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作不能通向理想,只能是谋生手段而已
来源:法眼观事 作者:法眼观事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3-17
摘要:工作,马克思告诉我们,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将生产资料转换为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继续社会发展事业的过程。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是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爱
工作,马克思告诉我们,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将生产资料转换为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继续社会发展事业的过程。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是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爱情与面包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相对应。人只有得到基本的物质满足(生存健康)和精神需求(人格尊重)时,才能期盼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才有资格谈论理想。 央视采访小朋友,你的理想是什么。小朋友有的回答科学家,要科技强国;有的回答医生,要救死扶伤;有的回答老师,要教书育人。 自从儿时,国人往往被灌输职业等同理想的观点,大夫就是白衣天使、老师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警察就是人民的保护神、律师是法律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法官是法律王国的国王。我们也在为了各自的职业目标奋斗。 当进入社会,我们发现,大夫在医闹医患和收入加班中纠结,老师在家长投诉和成绩考核中困惑、警察在规范执法与违法刁难中徘徊,律师在法律适用与经济利益之间游走、法官在舆论闹访与权威尊重中迷茫。 反差悬殊,理想的工作状态,并不代表现实就是如此。不是我们的理想出了问题,而是理想的工作状态受到现实的羁绊。专家告诉我们这是变革时期社会的阵痛,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但是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个状态会持续多久,未来顺畅的社会秩序是什么样。 现实中,却有人本末倒置,把理想的东西强加到了工作性质上,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的工作应该就是高高在上,别人就应该尊重你的工作。 敬畏不是尊重。长者为尊,不是因为年龄长,而是因为处事公。老虎为百兽之王,是因为利爪和牙齿。缺乏自重自律的威望和令人惧怕的权威,人家只是敬畏和觊觎你手中的权力。当手中的权力变得可以任由诋毁和改变,工作自然丧失了受人尊重。 有人说,理想的感召力是无穷的。理想可以激励人们奋进,可以激励人们改变去现实。但如果理想的口号不能改变现实,一次次喊出的口号在别人付出自己的牺牲后屡屡无果而终、甚至反受其害的话,口号的力量自然会一次次减弱,最后沦为喊口号人的一种自欺欺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告诉我们,当理想成为遥远的期待,工作现实的成为谋生手段,精神感召的力量在现实面前多么苍白。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吃饱喝足)、安全需求(生命健康)、社交需求(关心照顾)、尊重需求(尊重威信)和自我实现需求(理想抱负)。人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类似以上理论,孟子曰: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有经天纬地、改天换日的信念和能力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时代背景的追随者而已。当时一个群体的被调查者,百分之百的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压力问题,60%的存在紧张焦躁的心理;93.3%的存在担忧焦虑心理时,个体能做得,仅能是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吧。 那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替人负重者不堪重负时,让前行者自己负重去吧。不要指责某些人不求上进,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没有职业尊严乃至安全健康保障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选择离开或引退,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人之常情吧。 毕竟,付出换取回报,生命只有一次,健康才能照顾家人,人不能活在口号里。关注更多原创,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法眼观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