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有些马拉松赛事中发生的选手猝死现象,尽管是极个别情况,但确实也说明某些选手既没有循序渐进,更没有量力而行。据有关数据统计,出现猝死的选手中,主要是年轻人,特别是男性。由此可见,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男选手,更容易仓促参赛,也容易贸然冲刺。 三是所有的成绩都是日积月累而来的。所谓日积月累,是因为任何一位马拉松选手的成绩都跟自己的跑量密切相关,无论是专业选手还是业余选手都是如此。可以说,跑量是马拉松比赛的真理。如果没有跑量,其他一切无从谈起。如果跑量够了,你的成绩自然会提高。当然,跑量还要与其他训练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用。如此而来,跑量是前提、是基础、是条件。要想取得好成绩,首先就是跑量。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在马拉松比赛中说的就是跑量。跑量怎么来?跑量就是日积月累而来,跑量就是你的一周一周的公里数,就是你的一月一月的咕咚数。 我曾经认为,一个月有150公里的跑量就应该差不多了吧。但是,有高手告诉我,每个月至少应该有200公里的跑量。我想,如果没有比赛成绩的硬杠杠,如果没有比赛速度的大目标,其实不必强求自己的跑量。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参赛目的,设计自己的基本跑量。今年北马前夕,我刚刚认识的厦门海沧长跑协会会长林致平先生,是一位马拉松达人。今年66岁的林会长,全马最好成绩是341.这个成绩显然是一个非常让人羡慕的成绩,这与他的跑量是有必然的关系。6年前退休时,林会长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10年跑10完公里,这个目标就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如此算来,他每年要跑4000公里,每个月要跑近400公里,每周要跑近100公里,每天要跑15公里…… 显然,一般人无法达到这个高度,也无法实现这个速度,更无法完成这个长度。所以,马拉松比赛就是一种羡慕不嫉妒、佩服不攀比的赛事。所以,不可强求,不必蛮干,不能勉强。但是,坚持一定的跑量还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 北马赛事已经过去两个月了,我常常在回想,北马到底带给了我什么,换言之,北马究竟告诉了我什么。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北马告诉我的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参赛的收获与感悟,而是一种人生的经验与参考。 或许,这就是此次北马带给我的“秘诀”。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每个人的一生,任何事情任何工作都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也不能期望不费吹飞之力就一夜成名,更不能盼望一个早晨就实现了共产主义。同样,每个人能做什么、能否功成名就,都必须量力而行。千万不能拨苗助长,也千万不可黄粱美梦。只有实实在在地努力与付出,才能实现自己实打实的目标。最最重要的是,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基础做起、从基本做起。有耕耘必然有收获,有付出必然有回报,有行动必然有成果。 马拉松比赛是一个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人生也是一个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42公里195米的全马之路很漫长,但每个人的人生之路则更漫长。北京马拉松的路程让我联想多多,北京马拉松的赛程也让我收获多多。 因为北京马拉松给了我一种跑步的“秘诀”,这种跑步“秘诀”其实就是人生“秘诀”。所以我更愿意将自己在北京马拉松赛道上收获的这种人生“秘诀”,与2016北马通过起点的30302人、完成比赛的28957人一起分享,与所有关心关注热爱马拉松的人们共享。 平常听歌时非常喜欢汪峰的《北京北京》,歌词中唱到的“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失去。北京,北京!北京,北京!”总是让我感慨万千,令我魂牵梦萦。 是啊!一座让我生活了31年的城市,怎能不让我魂牵梦萦呢?其实,我当年大学毕业时确实没想到会来北京。当时,我在毕业志愿表上填写的地区顺序是北京、南昌、九江。因为最真实的想法是回江西、到南昌,实在不行就去九江。之所以填写北京,是因为一般来说领导不会满足你的第一志愿。于是,我就将北京当成了我的第一志愿。没想到,年级办指导员不仅满足了我的第一志愿,而且还真心动员我上北京。为此,我要永远感谢我的指导员刘正浩老师,是他将我“发配”到了北京,是他让北京成了我的第一主场。 于是,在31年过去后的今天,我的北京不仅成了我工作生活的地方,而且还成了我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第一主场。那么第二主场在哪里呢?毫无疑问,当然是江西老家。无巧不成书,三天后的11月20日,首届南昌马拉松比赛就将开赛了。 作为我的第二主场,南昌马拉松将带给我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