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 田 自2014年春天入站以来,一晃又是一个三年,感叹时光流逝的悄悄然!如果从2006年我开始攻读法学博士学位算起,到现在已是十年有余了。十年来,几乎没有任何喘息机会,只是“一路狂奔”,踏着既有的节奏;更多的时候,甚至是连节奏都没有……或许,为了生活,也因为生活,这些年以来,我也就只好选择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幸运的是,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承蒙各位恩师、好友和家人的厚爱和扶持,自己开始思考如何做好一个“读书人”了,而这大概也是这些年来收获的所谓些许“成就”吧! 办公室窗外的法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或许它们也在努力记忆着这段“岁月”。时常感慨,就学术研究能力的训练而言,攻读法学博士学位,才只是个人学术研究的起步,而自己在这六年时间里所作的两个博士后研究,才算是步入正轨!我的爱人曾经不止一次地“数落”我:“你就是一个有着念书‘癖好’的老学生,一定要把中国体制所设置的所有念书环节都要读完才甘心。”然而,于我个人而言,打小形成的要不断读书的“情节”,才是真正驱使自己坚持努力“读书”的内在动力。以至于我现在有点失落,接下来恐怕就再也不会有所谓的“读书经历”了。如果说自己2011年攻读法学博士后的心态,只是想着促使自己集中精力多产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攻读哲学博士后,则完全是为了改变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从其它学科中汲取更多的学术研究方法和知识资源。不过,面对自己的这份哲学博士后出站报告,我却多少有些汗颜。人到中年,生活压力陡增,加之个人精力有限,当初所设置的“读书”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或许,只好用“慢慢来”和“再从容一些”聊以慰藉,但愿未来能够做得更好一些吧! 我的博士生导师陈金钊教授 任何一项科研工作的最终产品,总是摆脱不了苏力教授那样的追问:究竟什么是你的贡献?反思自己这些年以来所出版过的专著以及所发表过的学术论文,我却时时感到太多的不安。究竟什么是你的贡献?这样的问题,大致可以转换为“如何才能写出好的学术论文”来。我们时时总结,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需要好的问题意识、好的论证过程和开拓性的研究资料。但这无疑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情。面对科研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才能守住自己的心灵世界,这才是自己每天都需要努力思考的问题。所谓“宁静致远”,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心灵世界都守不住,自然就无法谈论实现自我超越了。不仅如此,学术论文的写作,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独思考过程,没有好的“对话伙伴”,自然就不可能有好的问题意识。这些年以来,自己的知识积累过程大多只是在法学学科内部的自我徘徊。这种单一的知识背景,连自己都觉得有些“无聊”甚至是“乏味”了。但愿在未来的各种阅读当中,能够真正实现一种自我超越吧!尤其需要深挖各种知识的背景依赖和内在理路,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真正做出一种跨学科的开创性研究,已经是摆在自己面前的一个必须直面的任务了。 我的法学博士后合作导师何勤华教授 对于陕西师范大学,自己是既熟悉又陌生。就“熟悉”而言,我经常晚上一个人或带着家人穿过长安南路,不知不觉间就溜达到师大老校区美丽的校园里,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个石凳,每一条小路,都如数家珍;就“陌生”而言,自己以前并没有机会融入到这所大学,没有切身感受到她的学术研究的浓郁氛围。直到2014年自己有幸来到师大进行哲学博士后研究,才得以近距离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这里的学术研究中来,也逐渐被这里的尊重科研、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所深深感染。回首自己的学术成长和工作经历,大部分都是在法学专业院校进行的,虽然专业性强,但缺少宽广的科研视野和综合的知识背景。自进入师大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以来,我才真正开始体会到其作为综合性大学的独特的“厚重感”甚至是“凝重感”。学校“抱道不曲、拥书自雄”的学风和“淳厚博雅、知行合一”的校风,深深地感染了自己。在美丽的校园里,常常看到静坐长椅读书的银发长者,还有那些或高声朗读英语或挥汗如雨打篮球的年轻学子们。我时时感叹,每个学校都有她独特的品格和气场,陕西师范大学的品格和气场,应该可以用“厚重”、“自信”、“淡然”和“执着”等词语来概括吧!不仅如此,学校各个管理环节的井然有序、运转的高效和人性化,总是让人感到特别的从容和温暖。在站的这三年时间里,所遇到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行政人员,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交往的很多细节方面,都让我无比的感动甚至是感恩。教职工团队所拥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体现了陕西师范大学这所师范类综合性大学的独特气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特别感谢我的哲学博士后合作导师袁祖社教授。初见袁老师,就被袁老师严谨和沉着的行事风格深深触动。曾经以为,袁老师可能是一位对学生要求极其严厉和不苟言笑的导师,自己心里着实有点忐忑。但随着交往的深入,我发现,袁老师既随和又细腻。在“随和”的层面,袁老师既善解人意,又愿意聆听和开导学生,曾经多少回,我在袁老师面前坦露自己对生活的些许抱怨,但袁老师却总是以自己的经历和切身的感受来努力开导和安慰我。在站的这三年时间里,我经历了自己人生中几乎是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我能幸运地扛过来,特别感谢恩师对我个人生活和工作所倾注的太多情怀和给予的大力扶持。而在“细腻”层面,我不止一回听人“转述”,袁老师对我充满了特别的关爱和期待,袁老师对我的这份错爱,让我既感动又有点愧不敢当。而在科研工作的细节方面,袁老师从来不会过多的干预和限制我,给了我很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研究的空间。在我失意和沮丧之时,袁老师总是不断地鼓励和安慰我:不要有太大压力,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你做的已经很好了!我知道,学识渊博的袁老师只是在努力克制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已,以不至于太多地限制我研究的各种尝试。实际上,尽管袁老师的学科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哲学和伦理学领域,但袁老师对国内法学学科研究的熟悉程度,尤其是对我目前所进行的学术研究的熟悉程度,让我惊讶、惊叹甚至是折服!在此,学生对袁老师三年的在站指导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感恩。这份沉甸甸的师恩之情,学生将永远铭记在心,并不断地鼓励自己再努力、再勤勉一些! 我的哲学博士后合作导师袁祖社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