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法院审结一审民事案件673.8万件,同比上升8.2%。发布审理消费公益诉讼案件司法解释,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2.9万件。审理劳动争议案件47.5万件。为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23.6亿元;进一步解决立案难问题。确保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简化立案程序,全国法院当场登记立案率超过95%……”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始终是对法院系统年度工作的一次大检验。检验结果如何,工作报告中的那一排排醒目的案例和数据,自然很有分量,但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司法审判过程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及认同感,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字里行间所展现的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也正是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以2606票高票通过,创1990年按表决器以来历史新高,同时反对票创1994年以来新低的原因所在。 司法为民,让人民群众满意,始终是判断人民法院工作是否到位的最根本标准。我们欣喜的看到,在全国法院学习贯彻2017年全国两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强调,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永远在路上,要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不动摇,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创人民司法事业的新局面。 司法,是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司法为民,永远是司法工作的核心价值。2016年,立案登记制改革深入推进,结束了立案环节的层层审核,也杜绝了有关人员干预、过问、插手案件受理的问题,真正的确保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立案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使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017年,人民法院将继续坚持司法为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切实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努力方向,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执法办案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满意度。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公开,正是一种看得见的方式。2016年,通过司法公开四大平台,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可以随时查阅案件的审理进程,审判过程对社会公开,防止其他人员对案件施加影响,确保审判的公平正义。一系列的司法公开举措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法院的权威,极大的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认同感,也一定能够使人民群众坚定法律是保障其合法权益的最有利的武器。2017年,人民法院将在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基础上,加快建设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的智慧法院,实现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用阳光、智慧法院让人民群众更好的感知公平正义。 司法裁判只有付诸执行才能切实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否则就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法律“白条”,无法兑现。执行工作,是案件在司法程序的最后一步,永远是让人民群众在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的最重要一环。2016年全国两会上,周强院长立下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过去一年,人民法院多管齐下、精准施策,当初立下的承诺正一步步实现。工作报告中的一组组数字反映的是执行难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司法裁判执行环境获得了极大改善。2017年,人民法院将进一步健全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大格局,切实加强执行指挥中心建设,健全立审执衔接机制,进一步发挥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功能,用好全国四级法院统一的办案平台,狠抓网络查控、信用惩戒、积案清理等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基本解决执行难的任务目标。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真诚信仰,司法的公信源自人民的内心信赖。展望未来,相信,人民法院会继往开来,将以更加有力的改革举措和担当意识,去充当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 |