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大学》读法一种_莫大可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耕思辑录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2-05
摘要:首发于个人公众号 《大学》可能是世界上最短的经典了。千把字的篇幅就说清了儒家的根蒂。用朱熹的话说,读《大学》就是立一规模。人的气象格局如何,骨架就在大学之中了。所以按照传统的四书读法,《大学》是开端。 读书,总要找一入手处。从文章的格局和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

《大学》读法一种_莫大可

《大学》可能是世界上最短的经典了。千把字的篇幅就说清了儒家的根蒂。用朱熹的话说,读《大学》就是立一规模。人的气象格局如何,骨架就在大学之中了。所以按照传统的四书读法,《大学》是开端。

读书,总要找一入手处。从文章的格局和“问题意识”的角度来梳理《大学》文本,进而读进去,有收获,个人认为,这算是一点小的心得。

一、《大学》的“问题意识”:人应该是什么样?

《大学章句》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这里的大人绝不是如今电视里头的某些国学大师所说的领导上司经理一类的居于位者。

易经乾卦的说法是“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所以,大人,应该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也因此,《大学》要解决的就是塑造一个理想人格,也就是修身。纵观整个“四书”,核心就在于修身。那么,如何修?修成什么样?

二、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成那样的关键在哪里?

明明德: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明德是人内心光明的本性之意,明明德就是将被遮蔽的明德发明出来)

亲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从文章体例中每个条目均有相对应解释来看,朱熹所持亲民作新民的观点是合理的,因为解释中始终在提新。如果明明德是个体内在的本,那么亲民就是推己及人的末)

止于至善: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古语止的意思一般翻译成居,居住,也就是最终安定下来的那个状态。黄鸟知道自己要安的状态,人难道不如鸟吗?从引用诗经到解经,我认为都能看做是对这种能得其安的状态的一种呈现)

三、八条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具体怎么修?

八条目还能细分:

格致诚正及修身是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推己及人。这里可以与三纲领中的明明德和亲民结合起来。明明德就是格致诚正修,新民就是齐治平。

还是从文章的结构看,前面有条目后面没有解说的只有格致,不合理。从修身的工夫看,没有格致,也就缺少踏实的入手处。所以朱熹补上的格致篇是重要的。

格物致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阳明认为大学本就没有格致篇,从诚意入手即可。阳明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大灾大难的,格了多少物,无法计数。他从诚意上开始,不成问题,只是后学中脱开格致这样投入具体世情中的体贴,就很容易看上去仙风道骨,却飘飘然没了根基,这可能也是阳明学在阳明之后鲜有阳明般有力量的传人的原因吧。所以,修身就得做事,就该投入到生活中。)

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後厌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流行的话说“明白了道理却还过不好这一生”,套用阳明的话说,这个明白,也不是什么真明白。真的明白了,又怎么会不做呢?你在人前怎么装,你也骗不过你自己。诚意要解决的就是个知行合一的问题。明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偏偏选择错的而不是对的。还要说我其实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是我不做。这里头说的知道,太可笑了)

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正心的工夫再无看来,是不要被忿懥、好乐、恐惧、忧患所宰制。佛家跟儒家的区别在这里特别明显。佛家要在根本上消解掉这些情绪,四大皆空。儒家是以时为核心,讲的是在具体语境中恰当的生发这种情绪,请在具体的语境中即消解这种情绪,生发和消解都是自然的。当讲到孔子为圣之时者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意思。也就是说忿懥、好乐、恐惧、忧患这样的情绪恰当就好,“有”是正常的,“有所”就容易走偏,要用正心的工夫)

齐家: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治国: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责任编辑:耕思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