太学中接受敬养礼。这条规矩,自天子通于诸侯。” 显然,养老有三个层次:五十在乡,六十在国,七十在学。杨天宇将国翻译为国都,王文锦将国翻译为“京城小学”。杨天宇将学翻译为大学,王文锦将学翻译为京西太学。王文锦将乡翻译为乡学。杨天宇照译乡字。王文锦先生的京城小学、京西太学不知源出何处?“达于诸侯”的翻译,杨王二人似乎都不大通。 养老,也就是养老,未必是养老礼,我对两位先生的翻译表示怀疑。养老,也就是给老人吃的、喝的,保障老人的生存。五十在乡,也即对于五六十岁的人,乡里承担、负责一定养老之义务;六十在国,也即对于六七十岁人,诸侯国承担、负责一定养老之义务。 七十在学,解释起来麻烦些。学,学问最高最全之文章典籍,藏在天子所掌之太学或大学,而诸侯国分立,太学由天子所在弥漫天下,周行通达于诸侯国。此是为“达于诸侯”。如秦始皇将所有的文章典籍集于咸阳,萧何将秦始皇所藏搬到长安,孔子问礼于周朝守藏史老子,皆为天下中心掌学问之枢纽也。所以,学,在此意义上,有天下之意味。按照乡、国、学的逻辑演进,国在乡之上,学在国之上。所以,学应为天下,为天下之借代。如此,七十在学,也即七十以上的老人是全天下的老人,因而天下的诸侯国都有一定的承担、负责养老的义务。如此养老,便有层次地保障了老人的权利;越年老,优待的范围、享受的养老权利也就越大。达于诸侯,也即七十以上的老人在所有的诸侯国都有权“通吃”,享受超“国民”待遇。所以,七十以后,孔子如果周游列国,列国就应该承担孔子一定的养老义务。孔子此时,是为天下之公共老人,和现代的世界公民有些类似。当然,其他各诸侯国国民只要年满七十,也可以如同孔子一样享受超国民老人待遇。 总之,养的第一层意涵是养老、养生,具有身体性;第二层意涵是教养,具有知性;第三层意涵是养心、养气,具有心性;第四层意涵是养诸侯之类,具有体制性。
责任编辑:落尘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